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浅说揭阳故事传说
发布时间: 2021-11-22 来源: 揭阳日报 作者: 谢琼霞

  揭阳是粤东古邑,历史悠久,民间故事传说的储藏量十分丰富。从神话开始,一直到今天的新故事创作,其间经过了千百年,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清光绪十六年版的《揭阳县续志·杂记》已有民间故事的收录;林培庐搜集整理的《潮汕七贤故事集》于民国年间刊行,民国时期的黄昌祚采录的《水鬼升城隍》《姑嫂鸟》等多篇故事均收入《民俗》。清末和民国时期,戏剧界根据揭阳民间故事传说改编成《剪月容》等潮剧。新中国成立后,揭阳的民间故事传说陆续见诸于全国、省、市、县各级报刊杂志。改革开放以后,揭阳文化部门十分重视挖掘、继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遗产,专门组织人力搜集整理民间故事传说。1982年起,揭阳县文化馆先后编印《揭阳民间故事》共八集,其间收录了大量的传说、笑话、寓言、故事。1987年由揭阳县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领导小组编纂的《揭阳资料本(民间故事)》,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揭阳的故事传说,其中人物传说占了较大的分量,这和揭阳的历史、地理、人文有关。揭阳历史悠长,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使这个地区自古以来,经济、文化比较发达,人文蔚茂。既有名列“前七贤”“后七贤”“戊辰四俊”者;也有高中状元、举人、进士者;还有许许多多在各行各业取得优异成绩的草根人物。这些名士俊彦的业绩、生平、嗜好乃至喜怒哀乐,经口头传播,几乎家喻户晓,成为民间故事创作的素材。这些故事传说代代流传,口耳相传,被沿袭着、修改着、变化着。迄今为止,《黄月容的传说》《郭之奇的传说》《丁日昌的传说》等故事仍脍炙人口。


  揭阳的故事传说,不但突出了人物传说,而且在体裁、题材和内容都是比较全面的。揭阳作为潮汕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千百年来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繁衍生息,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潮汕文化。许许多多故事传说,生动反映了当地独特的旖旎风光、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如:《行彩桥》《破门楼郑摆安仔灯》《正月十六黄岐山踏青》等,反映了揭阳独特的民风民俗;《八音树的传说》《马齿蚬》《蟹地罗麒麟》等,反映揭阳地方风物;《孝义巷》《堡城里》《钓螯桥》《火烧地与车公桥》等,既涵盖了揭阳特有的地名,也承载了当时的人情世态。


  揭阳各个时期的传说故事,是各个时期现实生活的烛照,人物脉络清晰、故事传说内容大多反映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对追求真善美,鞭笞假恶丑起到了教化作用。如:流传于明朝末年《九军起义的传说》等。新中国成立后,一批批优秀作者,继承了故事的艺术传统,推陈出新,创作了诸如《知音》《贤内助》《一家诗人》《主任作报告》《一年过一年》等大量脍炙人口的新故事,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望。揭阳故事传说创作呈现出更加繁荣的局面。


  揭阳的故事传说,为研究揭阳的历史提供许多有价值的史料,如:“榕城”地名的由来:传说以前叫玉滘村,因多榕,故名为榕城,最先出现“榕城”名称是宋高宗绍兴二十八年(1158)梁克家诗题《榕城书舍九月梅花》: “花菊残梧九月霜,谁将先暖入东堂?不因造物于人厚,肯放南枝特地香!九鼎燮调端有待,百花羞涩敢言芳?看来冰玉浑相映,好取龙吟播乐章!”(见《县志·艺文》)。还有明代揭阳桃山人刘汉写过一首五言诗《榕水流声》:古榕潮汐地,百折绕平田。吞吐涵明月,盈虚漾碧天。养源宗楚令,知味契伊川。赋罢临流兴,曲肱一枕眠,诗中“古榕潮汐地,百折绕平田。”是揭邑多古榕的有力佐证。如:榕城现保留有状元府、状元巷和状元踏头,缘于林德镛在清康熙六十年(1721)科举考试中勇夺武状元;还有杨绘创建槎桥村、林大钦赠匾篮兜村、丁日昌兴建天、地、人和谐统一的建筑等等,所有这些都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史料, 是我们深刻理解乡土文化的宝藏。而且在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事业的今天,更是成为地方旅游的重要资源。使逝去的历史人物依然徜徉在地方风物之间,使民众由现实追寻到遥远的过去,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这些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故事传说质朴纯真、充满着乡土气息,使民众在故事传说的字里行间自然而然地升腾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编辑:悦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