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系列报道(89)
魏炳宪(1892~1963)。魏树南提供
魏炳宪故居位置图。阿 龙 制图
1959年3月27日汕头专区首届中医代表会议揭阳县全体中医代表合影,第一排正中为魏炳宪。魏树南提供
记者采访魏树南(左)。池 妍 摄
梅兜村干部魏佳佳向记者介绍魏炳宪故居。阿 龙 摄
梅兜内河套河内魏氏东厝厅。阿 龙 摄
1963年魏炳宪当选揭阳县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证书。魏树南 提供
1952年《揭阳县榕城市卫生工作者协会会员登记表》魏炳宪档案。魏树南 提供
1963年,一位老中医逝世,县里特意在揭阳学宫举行公祭仪式。这位叫魏炳宪的老人,一生治病救人,并为社会培育了一批中医人才,他德艺双馨的品格得到人们的公认。
2022年初春,我们“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采访组走进榕东梅兜村,在村干部的陪同下,走进魏炳宪故居,探访这位知名老中医不平凡的一生。
任教十年
魏炳宪(1892~1963),字先科,号象魏,揭阳渔湖梅兜村(今属榕城区榕东街道)人。出身农民家庭,从小在村里的私塾读书,1912年毕业于榕江高等小学,后考入潮州金山中学,后因为家庭经济拮据,肄业二年。此后,先后在磐东(今属揭东区)、官硕(今属揭东区玉窖镇)、桃山(今属榕城区炮台镇)等地小学教书。
寻访魏炳宪故居,记者请梅兜村党委委员魏佳佳带路,来到了燎原小学对面梅兜内河河套内的东厝厅,这座房子坐北朝南,为潮汕下山虎格局,门口和西侧就是梅兜内河套河。走进大门,便是天井,天井里侧为大厅,两旁则为两间伸手厝。
魏佳佳说,据村里魏炳宪的老一辈族亲介绍,东侧的伸手厝就是魏炳宪居住的地方。
我们在2014年出版的《揭阳魏氏族谱》上查到,魏炳宪的父亲魏福湖,生育有8个儿子,魏炳宪排名第四。在这个孩子众多的家庭中,魏炳宪能从村里私塾考进县城榕江高等小学,继而再考入潮州金山中学,足见其天资聪慧和用功学习。
从潮州金山中学肄业后,魏炳宪在揭阳县多个乡村任教,一直做了10年教师。
励志从医
魏炳宪在乡村教书,虽然勤于三尺讲台授徒,却也倍觉人生的无常。
在当教师的时候,他目睹了农村因为缺医少药之苦,立志从医。他教学之余,也读了不少医学方面的书籍,也乐于接受学生、学生家长对生病、用药、治疗方面的询问,因此,在授课之余,他孜孜不倦研读医籍,以求能问有所应,解决学生、学生家长和亲友的难题,而书本给他的医学知识,也让他派上了用场,解答了学生和亲友的疑难,减少和治愈了他们的病痛。
魏炳宪有个叔父,叫魏福游,是个医师。魏炳宪经常跟叔父请教医学方面的事情,叔父有问有答,对于这个勤学好问的教师侄子,他十分喜欢,也乐于帮助解决疑难问题。
游走于教书和治病两者之间多年,魏炳宪发现,能教书传授学问的人很多,而能治病救人的人不多。而对于自己,治病救人更适合自己的志向,也更能发挥出自己的才干。权衡一番之后,1928年,他决意辞去教职,一心一意跟着叔父学习医术。
魏炳宪事师如父,潜心钻研,有时为深究医理,也敢向师父质疑。数年间,医术大有长进,乡邻应诊者日多。
治病救人
1932年,揭阳县长谢鹤年在一些乡中推行民选乡长制度,经乡贤及村民举荐,县政府批准魏炳宪入选乡长。但他一心向医,无意乡务,向上面坚辞。数月后,县里批准魏炳宪辞职。
此后,魏炳宪往汕头寻求发展。是年,汕头举办第五届医师考试,魏炳宪于是前往应考。这场考试,魏炳宪以优异的成绩获得第二名,并获颁发行医执照,遂在汕头执诊。数年之间,医学理论水平大有提高,业务得到发展。
1939年6月21日端午节当天清晨,侵华日寇从海上大举进攻汕头,翌日,汕头沦陷。魏炳宪随一批逃难者返回揭阳。国难当头,人民流离失所,他在家乡继续执业医务,治病救人。
其间,揭阳霍乱病流行,患者多不治。魏炳宪研读过东汉时期名医张仲景的《伤寒论》,他依照张仲景治疗霍乱患者的方式,对患者的病征以“阴盛阳亡”“阴竭阳亡”等进行区分辨治,对症下药,成功救活了不少患者。更有个别危重病例,经他精心治疗后得以康复,传为佳话。
1945年9月2日,日寇投降,我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1947年,魏炳宪在县城天福市钉屐街口设了诊所。
广授中医
1949年10月19日,揭阳解放。
1952年,县城榕城市(县辖基层单位)成立卫生工作者协会,魏炳宪成为协会会员。我们在魏炳宪后人提供的一份档案资料上查到了1952年1月19日魏炳宪登记的《会员登记表》——魏炳宪,男,年龄61,原籍贯渔湖梅联乡梅兜村,医寓所在地:榕城市北马路镇(钉)屐街头第5联组第21小组第21户。阶级成分:本人自由职业、家庭中农,文化程度:中学修业生。社会经历:我出身农家,于居乡极弱小房脚。中学修业后充当教职员十年,这十年中渐渐研究中医药物病理等,学从胞叔父魏福游。专习临床诊验,在乡执业,1932年考选汕头市第五届中医士,就在汕头市执业……1947年在榕城开业。
在其时的揭阳,魏炳宪不仅医术精,且医德好,他诚心为群众治病,深受群众赞扬,在县城享有较高的声誉。1954年,揭阳县召开第一届中西医代表会议。同年,揭阳县第一人民医院(揭阳市人民医院前身)聘魏炳宪为中医师,魏炳宪遂到这所揭阳最大的医院上班。
在县第一人民医院工作4年之后,1958年12月,魏炳宪被调到一所新创办的医院工作。变动工作单位,缘于一场对中医西医争拗之后的拨乱反正。
据1993年《揭阳县志》载,1943年,成立揭阳县中医师公会,至1948年,全县从事中医有300多人,中医师公会会员177人。
解放初期,有的卫生干部认为“中医落后”“中医不科学”,出现轻视中医的现象。1950年,登记申请换领临时开业执照的中医516人,核准发证的只有101名。1952年进行甄别考试,参加考试的384名中医,只有111人及格,大批中医人员,特别是一些老中医被淘汰。中医界的思想混乱,不少中医生弃医改行。翌年,县卫生系统针对有关违反中医政策,歧视、排斥及打击中医的错误思想、行为,展开批判,贯彻共产党的中医政策。1955年9月,国务院秘书厅发文,改称“新旧医”为“中西医”。为此,1956年,县第一人民医院增设中医诊室。
12月,揭阳县召开第一届中医代表会。1956年,吸收172名中医中药人员进国家医疗卫生单位工作,其中被提拔为卫生所长2人,送省进修学习3人。1957年,针对中医人员工资偏低的现象,作了调整,使中西医人员基本同工同酬。1958年,县卫生系统为老中医配备助手,全县中医带徒63人。年底,成立揭阳县中医院。
新创办的中医院设于双峰寺后一间民宅大院(址在今双峰寺西北部新功德堂,1962年迁天福市天主教堂内)。据1992年《揭阳县卫生志》载,初创时,中医院设门诊部和住院部,置病床30张,有工作人员20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5人。
来到这所新医院上班,魏炳宪开始了新的繁忙工作。其时,求医者日以百计,他不惮辛劳,常延时下班。1961年,他在中医院时,兼任教学、带徒,主讲《内经》《伤寒》《金匮》等课,悉心栽培学徒,所授学徒分布潮汕各县,多为医疗骨干。
德医双馨
魏炳宪一生精研中医学,融合各家学说,尤崇张仲景学说,运用仲景理法方药,每每应手而效,他并且积极走中西医结合道路,虚心向西医学习,带头用中成药治病,并总结中西医结合治病经验,写有《试论神经衰弱病辨证施治》《当归回逆汤治疗肝硬化变腹水》《桂枝芍药知母汤的临床运用》等论文,先后在县、地区卫生工作会议上交流。1963年,魏炳宪被汕头地区卫生局授予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职称,并先后评为县、专区卫生先进工作者。他曾当选为县人民委员会委员和县第一、二、三、四、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一、二、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委员。
1963年9月2日上午9时,魏炳宪因脑溢血逝世,终年71岁。县人民委员会(今称县政府)在工人文化宫(今揭阳学宫)为其举行盛大公祭仪式,副县长郑立仰致悼词,对其一生作出高度评价。其传略事迹载入《揭阳县志》《揭阳县卫生志》《榕城镇志》《岭南医学发展史》《揭阳魏氏族谱》等书。
魏炳宪一生从医,不仅医术精深,医德高尚,还关心病人、治病认真负责,在业内及群众有很高威望。在传授中医知识上,他更是桃李芬芳,经他悉心栽培的有:潮阳林少波,后成为广东省名中医;玉窖许瑞雍,后成为揭阳名中医;揭阳陈武斌,后成为揭阳中医主治医师。魏炳宪晚年在中医院中医学徒班授课带徒,培养了一批中医人才,这些人才大都成为本地区中医中坚力量,为揭阳中医事业作出很大贡献。
魏炳宪的优良医德也传给了儿孙。据魏炳宪的孙子魏树南介绍,他的父亲魏传云就是爷爷培养的,在汕头接手医务所后,成为汕头地区名中医;他的姑姑魏碧英,也师承爷爷,成为揭阳名中医;另一个姑姑魏碧芳,后成为揭阳名中医,副主任医师,县政协委员;而他自己在祖父和爷爷的影响下,努力学习医学知识。20世纪70年代,在长辈指导后,自学医术,到父亲诊所实习,后来在梅兜村医疗站工作5年,由公社、乡推荐到县卫校进修两次,回城就业后,在厂矿企业当厂医。1979年全国统考后,获得中医师资格。调入县工业卫生所,一直到退休。他的一男一女也从事医疗卫生工作。魏家的医学世家,从魏炳宪的叔父魏福游算起,已传承了五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