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1271~1368)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元朝,传五世十一帝,存在98年。虽然期间元朝统治者一直在推广汉化的工作,但毕竟有民族隔阂的观念存在,所以后世对于元朝的记载,比之汉族执政的各朝,要少得很多。尽管如此,那些在历史进程中有重要意义的,还是可以作为遗产存留下来。
揭阳的元代遗存,以物质和非物质而分,各有4个“一”。即是物质方面,有一城、一桥、一渠、一道观;非物质方面,有一文章、一传说、一石刻、一诗群,从数量上看不是很大,但在揭阳文化史上,却几乎都很“值得一提”。
以“一城”为例,揭阳在玉窖村建设县治,历宋、元两朝210多年,因为农民暴动不断发生,危及县城安全,才于县衙四周建了石城加强防御,但十五六年后,揭阳就归明朝统治,这座没有发挥作用但也没被拆除的石城,因是元代所建的在全国绝无仅有,而被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一桥”因在揭阳官溪上,故称官溪桥。桥的一头,原有小山岗称硫岗,相传常有仙人助人渡河,故桥梁建成后,也曾称作硫岗仙桥,简称仙桥,后来代替官溪成了地名。仙桥是元代揭阳唯一进士黄点至正三年(1343)捐资建设,它“凡一十间……长二十一丈,宽一丈。”是见诸文献的揭阳第一大石桥,虽后来为新建桥梁所代替,但它的“历史地位”以及承载过的“精神”却代替与抹煞不了。
“一渠”也即地都一带人所熟知的“永乐陂”,这个至顺二年(1331)重修的水利工程,非但解决了附近埔地山园的灌溉,为农业丰收提供了保障,其集附渠、栈渠、渡槽、明渠于一体的综合筑渠工艺,为后世山地修渠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借鉴。其中段“猪肝腌”的记事石刻,作为元朝中期时物,在揭阳也为稀有。水渠遗迹与石刻这些古代遗存的稀有性,为该处文物注入了高贵的价值。
而惠来的赤山院,就是前文提到的“一道观”了。这道观正名为赤山院,地在“县东三里”,元时邑人方元壮捐地一顷五十亩、山一十二亩所建,遂成县中一大名胜与祈福之地,明清时为县人“春日迎禧之所”,长盛不替,至今乃为海滨名区,明清时人林春秀、游之光、陈光世等都曾留题诗歌,使之成为当地最具诗意的古迹之一。
至于所传“非遗”,久负盛名的首数一文——编修刘希孟所撰,收录于府、县志里的《明贶庙记》,因有此文,人们方晓名闻遐迩的三山国王,是“肇迹于隋,显灵于唐,受封于宋,迄今至顺壬申,赫若前日事”的神灵。三山国王此后影响日广,都跟这篇碑记的推介直接关系。可以说,没有此文,如何扩大三山国王的知名度,可能至今还在探索。
望夫石的传说,既以“背景”的揭示显现了元代揭阳处于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事实,更以动人的爱情忠贞故事为揭阳良德美俗的广泛覆盖、深度植根作了形象的揭示,故事与孟姜女传说主题的异曲同工之妙,多层面表现了揭阳人的智慧与善良。
桑浦山西部称为莲果庵而古代叫做大观山的石刻群,记叙了宋人六世礽孙成了和尚的古柏可材,驻锡大观山寺,并把所收描述此山风景的宋代文章刻之山崖的经过,使世人知晓宋徽宗大观三年戊子(1109)黄庭坚的后代已来岭表辟岩奉佛,至于缘何而来,如何选得此山等等,都很有探讨的意义。于是此刻成了不可多得的元代遗存文物。
最值得记叙的,当是元末惠来以陈姓作者为中坚的诗群,以及他们留下的诗歌作品了。近读某公所著岭南文学史专著,叙及元代岭东创作,仅以此群及其代表作说事,可见其及世人之重视。诗群作者有陈野仙、陈与言、陈文瑶等,代表作有《登鸟石》《题石梅》《凤山钓矶》《华古小隐》等。惠来黄岗山西七里有华古岩,石室清幽,临涧漱流,元季诗人陈文瑶曾隐居于此,所作《石穴洞天》《尖石趺坐》诸诗,悲愤苍凉,极富感染力。如《石穴洞天》:“到处摩崖探白云,小山花鸟度深春。秦王空有坑儒计,不及岩泉打坐人!”便是一例。
可见,元代遗存虽少,但吉光片羽,俱有文化含量,颇有丰富历史、美誉区域、教化后代之功,因而弥足珍贵。
因而很值一记,以使世人有知。
(编辑:悦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