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形象生动 色彩丰富
——“胪溪壁画”《三星图》欣赏
发布时间: 2022-01-24 来源: 揭阳日报 作者: 曾广锡

   


  胪溪壁画《三星图》。  吴烈波 作  


  壁画,顾名思义就是绘在壁上的画,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绘画形式之一。埃及、印度、巴比伦保存了不少古代壁画,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壁画创作十分繁荣,产生了许多著名的作品。我国自周代以来,历代宫室乃至墓室都有饰以壁画的制度,随着宗教信仰的兴盛,又广泛应用于寺观、石窟。在潮汕地区的寺庙、祠堂及传统民居中至今仍随处可见各种传统题材的壁画,它与木雕、石雕、嵌瓷一样已成为重要的装饰工艺。潮南区胪岗镇的“胪溪壁画”蜚声遐迩,已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今赏读的这《三星图》由省级非遗项目“胪溪壁画”代表性传承人、广东省传统建筑名匠吴烈波所作,入藏汕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长5米、高3米,画面下方云纹长5米、高60厘米,四周饰“楚尾”纹样,人物形象生动传神,线条勾勒富有节奏,色彩丰富艳丽,格外引人注目。福禄寿三星拱照,寓意儿孙满堂,增财添禄,安康长寿,在老百姓心目中备受推崇,也是民间雕刻、陶瓷、刺绣等各种艺术及绘画所广泛应用的传统表现题材之一。但见画面上三星的排列由左至右依序是寿星、福星、禄星,左侧代表高寿的“寿星”银须飘胸,慈眉善目,笑逐颜开,长脸上向前突有一个硕大的脑门,右手拄着龙头拐杖,左手托着一只大仙桃,显现了心慈面善的老人形象;两个童子在老寿星身后一高一低,互为呼应,似乎在窃窃私语。中间偏右的“福星”代表福气与财运,为古代官员造型,五绺黑须飘洒胸前,头戴“相冠”,身着官袍,右手扶玉带,左手捧如意,面部严肃清癯;前面身穿红袍的童子头戴“太子冠”,抬头望着“福星”,脸露笑容,双手托着放酒具的盘子前来敬酒;后面的侍女神情专注,手执掌扇。右侧笑容可掬的“禄星”手抱孩儿,有赐子赐福之意。整个画面八个人物有老有小、有男有女、有高有低,或正或侧、或藏或露、或前或后,疏密相间,神态各异,动静有别,互相呼应,形神兼备,气韵生动。加上蓝色天空上祥云瑞气萦绕,仙鹤展翅飞翔,仙气十足。


  整幅画面上构图严谨,人物比例结构准确,主次分明,纯用墨线勾勒,中锋用笔,体现了以线为主的表现形式。处理衣服褶纹线条用起笔时顿笔,收笔时渐提渐收的“钉头鼠尾描”,线条流畅沉稳,找不到有任何重复修改的痕迹。着色上厚薄均匀,爽朗悦目,红的红得鲜,绿的绿得姣,白的白得净,尽管色彩浓艳,却没有杂乱之感,饱含纯真与质朴的美,好一幅工笔人物画就这样跃然于墙上,视觉效果极佳,民间传统艺术的“味道”十分浓烈,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情趣。眼前所有的表现物象都是直接手绘在墙壁上面的,载体就是墙壁,人物形象及相衬的景物都用墨线勾勒,须把握好线条的节奏韵律,此后再渲染、填色,这与在纸上作画是截然不同的,全都按照传统技法来制作,使之久不褪色,保存更久远。


  说到壁画的传统制作流程及工艺运用,就得一一来道明,让更多人了解其制作工艺的“奥妙”,也从中体味到吴烈波那种独具匠心与精妙的技艺。作画的墙壁要先“批”上纸灰,(即是将微黄的土纸浸水成糊状,加入贝壳灰进行搅拌,调成专用的纸灰)对墙体进行填补、打磨、使之平整,后再刷上用丝布过滤后的纸灰水,因为不少传统使用的矿物质颜料除了添加牛皮胶水外,还得加入适量的纸灰水,能使壁画得以更好地保存。此后依据作画墙壁的大小,认真构思并设计好小图稿,墙壁上用灰泥水加上白粉打好底粉,作画时直接执笔蘸墨勾勒线条。并对线条进行“化阴阳”处理,用灰泥水加墨沿着人物的衣纹渲染浅墨水,使之深浅变化,有浓淡的层次感;对于衣袍上等一些精细的图案,就得先描上金油或贴上金薄,此时须注意掌握“火候”,趁金油干了时用墨水把金油图案描画好,再涂染上用矿物质色料粉末调牛皮胶水的各种色彩;而人物脸部的着色就用朱红、赭石等色料渲染,表现出肌肤的受光面,使之产生立体感;最后还需要对画面进行全面整理,一幅壁画作品这才真正完成。所有的一切都是站在“脚手架”上制作,每天爬上爬下不知要多少回,可谓干的是一门非常辛苦的活。


  吴烈波年过半百,潮南区胪岗镇胪溪村人,从小就受家庭艺术熏陶,4岁时祖父就教他习字涂鸦,9岁上小学开始学画画,高中毕业后到北京、上海等地参观中国古建筑装饰和壁画艺术,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挑起了几代人传授下来的壁画艺术重担。十多年来他先后为梅州“平安寺”、五华县溢塘“观音堂”、兴宁市“文武二帝祠”、潮州市华夏博物馆、河源市龙川县等很多地方的寺庙、祠堂、馆所彩绘大型壁画,最大的一幅就有128平方米,至于传统民居的壁画那就不胜枚举了。


  (作者系广东省岭南民间工艺研究院副院长)


  (编辑:悦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