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榕城区用心用情用力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做好信访维稳工作
擦亮平安底色 提升幸福成色
发布时间: 2022-03-03 来源: 揭阳日报 作者:

  ■榕城区纵深推进平安建设系列报道之三

  □记者 陈星星 郑乔慧

  通讯员 林奋 郭钊 陈婉绪

  近年来,榕城区全面深化平安建设,建立完善维稳机制,创新基层社会治理,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用心用情用力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扎实做好信访维稳工作,努力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持续擦亮“长安杯”金字招牌,让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平安底色”和“幸福成色”越来越足。

  建立多元调解机制,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

  矛盾纠纷调解一直是个“老大难”,长期困扰着相关部门和基层干部群众。为破解这一难题,榕城区充分整合多方职能和资源,将多元化解纠纷主动融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大格局中谋划和推进,促进矛盾纠纷一站式解决,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有力保障。

  在梅云街道社会矛盾多元调解中心,不论是邻里矛盾还是劳资纠纷,大多数当事人都能在这里找到解决办法。这是榕城区聚焦基层基础、着力打造基层治理“新品牌”的一个缩影。

  据悉,榕城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梅云街道为试点,全面铺开社会矛盾多元调解机制建设。区委政法委整合公、检、法、司、信访等部门资源和社会力量,建立区、街道、社区三级调解中心,健全“集中受理、集中研判、集中办理、集中归档”机制,促进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诉讼有机衔接,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街、矛盾不上交”。自该机制建立以来,共化解矛盾纠纷2167宗,成功率达98.8%.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5月,榕城区司法局被司法部授予“全国人民调解工作先进集体”,东阳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蔡晓林被评为“全国人民调解工作先进个人”;2020年12月,梅云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陈立中被评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

  与此同时,榕城区还不断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强化“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推进村(社区)法律顾问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积极为群众提供法律服务,积极参与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开展多形式的普法宣传教育,提升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与法治观念;加大法律援助工作力度,切实保障群众合法权益……一系列生动有效的实践,为基层治理绘就了更多“法治底色”,将大量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筑牢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抓好信访维稳工作,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信访工作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直接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是直接影响平安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榕城区用心用情抓好信访维稳工作,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助力平安榕城建设向纵深推进。

  1月28日,来自广东云浮的姚先生通过揭阳“急难愁盼我来办”领导留言板给榕城区领导留言,咨询外地户籍人员子女入学问题。据了解,姚先生在外地上班,妻子是揭阳本地人,夫妻俩于去年在榕城买了房子,两个孩子一个是云浮户口,一个是揭阳户口。眼看两个孩子已到入学年龄,姚先生希望他们能就近入学。收到姚先生的信访事项后,榕城区信访局第一时间将问题转交榕城区教育局进行回复。网上信访后第三天,当地教育部门就回复了姚先生,共商解决方案。

  这是榕城区抓好信访工作,为民排忧解难、解决群众诉求的一个缩影。榕城区实行领导挂钩联系包案责任制,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急难愁盼”问题,2017年以来共化解信访积案179宗。榕城区各方高度重视“急难愁盼我来办”领导留言板留言,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积极统筹协调好网友留言办理工作,确保网友留言及时办理回复,推动解决了一大批涉及群众利益的问题。自2021年11月1日试运行以来,榕城区在“急难愁盼我来办”领导留言板平台上总收到留言460条,已办结433条,办结率94.1%.

  作为信访维稳部门,榕城区信访局坚持抓早抓小、源头治理,集中时间、集中力量做好群众来信来访、留言办理工作等,认真办理每一封群众来信、每一宗群众来访,倾听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和诉求。与各级各部门相互配合,协调化解了多宗信访突出问题;按照“三到位一处理”原则,运用社会矛盾多元调解综合机制,以“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机制成功化解多起群众矛盾。2021年,榕城区信访总量671件次,办结率100%.由于工作表现出色,2020年,榕城区被国家信访局评为年度信访工作“三无”县(市、区)。

  榕城区表示,将以“永远在路上”的韧劲抓好平安建设工作,以推进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和社会矛盾专项治理为抓手,进一步建立健全维稳工作机制,严格落实街道属地和部门属事责任,统筹综治信访维稳、多元调解力量等资源,突出抓好重点领域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从源头上化解不稳定因素,着力解决涉访涉稳等问题,努力为全区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把“长安杯”这张金名片擦得更亮、让平安榕城成色更足。

(编辑:孙儿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