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南大”革命大熔炉
发布时间: 2022-05-09 来源: 揭阳日报 作者: 蔡幼芳


  近日,读到《百年扬帆——粤学党史粤爱党·打卡广东红》一书中“南方大学——草棚里办出来的大学”一章时,觉得很亲切,因为我的父亲曾就读于南方大学这个“革命熔炉”。记得小时候,父亲教我唱《国歌》,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也唱南方大学校歌:千万青年,跟着毛泽东,永远向胜利,永远向光明……


  1949年夏 ,随着解放华南战略计划的确定,培养大批革命干部和建设人才的任务被提上日程。毛泽东指示叶剑英,要在南方办好一所大学,取名南方大学,毛泽东还亲笔为学校题写校名。叶剑英先后抽调哲学家陈唯实,以及华北大学等学校的李又华、秦思平、梁未闻随军南下,着手筹办南方大学。


  同年11月,南方大学的招生简章在《南方日报》登载了,招生的对象主要是高中毕业或相当于高中毕业程度的青年学生。


  其时,父亲正在揭阳县立第一中学读书。他不但品学兼优,而且身材魁梧,体魄健壮,还是学校篮球队的主力,老师动员他去报考南方大学。父亲听从老师的建议前去投考,被录为南方大学第三期学员。


  被誉为“革命熔炉”的南方大学,以“学习理论,改造思想,钻研业务,参加革命”为教育方针;“实事求是”为校风;“忠诚、团结、朴实、虚心、勤劳、勇敢”为学风,并要求师生员工“甘当小学生,甘当勤务员”;提出“紧张地工作,战斗地学习,愉快地生活”的明确要求。校歌中的“千万青年,跟着毛泽东,永远向胜利,永远向光明”,唱出了大家的共同心声。


  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1952年10月,全国高等院校调整,中央要求革命大学支援地方高校,南方大学的干部和教职工分流到了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学院、广东民族学院等高校。虽然南方大学只办了短短两年,却为新中国培养出毕业生17905人。他们满怀豪情,意气风发地奔赴祖国需要的地方,有的担任领导职务,有的扎根基层,在不同的岗位为党和国家的建设事业作出贡献。


  1951年,父亲从南方大学毕业后,响应号召入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南军区第四野战军担任文化教员。1952年,父亲被选拔进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第三编练基地坦克无线电专业学习……


  岁月的长河流逝,父亲离开我们也三载有余了,但他在革命大熔炉中锻造出来的精神和品格,永远留给了我们。


  (编辑:悦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