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号、绰号,在潮汕地区俗称“花名”,几乎每个人都有过,无论是从家庭生活或社交活动中,“花名”作为一种正式名字之外的称号,因其传神、有趣等特点,有时候甚至能成为代表一个人的符号而让他人逐渐遗忘了其真名实姓。
无可否认,起“花名”一直是人们在社交活动之中喜爱做的一件事,这一点从诸多文学作品中也可见一斑。名著《水浒传》就可以说是“花名文化”的集大成者,在这本书里,及时雨、母夜叉、霹雳火、浪里白条等称谓给人物增加了更为鲜明的特色,至今已经成为一个个独特的文化符号。但不容忽视的是,在这些五花八门“花名”中,有些则是褒义的,有些是贬义的,甚至有一些是拿他人的缺陷说事而带有一定的侮辱性,并因此会给被冠名者带来不快乃至困扰。
鲁迅说过,中国人给别人起外号很多都是因为两个人是对手关系,这才起一个诨号贬低别人,先想要从口头上压倒对方,或者是用来取笑别人的某些方面。仍以《水浒传》为例,书中既有阳光正面的玉麒麟、美髯公等美名,也有极具嘲讽和侮辱性质的三寸丁、谷树皮一类的蔑称。这一点在现实生活中也一样,尤其是在学生时代,极具创造力的小孩子们更是用天马行空的思维给几乎给认识的每个人都起着“花名”,其中不少就带有贬低的意味。最常见的是以体型和外貌取材的,如胖一点的就叫胖墩、阿肥,戴眼镜的往往被称四眼、田鸡,瘦高者则叫竹杠、阿长;有以性格或爱好入手的,爱看书的叫书生、书虫,内向的称阿呆、大傻,反之则是辣椒、炮仗。
正如前文所述,这些无论蕴含褒贬的“花名”,往往会成为一个人在社交范围内特定称呼而存在,当大家伙嘻嘻哈哈无所顾忌时,别人喊得爽,自己听着也无伤大雅。然而随着年龄增长和社交圈子的扩大,一些原来含有贬义或特别难听的“花名”流传开来,虽然能让初识者迅速记住一个人,也能让初来者更快的打破隔阂融入一个新群体,但是这些“花名”带来的负面形象,也会影响新圈子、新朋友对一个人的正确认识和评价,从而“花名”成为个人发挥社交能量的制约。
名如其人,人如其名。民间更有着“有起错的名字,没有叫错的‘花名’”这一说法。如果说一个人的名字寄托着长辈对其美好的祝福和殷切的期望,那么一个人的“花名”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其所在社交圈子对其的定位或评价,是他人观察、了解其个人特征的重要窗口。因此,无论是在给他人起“花名”或喊他人“花名”时,不妨慎重一些,尽量避免负面的、贬义的字眼,给自己也给他人创造健康文明的社交环境。
(编辑:悦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