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行走侨乡 寻访华侨故事 】归侨林运秋:一颗丹心报桑梓
发布时间: 2022-03-28 来源: 揭阳日报 作者: 记者 蔡幼芳

1958年,林运秋变卖一条金腰带,在榕江公园建成侨光亭。 蔡幼芳 摄

“运秋家塾”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曾作为下义村学校办学点。 蔡幼芳 摄

1947年,林运秋在家乡兴建“和安里”,以备叶落归根。蔡幼芳 摄


  在揭阳榕城市区榕江公园一处幽静的角落,有一个古色古香的八角凉亭,绿瓦飞檐,木雕工艺精湛,绘图精美,色彩悦目。亭的名字叫“侨光亭”,在亭的旁边立着一块“重修侨光亭”碑记。碑记立于1992年12月,写着:侨光亭建于1958年,为归国华侨捐资建造,乃原榕江公园一幽雅景区。因年久受风雨袭击,白蚁蛀蚀致残破不堪。为复建榕江公园,重显侨光亭景观,1992年8月,揭阳市榕城区人民政府批准,按原状对侨光亭进行整修,整修工程于1992年12月竣工。整修后的侨光亭,结构合理,外貌雅致,工艺精湛,色彩调和,是一处舒适、清新、优美之游览场所。


  碑记中写到捐资建造侨光亭的“归国华侨”,就是林运秋先生。当年,为支持建设榕江公园,他变卖了妻子一条金腰带,捐建“侨光亭”。


  在市档案馆1990年编制的《榕城镇志》以及《揭阳侨史》等资料中,记者查阅到有关归侨林运秋的生平事略。


  藏匿船货仓  渡海觅生计


  林运秋又名清速(1897-1965),出生于揭阳渔湖都下义和村(现属榕城区新兴街道下义社区)一个清贫农家,父亲林奕真是位老实本分的农民,膝下有六子,运秋排行第五。由于家庭贫困,手足众多,运秋寻思渡海出洋谋生,却苦于无法筹措乘轮过洋之盘缠。不得已,林运秋只好用少许银两买通水手,于1913年(时17岁)藏匿于洋轮货仓中,渡海去新加坡谋生。初时为商家打杂当佣工,赚些工钱寄回唐山帮补家庭生活。两年后,体力渐壮,林运秋遂转到码头当搬运苦力工,以图多赚些钱,并寄款回家招其三兄林清敬渡海去新加坡当码头工。1917年,略有积蓄的林运秋便转往暹罗(泰国)京都曼谷开办了一家铺号为“林宜香”的肉店。不久,又转办为腊味商店,经营制作肉脯、肉松、腊肠等食品。


  在林运秋苦心经营下,“林宜香”生意蒸蒸日上。由于缺少帮手,林运秋回乡携其妻子黄赛贤去泰国料理内务。黄赛贤本是林家童养媳,因林运秋是个厚道诚信之人,夫妻和睦相处,和衷共济。他们共育三男三女,长子名焕标,次子名勋准,三子名雄标;长女名冰心,次女名合心,三女名水仙。他们夫妻在泰国团聚,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林运秋携眷回乡,安顿好一家老少,然后独返暹罗经营事业。


  1943年揭阳大饥荒时,在南洋募集15万斤大米,亲运到揭阳赈灾


  “清速叔对家乡的第一桩贡献,就是在‘大饥荒年’从南洋募捐15万斤大米,亲自运回家乡赈灾。”86岁的林锡奇先生曾任下义村党支部书记,他对记者说。林锡奇所说的“大饥荒年”,在《揭阳县志》有记载,内容如下:民国三十二年(1943)4月,因冬春连旱,早造收成无望,县城史巷碾米行囤积居奇;各地米商也哄抬米价。据《揭阳民国日报》载:“民国31年(1942),白米每斗(约20司马斤)83元,翌年2月涨至260元,5月竟涨至990元。”5月中旬,城乡多处出现饥民抢米抢食。县境饥民多以野菜、树根、芭蕉头充饥;部分人则扶老携幼逃荒往兴梅、江西、福建,路上饥病交加,饿殍遍野。据官方统计,1943年全县饿死68366人,逃荒24215人,少女、幼婴被拐卖22333人。


  时林运秋在泰国营商,闻知家乡灾情,心急如焚,马上发动募捐,并得到马来西亚华侨林锡藩等侨胞的慷慨捐助,共筹到大米15万斤。他亲自押运,昼夜兼程,终于将这批救灾大米运载回乡赈济灾民。“赈灾大米用一条条小船从汕头港通过榕江运回揭阳,有些存放在榕城几个米铺,分配到下义村的大米集中在祠堂,堆得像小山那么高,家家户户拿着米袋排队按着户口去领米,有些人扛着救命米,眼泪扑簌簌往下掉。”林锡奇回忆道。当时,除了义和全乡,受惠群众遍及榕城五社、八社、凤围、甲东里等村灾民,每人分得赈米75~90市斤,雪中送炭,受惠者无不感激涕零。


  “从南洋到揭阳,路途迢迢,兵荒马乱,匪徒出没,真不知道他是如何将这15万斤大米安全运抵家乡的!乡亲们都在感慨,这一路上他要吃多少苦啊!”林锡奇的话语满怀敬意。


  1945年8月15日,日本侵略者宣布无条件投降, 林运秋欣然携资回国探家。他看到村南大洲农田长期遭受榕江水流刮蚀和淹浸,极难种作,遂慨然解囊捐资运石建筑堤防,以保洲上农田不受潮水冲崩浸坏,并修建好洲上渡口和增建渡亭一座。继之,他还出资将下义村至榕城长达2公里的泥泞小道,修筑成坚实的水泥路,方便乡民出行。


  1947年,林运秋年届五旬,为备叶落归根及福荫子孙计,遂又携款回乡,兴建一座颇具规模的“和安里”。他特刻匾额以记其事:余自少侨商于暹,历有年,所幸叨。祖宗覆荫,营谋得庆顺手。客岁归梓,荷族咸赞,勷助建斯堡以为居宅,额题“和安里”,苦心筹画,朝夕经营,冀其落成,以慰厥志。后嗣子孙,居斯宅者,当知创业艰难,有所继绳(承)。是为序。民国卅六年桂月吉日运秋手泐。


  “和安里”建成后,林运秋萌回乡安居颐养天年之念。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林运秋束装回国定居,由其长子林焕标去泰国继营其业。计其一生,来往于家乡和南洋间总共达38次之多,真可谓“身在番邦心在汉”。


  为公益事业不遗余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求学向学者众,林运秋在家乡倡议兴建义和学校,并带头捐资建校。1951年,他见义和学校学位日渐拥挤,便主动让出新建房屋16间,借给乡里办学;另还让出二层楼房一间,借给农会作民兵室。那时,他见村北上城官路塌破岖崎,不便行走,就出资出力,每日雇用民工30人,亲自带领民工将路修缮,一连干了两个多月,终于修筑出一条平平坦坦的大道。过往行人见他为公众造福而不辞劳苦,无不肃然起敬。


  揭阳是著名侨乡,旅居海外华侨及侨眷众多,为解决侨生、侨眷生的学习问题,1955年,林运秋与揭阳县侨联委员黄通联名向揭阳县侨联、揭阳县人民政府提请创办“揭阳华侨中学”,获准之后,榕城镇人民政府拨出榕城东南隅、丁氏书楼西侧一片荒地作为校址。于1956年成立“揭阳华侨中学筹建委员会”时,林运秋受推选为建校筹委会委员兼财务董事。他满腔热忱地协助有关人员向柬、泰、马等地乡亲劝募,使建校工程能得如期于1957年1月1日举行奠基典礼。嗣后,他即以建好侨中为己任,扛起锄头与基建队伍一起披荆斩棘,并长期住在工地简陋的工棚,严格按照建校蓝图,一丝不苟地监督施工。资金有困难时,他即向外挪借,甚至掏出私款垫用,4座12间课室的第一期工程在半年内顺利完成。并用8个月时间,建成另一座3层12间课室的“柬华楼”教学大楼,于1958年国庆举行落成庆典。崛起在美丽榕江滨岸的揭阳华侨中学,耗费了林运秋大量的心血。


  其时,揭阳县人民政府发起兴建“榕江公园”, 林运秋虽身荷建设揭阳侨中重任,但对兴建公园这种公益事业也不甘落后。为表热诚,他特意变卖妻子一条金腰带,捐建榕江公园八角凉亭供游人休憩、纳凉,亭子命名为“侨光亭”,寓意爱国华侨之光。


  林运秋先后当选广东省和揭阳县第一届人民代表、揭阳县第四届人民委员会委员、第一届县侨联会执委。1959年受推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国庆观礼团代表,光荣晋京参加庆祝国庆活动,并受到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何香凝的接见和赠送亲笔国画《猛虎图》墨宝。



记者手记


  追寻一位归侨的爱乡印迹


  蔡幼芳


  为采写《石头村里赞“潮丰”》一稿,我查阅揭阳侨中校史资料,读到“……从我校草创,归侨林运秋先生亲与基建队伍开辟草莱之日起……”,便记下了“林运秋”这个名字。


  及至我在《揭阳侨史》(总第三期)中,看到几行有关林运秋捐资修堤围、建榕江公园侨光亭的事迹时,萌生了寻访他的故事的打算。


  榕江公园的侨光亭建在哪里?虽然我在榕城生活了几十年,也曾去过榕江公园游玩,却不知有个侨光亭。蒙蒙春雨中,我撑着雨伞在榕江公园寻觅,终于在公园一隅看到绿树掩映下一座古色古香的八角凉亭——侨光亭!飞翘的檐角,精美的木雕活灵活现,精致的彩绘若隐若现……我徜徉在亭子中,细细品味。读着重建碑记,我仿佛读到一颗归侨炽热的心!


  为更好地了解林运秋的事迹,我来到揭阳市档案馆查找资料,在黄斌先生的帮助下,终于在《榕城镇志》(1990年版)找到林运秋人物传略。


  随后,在榕城区新兴街道下义村干部的带领下,我参观了“运秋家塾”,采访了曾任下义村党支部书记的林锡奇先生,听他讲述林运秋桑梓情深的往事。


  我想,也许用下面的诗句可以概括他的人生:生所迫兮走南洋,归桑梓兮助同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