微 信 扫 一 扫
孩子缺乏爱心,家长该怎么办?
发布时间: 2022-09-20 来源: 作者: 陈伟生 通讯员 林 莉

生活中,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心中有爱的好孩子,可是一些家长却只注重孩子的智力开发,觉得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其他的都不重要,生活上更是以孩子为中心关爱备至百依百顺,有的甚至过于溺爱和娇惯,忽略了对孩子的人格塑造和爱心的培育,而一些孩子也习惯于心安理得地享受着父母的百般宠爱。久而久之,这些孩子就容易变得自私自利、对人冷漠、以自我为中心只知索取而不懂得回报和付出、只知爱己不知爱他人、不善于分享合作……


生活中,家长应做好正确引导,善于在日常生活细节中向孩子渗透积极的情感,多方培养孩子热爱动植物、关爱生命、乐于奉献的良好情感,让爱心教育伴随孩子茁壮成长。林洁松 摄


孩子缺乏爱心让很多家长深感担忧,同时也不知道有什么好方法给孩子“补”上爱心教育这一课。家长该怎样做才能让孩子心中有爱呢?对此,专家认为,家长不仅要爱孩子,更要让孩子学会爱,孩子的爱心要从小熏陶和教育培养,培植善良和仁爱;家长要营造有爱的家庭氛围,为孩子创设一个被爱的环境,教会孩子学会爱和关爱他人;家长要做好爱心榜样,言传身教,平时要多做些有爱心的言行示范和情感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的爱心;家长要保护好孩子的爱心,对孩子的爱心行为要理解、接纳和尊重,更要表扬鼓励,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给孩子自觉的动力,使孩子的爱心行为养成习惯;家长要做好正确引导,善于在生活的细节中向孩子渗透积极的情感,使孩子正确理解自己所获得的爱,并懂得回报和付出爱,去爱他人、关心体贴他人;家长要培养提高孩子移情能力,帮助孩子学会“感同身受”,让孩子学会理解别人、体谅别人而变得宽容善良、富有爱心。


孩子缺乏爱心令家长寒心


“我孩子今年上五年级,学习成绩还可以,但缺乏爱心。有一次我削苹果时不小心划破了手,流了很多血,本以为孩子会心疼我,帮我包扎敷药,哪想孩子无动于衷,连一句安慰的话都没有,很冷漠地看着我。我那么的爱孩子,也付出很多,但孩子不懂得感恩和回报,‘冷血’得令我寒心。”家住揭东曲溪的王女士说,有个周末她孩子和几个同学在小区里骑自行车玩,有个同学摔倒在地,孩子和另外几个同学不仅没帮忙扶起来,还嘲笑他,孩子没有爱心令她深感担忧。


对于孩子缺乏爱心,家长林女士深有体会,她说:“我孩子上一年级了,也是缺乏爱心。我买了孩子爱吃的面包,孩子将面包一把抓在手里,怎么也不肯给我尝一口,我趁孩子没注意就故意凑过去咬了一口孩子手里的面包,结果孩子大发脾气,非要我把面包吐出来不可。”林女士担忧地说,她对孩子这么好,有好吃的就给孩子买,可是孩子一点都不懂得感恩和回报,舍不得付出一点点爱,如此自私自利,长大了如何能适应社会生活。


孩子缺乏爱心的事例在生活中并不少见,对于孩子的自私自利、对人冷漠、只知道索取而不懂得回报和付出、只知爱己不知爱他人等,家长深感担忧,但又不懂得该怎么做才能给孩子“补”上爱心教育这一课。


过于溺爱等是导致孩子缺乏爱心主因


孩子缺乏爱心,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揭阳市天蓝心理服务中心的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陈洁婷认为,有四方面主要原因导致孩子缺乏爱心。


一是过于溺爱。家长只是一味地付出并满足孩子的一切物质要求,让孩子享受很多“特权”和“优惠”,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并视得到的一切为理所当然,久而久之,孩子就容易变得以自我为中心、冷漠而自私自利,不懂得感恩、关爱他人而缺乏爱心。二是教育方式存在误区。一些家长只看重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对孩子的人格塑造、性格养成和爱心的培育,“只要你考得好,什么事都不要你做”是很多家长的口头禅,认为孩子在学习之外的其他方面用不着怎么教;一些家长认为孩子小,以自我为中心、任性、自私自利一点很正常,长大了自然会好起来,甚至将此视为孩子聪明、好玩而加以纵容。三是忽视对孩子的爱心保护。孩子的爱心是稚嫩的,需要精心地培养和呵护,当孩子爱的付出时,家长视而不见或因心疼孩子而做出“拒绝”的行为,忽视对孩子的爱心保护,这不仅不能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爱,反而在不经意间把孩子的爱心扼杀在萌芽之中,于是孩子习惯着被爱,却不懂得怎样去爱别人。四是不和睦的家庭环境。家长间时常争吵甚至打骂或孩子在单亲家庭中成长等,都容易给孩子在情感上造成伤害,爱心教育也很难持续下去。


家长要正确引导并教会孩子学会爱


孩子缺乏爱心,家长该怎么办呢?对此,陈洁婷给出了建议。


一、营造有爱的家庭氛围。家长不仅要爱孩子,更要让孩子学会爱,孩子的爱心要从小熏陶和教育培养,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激发孩子的同情心和怜悯等积极的情感,培植善良和仁爱,让孩子的个性品质得到全面的发展;家长要营造有爱的家庭氛围,在家庭中好好地表达爱,为孩子创设一个被爱的环境,最重要的是教会孩子学会爱和关爱他人,同时家长要经常爱抚、拥抱孩子,对孩子微笑,让孩子感受到家长对他的爱,这是孩子萌生爱心的起点;家长平时要多关心孩子,经常抽出一定的时间多用心陪伴孩子,多进行感情沟通交流和玩游戏、学习等亲子活动,这是培养孩子爱心的有效方法,能让孩子更好地感受、接收到家庭的温暖和被爱的幸福,为孩子奉献爱心打下基础,而当孩子发自内心地感受到幸福快乐时,就会忍不住想要去爱他人,从而学会付出爱。


二、家长要做好爱心榜样。家长首先要做一个有爱心、有社会公德心的人,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爱心榜样,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教育方法。孩子好模仿、可塑性强,家长的言行孩子都会看在眼里记到心里,并会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因此,家长要发挥表率作用,给孩子言传身教,平时要多做些有爱心、乐于助人的言行示范和情感熏陶,如孝敬老人,孝心行为要表现出来并让孩子看到,为孩子做懂感恩有爱心的榜样,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孩子感知他人的爱和感知如何去爱,从而培养孩子的爱心,这是孩子爱心形成的感情基础和重要保证。


三、保护好孩子的爱心。孩子的爱心是稚嫩的,你在乎它,它就会长大,你忽视它,它就会枯萎,因而想要孩子富有爱心,家长就要精心地培养和呵护它,对孩子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爱心行为不要视而不见或批评指责,否则家长会在不经意间伤害或剥夺孩子的爱心;家长要敏锐地觉察到孩子美好和正向的东西,并学会理解、接纳和尊重,更要适当感谢和表扬鼓励,让孩子体会到付出爱心的快乐和满足感,这也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给孩子自觉的动力,使孩子的爱心行为从偶然变为“冲动”再养成习惯;家长还要让孩子明白,爱心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拥有爱心的人才是世界上最富裕的人,从而帮助孩子强化从小重视心中有爱、付出爱心的信念并养成习惯。


四、正确引导。培养孩子爱心最重要的是家长要做好正确引导,善于在生活的细节中向孩子渗透积极的情感,耐心地给孩子讲解什么是爱心,让孩子明白他人给予的爱不是理所当然的,要有感恩之心,使孩子能正确理解自己所获得的爱并懂得回报和付出爱。家长要教会孩子“爱”,可以让孩子饲养或亲近可爱的小动物,如金鱼、小乌龟等,如果发现孩子对小动物没有爱心,家长就应以同情心的方式来开导孩子,告诉孩子小动物是一个生命,它们也不喜欢被人伤害,要善待它们,和它们成为好朋友。家长也可以和孩子一起给小动物喂食并做好观察日记,一旦小动物有异常现象,家长可以引导孩子上网查资料、自己查书解决问题,这既能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爱心。


五、从点滴做起并给予孩子关爱他人的机会。孩子的爱心不会一蹴而就,而是在生活点滴的细节中养成的,但许多家长一味地溺爱孩子,事事包办代劳,忽略了给孩子提供关爱他人的机会,孩子也无法从关心他人中获得快乐,渐渐地,孩子就丧失了爱的能力,只知道索取而不知道给予,并且觉得家长关爱他是理所当然的。因此,家长要给孩子创造付出爱心的机会,让孩子学会从点滴小事做起,去爱他人、关心体贴他人。家长可以适当让孩子干一些家务和参与家庭活动,让孩子体会家长的艰辛,珍惜眼前拥有的幸福,对家长产生尊敬和感激之情,也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家长可以在家里时引导孩子关爱爷爷奶奶,有什么好吃的让爷爷奶奶先吃,经常给爷爷奶奶倒茶、盛饭、夹菜等;家长要引导孩子帮助有需要的人干些力所能及的事,如邻居老奶奶买东西回来时帮助老奶奶把东西提上楼、小伙伴遇到困难时及时伸出援手等,并及时给予表扬肯定,激发孩子产生一种关爱他人后的愉快心理体验和形成把关爱他人当做乐趣的相对稳定的健康心理,从而使爱的种子在孩子心里扎根并化为自觉的行为习惯。


六、培养提高孩子移情能力。所谓移情能力是指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感受他人情感的能力。如让孩子把自己痛苦状态时的感受与别人在同样情境下的体验加以对比,体会别人的心情,可以使孩子学会理解别人,培养提高孩子移情能力,这也是培养孩子爱心的有效方法。比如看到有小朋友摔倒了,家长可以启发孩子:“想想你摔倒时,是不是很疼?小朋友一定很难受,快去扶起他,帮他擦擦脸。”从而帮助孩子学会“感同身受”,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感受他人情感,让孩子学会理解别人、体谅别人而变得宽容善良、富有爱心。


(编辑: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