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系列报道(108)
望江北路揭阳大桥段。郑楚藩 摄
望江北路位置图。阿 龙 制图
望江北路起点(西环城路南端)。郑楚藩 摄
望江北路榕华大道交会处,为省道S505线起点。郑楚藩 摄
望江北路终点(国道G206线)。郑楚藩 摄
榕东大桥。阿 龙 摄
清乾隆《揭阳县志》渔湖都图上的官道。阿 龙 截图
从钓鳌桥往东,沿临江南绿廊东行14.87千米,就来到榕东大桥西引桥桥下。榕东大桥是北河揭阳市中心城区段上的第7座大桥,是北河汇入榕江前的最后一座大桥,同时,它又是望江北路跨越北河东西两岸的城市干道交通大桥。
望江北路西起西环城路,东至国道G206线炮台路段,全长13.2千米。
2022年秋,记者一行由榕东大桥出发,去了解望江北路的人文历史。
曾经的南环城路
从明代至1937年,望江北路的西段,即今天的西马和中山段,其实是古揭阳县城的南侧城墙,以及西南城墙外部分南河河滩地段。
1937年,揭阳县政府拆掉了全城的城墙,改建为环城马路,全长4232米。1952年,新中国揭阳县人民政府将环城马路扩建为宽18米沥青、石砖路面,并作为市政道路按方位命名分为东环城路、南环城路、西环城路和北环城路4段,便于编制门牌和户号。最初的东西南北4段环城路的划分,只按照其大致的方位,东环城路从进贤门至马山窖口,南环城路从马山窖至南门桥,西环城路从南门桥至北窖口,北环城路从北窖口至进贤门。这样的划分,西、北、东环城路均成为弧状道路,而南环城路侧呈西北-东南走向,是4段道路中最短的一段,仅300米。据《1980年揭阳县地名普查榕城镇街巷(路)标准名称表》载,这段路有44户180人。就此路段划分来看,今天的望江北路除了包括原来的整个南环城路外,还包括东侧的东环城路侨中前至马山窖口路段、西环城路南门桥至新风林氏家庙前路段。然而,就东西南北方位而论,一般市民没有跟着这个划分认路,大都把位于县城南侧的这几段其实都贯穿在一起且几近直线连接的路,认同为南环城路。
2019年,西环城路连接望江北路工程建成通车,西环城路从水厂前往南延伸100米,直抵西湖公园的九曲桥北入口处。望江北路则从新风林氏家庙前路段以接近正西的方向朝西湖公园拓展,直至与西环城路会合。原来的西环城路新风林氏家庙前至水厂前180米路段继续保留,成为次干道。
从水厂前经过且一直位于环城路南侧的引榕干渠,就在道路拓展中,从北侧“穿”过望江北路的路基下面,来到南侧,沿原路继续向东前行。
西环城路在延伸至西湖公园门口时,不可能再有另一条同名道路像“人”字形末笔“捺”一样存在,因而,市民大多认可那剩下的180米长的老环城路,为南环城路的剩余部分。
我市著名学者、地方历史文化专家、新编《揭阳市地名全览》主编彭妙艳认为,环城路是揭阳古城的记忆,西环城路和东环城路在城市道路改造后都保留了历史名称,北环城路西、中段因临江南路拓展并入临江南路,东段又因2022年东环城路、东风河改造升级并入东环城路,北环城路因此走进历史。而保留180米长的南环城路的名字,其实并无坏处,它由县城干道让位于城市新干道而成为次干道,其实也是城市建设大步前进的一个见证。
从古官道到等级公路
望江北路从东环城路口至榕东大桥路段,在明清时期,是通往潮州府城的官道。
南宋绍兴八年(1138),朝廷复置揭阳县,临时县署设于吉帛(今京冈),其时,通往府城的官道,便从吉帛到塘埔渡。绍兴十年(1140),县城定址玉窖村(今榕城区中山、西马街道相邻的玉窖溪一带),官道便开始从塘埔渡口改往西北侧,沿与北河接近平行的线路,从北门一带到达县署。
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普宁置县,县城初设于贵屿(今属汕头市潮阳区)。万历十四年(1586),普宁县城移治厚屿(今洪阳镇),以县城位于洪山之南,命名县城为洪阳。
普宁县城距揭阳县城仅19千米,由普宁县城前往潮州府城,比从原来的贵屿往潮阳县城再往潮州府城近得多,因而,由京冈至塘埔渡的官道重新启用,由京冈至揭阳县城东门的道路,也被拓为官道,成为普宁县通往府城的官道。
因而,在清雍正、乾隆两本《揭阳县志》的渔湖都图上,就出现了南北两条官道,都从塘埔渡出发,一条通往揭阳县城北门,另一条由塘埔往西南方向,过渔湖桥,直达县城东门。
新中国成立后,这条官道被编为榕城-渔湖-炮台之间的乡镇道路,至20世纪80年代,称为榕炮公路,为乡道。后来,这条乡道以国家标准等级公路编号为Y958榕炮线(Y为乡道编码首字)。
1991年12月7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揭阳市。不久,市城规部门编制了市区的规划道路网,规划中的东西走向市政道路十一号路涵盖了Y958乡道的西段,还往西延伸至规划中的1号街(今阳美路),我们在当年的规划表中查到,十一号路西起1号街,东至18号街(今环市东路),全长11.915千米。
千年古渡有故事
乡道Y958跨越北河,由渡口驳接了这段宽370米的河面。这个渡口,最初的名字叫鸾波渡,清乾隆《揭阳县志》在“津梁”一节的所列全县渡口中,将它列为第一个渡口载述——鸾波渡:即官渡,渔湖桃山界,往郡城要津,河广渡迟,独客自郡城回,遇晚往往不得渡,旷野之间,时被劫夺。有司宜以时稽督之,旧有鸾坡、凤坡二亭。康熙三十三年由知县蔡端重修,至乾隆四十三年,知县刘业勤捐置渡船一只,并拨渡夫三名。
在渡名亭名用字上,县志“波”与“坡”稍有不同,用于渡者为波,用于亭者则用坡。在潮汕话中,两字完全同音,因而,北河东岸的鸾坡亭所处的村落,当地群众亦称为鸾波,明代王姓群众落居后,称为鸾波王村(今炮台镇埔仔行政村塘埔王村)。而西岸的亭名,则多用为凤坡亭。
清代中后期,因鸾波渡东西两岸为两姓塘埔村(西岸称为塘埔黄、东岸称为塘埔王),渡名逐渐改称为塘埔渡。
有两则跟塘埔渡有关的揭阳民间俗语,让这个千年古渡有着传奇色彩——“未过塘埔渡,先食揭阳米。”这个俗语其实是在褒扬揭阳“米县”的悠久历史。明清以来,揭阳是潮汕地区有名的产米大县,生产的大米质量优产量高。而塘埔渡则是潮州到揭阳之间官道的最后一个渡口,官差过了塘埔渡,就距揭阳县城不远了。官差、客商前往揭阳,未过塘埔渡前,就可以在官道周边的饭店吃到优质可口的揭阳米,因此流传下这样的俗语。这个俗语因为塘埔渡和揭阳城的地缘关系,又衍生出“寅吃卯粮、超前透支”的义项。
“塘埔渡,该哉!”这个俗语记载的却是一个令人泪目的故事。据1991年《渔湖镇志》载:旧时,塘埔渡是揭阳县通往潮州府公差传书所必经。渡伯怕误公事,日夜于渡口守渡,虽风雨无阻,但年长日久,渐渐松懈,加之有很多过往客商,为方便过渡,假称传递公文。渡伯屡次受骗,更生厌倦。有一夜,船栖鸾坡对岸,忽闻渡口有人大呼:“紧急公文,速渡!”渡伯误以为客商故伎,未及时渡之,致误时日。官责之,论当死。渡伯诉其冤苦。官乃设二鼎,一置渡伯于中,一置蟹,俱覆之。传其妻来,使认之,用卜运气。妻伏釜细听,闻有声,误以蟹为夫。鼎盖起,惊仆地,渡伯乃为火所蒸。妻悲叹曰:“该哉(命该如此)!”
千年塘埔古渡,一段悲伤故事。
大桥飞架北河两岸
1992年,市里规划加快渔湖一带发展,筹划设立揭阳经济开发试验区,也迫切希望让十一号路打通主城区,并直接连通炮台镇,与汕头、潮州拉近交通距离,于是,在北河下游地区建设一座大桥,列入了市领导的议事日程。当年8月25日,广东省政府批准揭阳市在渔湖镇划出19平方千米设立揭阳经济开发试验区。
不久,建设大桥一事列入议事日程。大桥立项命名时,因位于榕城区的东端(其时,榕城区最东的边界,在渔湖镇的北河靠近河口的中心航道上)而命名为榕东大桥。
1993年7月21日,市政府批准榕城区从渔湖镇析出燎原、陆联两个行政村设立榕东街道。这个“榕东”的命名,是地处原榕城镇东部,也可说是地处榕华街道东部。与先前规划命名的榕东大桥相比,虽然专名相同,但通名(街道、大桥)不同,两者并不冲突。对此,彭老师认为,两者虽不在同一行政区划之内,但因两者的命名得名都有各自表达的实际意义,且通名不同,因此完全可以并存。
1996年9月25日,另一座大桥——长1200米、宽25米的榕华大桥建成通车。这座跨越榕江南河的大桥把榕华大道从城区延伸至南郊的仙桥。而大桥的北引桥北端,直接与十一号路相交。由渔湖往来主城区和仙桥、梅云的车辆,自此直接由十一号路连通仙桥,而不再绕行市区西郊,从南河大桥经过。十一号路上的车辆迅速增多起来。
2000年底,一座雄伟的大桥矗立在塘埔渡口上,榕东大桥建成通车了!千年塘埔渡因这座大桥的通车而停摆。
据《揭阳市交通志》载:榕东大桥,位于乡道Y958线揭阳市经济开发试验区境内,中心桩号K8+877,跨越北河,连接国道G206线,工程建设以省计委“粤计交〔1994〕567号《关于揭阳市榕东大桥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的批复》”、省公路局“粤公程〔1995〕852号《关于揭阳榕东大桥及引道工程初步设计的批复》”为依据。工程于1994年3月开工,2000年12月竣工通车。2004年4月28日通过竣工验收。桥长1246.2米,宽28米,通航净空18米。共31跨,最大跨径107.5米,大桥结构为T型砼结构。设计荷载为汽车-20、挂-100.榕东大桥的建成开通,为揭阳主城区通往汕头、潮州、福建开通了一条快捷新通道。
“望江”名字出自词牌
2002年,揭阳市人民政府公布《揭阳市区(58平方公里规划区)道路命名、更名方案》,将十一号路命名为望江北路。
彭老师曾参与当年市政道路命名的讨论,谈到了取名望江北路的内幕。
其时,两河四岸建设如火如荼,北河北岸、北河南岸和南河北岸已经建成了部分沿河绿化带和城市道路。对于市机关办公大院门口的市政道路,虽然规划暂名为六号路,但市民却称之为沿江路。而在揭东县城,县政府门口的道路,群众称之为沿江路、滨江路。对于北河南岸、南河北岸的道路,市民也大多称之为沿江路。这样,沿江路就几乎成了泛名,人们却又不得不在前面加上东山、揭东、榕城北河边、榕城南河边这样的地域名称,甚为累赘。《揭阳日报》也曾发表专文呼吁解决多路一名、多路近名问题。专家组在讨论的时候,一度提议,北河两岸的道路命名为北河北路、北河南路,南河两岸的道路则命名为南河北路、南河南路。这样的命名,虽指示作用明显,却又显得十分拗口。在大家意见不一的时候,国学大师、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饶宗颐提出建议:中国古典诗词有“临江仙”、“望江南”词牌,将两个词牌名镶嵌进揭阳这座粤东古城、水上莲花城市的沿江道路名字上,不是更显得诗意十足、古朴典雅?而且叫起来也朗朗上口。这一建议立即得到专家们的赞同,于是,古词牌名“临江仙”就镶嵌在北河两岸道路上,“望江南”则镶嵌在南河两岸道路上。南河北岸的规划暂名十一号路,自此命名为望江北路。
不久,榕城区机关办公大院前的小广场也被群众和媒体称为望江广场。
望江北路在命名时,将西端起点定于1号街(今阳美路),但来到2022年秋,阳美路至西环城路路段尚未征地建设,望江北路的起点,还只是在西环城路南端。
而望江北路的东端止点,为国道G206线,原来称烟汕公路,但来到2013年,《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2030)》公布,将国道G206线起点由山东烟台改为山东威海,名称改为威汕公路(编号不变),全线因此由2375千米延长至2440千米。
不单国道在延伸和变更,望江北路在8年前,也晋升为省道的一部分——2016年,《广东省普通省道网规划(2016~2035)》公布,将望江北路列入省道S505线榕(揭阳市榕城区)澄(汕头市澄海区)公路路段。这条新编省道起点在望江北路榕华大道交会处,经望江北路东段全线后,与G206线并线,转机场路过潮州市潮安区,止点在汕头市澄海区。
2022年4月,揭阳市政府通过《国道G206线揭阳新亨至地都段改建工程实施方案》,G206线将从新亨狮岗开辟新线,经埔田、云路、炮台、登岗,至地都凤鸣驳接回原线。这样,项目改造完成后,望江北路东端连接的,就不再是国道G206线,而是省道S505线本身了。
从古城墙脚下的小巷到环城公路;从古官道到乡道,再到城市干道,又再成为省道的一部分;从古渡到大桥到通衢大道,望江北路不是很长,但岁月悠悠,城市的沧海巨变,她都见证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