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惠来县泗竹埔村:大南山麓一颗璀璨的明珠
发布时间: 2022-03-30 来源: 揭阳日报 作者:

从空中俯瞰泗竹埔村,只见绿水环绕,房屋井然,老区村面貌焕然一新。通讯员 摄

  早春三月,沐浴着和煦的春光,惠来县老促会几位老同志到大南山革命根据地——惠来县惠城镇泗竹埔村开展“美丽乡村老区行”活动,感受革命老区村泗竹埔村的发展与变化。

  泗竹埔村位于惠来县城西北角21公里处,该村地处大南山革命根据地南麓,是一个偏僻的小山村。现有人口1000多人,是1974年石榴潭水库库区就地迁高移民村。驱车从国道238线行驶十几公里后,转入蜿蜒曲折的新修的“单改双”农村水泥公路,全程约40分钟,便到达泗竹埔村。进入村庄后映入眼帘的是一栋栋标致的新建楼房,村前广场设计合理,有全长400多米石刻栏杆,古色古香。村子西面是学校,村委会前有小公园和健身活动场所各一个。村庄三面环水,绿水青山相互辉映,不时有游艇和村民打鱼的小船出现。村子北面有一座长231米、高21.3米、宽2.5米的跨河石拱桥,造型别致,为山村增添一处美丽景致。

  据泗竹埔村村干部和老辈村民介绍,泗竹埔村原名箣竹埔,别名粟埔。箣竹埔顾名思义,即原村后有很多箣竹,并有一大片草埔,因此得名。后因土地肥沃田园多,产的稻谷多,加上地主多,到外村放租,收来的稻谷堆积如山,别名“粟埔”,如今“八乡林”(指革命时期地处大南山革命根据地腹地8个姓林的村子)一些老一辈群众依然称呼泗竹埔村为“粟埔”。村后箣竹因为水库移民建村,几乎都砍光了,又因村后四水汇一出口,故更名“泗竹埔”。

  地处大南山区的泗竹埔村,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村。1928年3月,有着“中国农民运动大王”之称的彭湃和徐向前,曾带领中共东江特委和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四师两次攻克惠来县城后转战大南山,并到此建立大南山革命根据地。彭湃曾在泗竹埔村驻军四天三夜,在泗竹埔村留下了光辉的足迹。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村村民为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1932年国民党反动派张瑞贵部在该村实施“三光政策”,全村房屋全部被烧毁,村民被迫远走他乡。1935年村民才陆续回村,其时原有800多人的村庄只剩200多人。

  新中国成立后,革命老区泗竹埔村的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扬光荣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老区精神,奋发图强,艰苦奋斗。解放初,村民们开荒种果,种植菠萝、油甘、橄榄、柿子、竹笋等农作物,生活逐步改善。1965年,村民自力更生,在悬崖峭壁上引水五公里,建起了小型水电站,初步解决了日常照明和农副产品加工的用电需求,同时村里开设了有线广播,是惠来较早实现电器化的小山村。1974年,石榴潭水库库坝加高,为了响应惠来县委号召,部分村民移民到5公里外的地方重建新村,大部分就地迁高,一村变两村(称为新村、老村)。为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1975年开始,该村续建村北跨河石拱桥,该桥在当时是全县农村最长、最高的桥梁。与此同时,该村开凿长达10多公里的引水渠道,把五福田溪水引至村前,解决了村民生活饮水、生产灌溉两大难题。1979年,仅用三个月时间,村里建起了水电站和供水设施,家家户户用上了干净的自来水。1980年,为解决菠萝运输问题,仅用几个月的时间,村民们修通了长6公里的黄土公路,并在村里设置了菠萝收购站。1984年,在惠来县委重视下,为壮大村集体经济,该村建设了四水归养鱼池,成了全县农村最大淡水养殖场,使得该村在当时成为惠来县的先进村,成为周边地区农村学习的榜样。

  在人才培育方面,该村历来都高度重视。1964年至2005年,该村三次对村小学进行修缮,不断优化校园环境和办学条件。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泗竹埔村人才辈出,据不完全统计,村里涌现的大中专生有100多人,其中成为正式教师的有69人,部分当上中小学领导;副厅级干部一名,副科级至处级干部多名;优秀企业家4名,另有工程师、技术测绘人员、诗人、画家、书法家、摄影人才等多名。

  在经济发展方面,改革开放后,泗竹埔村人民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到外地打工创业。首先由村原党支部书记林金荣带头在外创业,在外打响隆江猪脚饭品牌,随后山村群众纷纷走出小山坳,在广州、深圳、东莞等地闯出了一片天地,村民收入明显改善。昔日的贫困村变为富裕村,大部分村民建起新楼房,逢年过节时,村前广场上停满了回乡村民的小轿车,为小山村增添了一道靓丽风景线。致富不忘回报家乡,近年来泗竹埔村业有所成的乡贤积极为家乡谋发展、献良策,扶贫济困,建设家乡,大力为村集体公共事业捐资捐物,林水青、林文义等乡贤便是其中杰出代表。

  泗竹埔村的嬗变和发展,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政府的好政策。如今,行走在大南山革命根据地,像泗竹埔村这样发生美丽蝶变的村子比比皆是,一个个革命老区村,如同一颗颗璀璨明珠,焕发夺目光芒。我们坚信,革命老区的明天会更美好!鲜红的党旗将在这里永远飘扬!

  许文荣 林喜迎

(编辑:孙儿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