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梦起樟林港
发布时间: 2022-06-21 来源: 作者:



午后行走于汕头樟林古港河边新兴街。新兴街建于清嘉庆七年(1802),近200米,由54间2层楼的货栈组成,每间货栈宽5米,长10—20米左右。栈房前门向街道,后门连内港,便于起卸货物。栈房巨楹厚板,精灰厚墙,可囤积大批货物,街口的永定楼便是翘楚。史上,新兴街支撑起无数生计,也诞生众多富商,而在樟林港类似的商业街就有六社八街,之后又增建三街,新兴街是最晚建设且至今仅存的。历经220年风吹日晒,古街总体格局完好,斑驳的石板、修长的门柱、西式的雕花在光影的舞动下,诉说着过往的辉煌。


前行来到仿古红头船,眼前占地仅2平方千米的古港徐徐展开其波澜壮阔的历史。自清康熙七年(1668)海疆复展,樟林港进入急剧扩张期,至咸丰年间,樟林港可作远洋航行的红头船队多达一百多支,每支船队的船从十几艘至几十艘不等。彼时,每年澄海税银占广东总金额达20%,而樟林是澄海5税口中最高的,樟林港成为“通洋总汇之地”“河海交会之墟”。明清两朝到海外谋生的先侨60%以上从樟林港出发,除了蓝金生,还有洪元记、陈欣木、蚁光炎、蚁美厚等,是海外庞大的潮商群体成就了樟林港的奇迹。


与人物故事相匹配的是林立的豪宅。南盛里锡庆堂门神鲜艳、石鼓发亮,彰显主人的显赫地位。彩色地砖和宝蓝色镂空砖,给“驷马拖车”注入南洋元素。窗户的嵌瓷书卷窗眉立体感更强,手法更巧妙,色彩更灵动。德和里祠堂梁架上的书册木雕,像一块块美味的潮州春卷。春晖亭的欧式方柱和罗马拱门,为向荣别墅带来欧风美韵。书斋的蓝色调“天使抱球”灰塑,两位胖天使憨态可掬。西塘的一亩之地竟能安排出楼台、亭榭、假山、塔、洞、象形石、松化石、荷池等,亭阁雅致,山石叠翠,“胜迹清以幽,吟啸资逸乐”。


在货栈与园林的背后,是潮商精神的沉淀与爆发。潮商从不担心赤手空拳,也不害怕创业失败,他们提着“过番三件宝”——市篮、水布、甜粿出发,功成名就亦不忘本,蓝金生在锡庆堂高悬其母纺织用的旧市篮。潮商族群团结互助,陈欣木与蚁光炎两家族相互扶持在东南亚将事业做强做大。潮商族群责任心强,“勿忘父母共妻房”的侨批文化极为盛行。经过数百年“落南洋”影响,刻苦“力落”(勤劳)成为潮商性格的显著特点,“驴生拼死”的冒险精神内化为族群共识,而诚信重义的作风是潮商不断攻城略地的成功密码。


如果樟林港的故事只是光宗耀祖,那还不足以从沿海众多侨商群体中脱颖而出,乐善好施与家国情怀才最终成就潮商族群的美誉。在海外,稍有成就的潮商都热心公益,蓝金生、陈欣木、蚁光炎、蚁美厚等都接济家族,回馈家乡,报效祖国,优良传统延续至今。行走于古港期间,各种助学、奖学、济困、扶弱、修桥、修路、修医院的故事与实物比比皆是。也许潮汕是中国最有文化自信之地,潮商族群既认同“家己人”的地域身份,又拥有家国情怀,而这才是“红头船精神”与华侨文化的精髓。


1860年,随着汕头港开埠及崛起,独领风骚数百年的樟林港逐渐没落了。然而,樟林作为侨乡,“行船经商”“出洋谋生”“南洋发家”等早期流行创业理念与谋生方式已转化为潮汕地区一种经济生活方式,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一种思考与思维的模式,“红头船精神”在新战场以新形式继续乘风破浪,继续开花结果。只要“红头船精神”在,“红头船”便会永不停歇地出海,潮商的视野便会触及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继而给“红头船精神”与潮汕文化源源不断地注入新鲜血液,在传承中扬弃,在发展中继承。


遥想当年,满载货物的红头船远航归来时,接驳的小船在码头、货栈与河海交汇处穿行如梭,搬运工人的吆喝声与食茶声此起彼伏,何等壮观。临走前回首古港河,河面平静却川流不息,突然觉得古港就像一位母亲,年轻时用充沛的乳汁哺育红头船的后代,年老时用博爱的胸怀拥抱倦游的孩子,让每一位外出拼搏的游子都在樟林古港找到精神源头,找到鼓励和支持。


是啊,母亲在,根就在。


谢锐勤


(编辑: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