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44年“甲申之变”的结局,就是明朝灭亡,清朝建立,当年为顺治元年。但是,明朝的反抗势力仍非常强大,先后出现了福王朱由崧的弘光政权(1644年)、唐王朱聿键的隆武政权(1645年)和桂王朱由榔的永历政权(1647年)。这些政权,史称南明。
郑科伟,字瓥夫,明代揭阳地美都邹堂人。曾祖郑旻,嘉靖三十五年(1556)进士,贵州左布政使。祖郑育渐,万历四年(1576)举人,遥授都察院都事。父早丧,由祖父郑育渐抚养成人。刘业勤《揭阳县志·郑科伟传》是这样记载的:
郑科伟,字瓥夫,地美人,邑诸生。善楷书。少孤,抚于其祖孝廉育渐,课以经史,攻苦无倦容,有声庠序。孝养祖父母备至。尝诫其子曰:“尔曹读书立品,须求毋愧清白吏子孙,曾祖方伯公忠厚之训勿忘也。”生平仗义重气节。后死于‘郝尚久之乱’。乡人私谥‘敦烈先生’。“
又其“封赠”记:“郑科伟,以子其崇赠文林郎、内阁中书。”“茔墓”记:“赠中书郑科伟墓在地美都南陇后东山。”
这些,就是人们以往可能知道的关于郑科伟的情况。至于他是如何死于“郝尚久之乱”,很遗憾,语焉不详。
近得澹归和尚(金堡)《遍行堂续集》(全五册十六卷),其第六卷有《敦烈郑公传》,从中可以了解到过去我们不知道的信息。
首先,郑科伟是参与郝尚久举义,抗击清兵,守卫潮州城,而于“城陷之日”慷慨就义的。参林杭学《潮州府志》“郝尚久之乱”,可以推定,其就义时间为顺治九年(1652年,永历六年)九月十一日夜,故定性为“南明烈士”。
其次,郑科伟之妻“陈夫人”,于危难之际“携诸子匿山村”“肩保世亢宗(庇护宗族光耀门庭)之寄”,是“信于家”的节妇,为后来郑逊、郑溶、郑其崇兄弟齐名,时号“三郑”(参见彭妙艳《“三郑”今议》2021年12月13日《揭阳日报》)做出莫大的奉献。
第三,郑科伟长子郑逊,在任保昌(属今南雄)训导期间,与丹霞别传寺监院澹归和尚有往来,故请他为其先父写传记。时距其父死已20多年。
第四,本传“析理多、叙事少”,在人物传记中殊为罕见。而澹归和尚以其深邃的思辨、精辟的论述和朴实的文笔,剖析了郑科伟“为共主”(明皇帝)而死的意义,是“重于泰山”,因而可补“志郡者,传其文行,不敢传其节”的缺憾。同时,又高度评价了郑科伟之妻陈夫人的高尚行为。因而,“郑氏之家,可谓克全忠孝,执信不移者矣”!
林杭学《潮州府志》载“郝尚久之变”,清军攻入潮州城“屠杀无算”。僧收尸骸建普同塔。而郑科伟墓建在南陇后东山,碑文“明考集义西轩郑公、妣节寿善人陈氏墓”,可以推断,时为秘葬。幸得澹归和尚《敦烈郑公传》在,敦烈郑公才不被遗忘。
澹归,法名性因,俗姓金,名堡,字道隐,号卫公,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明崇祯九年(1636)中举,27岁进士及第。曾任明临清知州。清兵入关后,先随南明隆武帝,再随永历帝,后辞官削发为僧,入广州海幢寺为天然和尚门下。康熙元年(1662),澹归至丹霞山开辟道场建佛堂精舍,名为别传寺,自充监院。后又建丹霞四下院。澹归在丹霞弘法15年,从之学禅者众,在佛界享有盛名。澹归文武双全,精通诗词、书法;深明大义,忧国忧民,每以诗文言志,在文坛上有很大影响,尤以《岭南焚余》《遍行堂集》为最。乾隆四十一年(1776),澹归和尚死后的第九十六年,“文字狱”仍然降临于他,其骨塔及碑志、所有著作、墨迹,全遭销毁,方志中所刊澹归诗文被尽行铲削……这也就是我们(包括我们的前人)过去为什么少有人见或不能见到它的原因。近得孙杜平先生指引,才从重刊《遍行堂续集》中得到此传,才认识了南明烈士郑科伟的真面目。
(编辑:悦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