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堂号古今谈
发布时间: 2021-11-22 来源: 揭阳日报 作者: 彭妙艳

  几乎可以这样说:有祠堂之后,就有了堂号。这是一个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现象。


  堂号的本意是悬挂在厅堂之上的表示宗族源流或核心精神取向的牌匾,历史上大多数的名门望族都拥有属于自己的堂号。流传既久,堂号也就成了宗族(宗支)的代号。“原始”的堂号,用以标示祖先的郡望;也有的是用来彰显祖宗功德;还有部分用以表示族人的精神取向。


  于是,最初的堂号大多以地名为主,主要在于让族人记住自己祖先源地,明白“我从哪里来”,这是姓氏总堂号的特点。如李氏称为“陇西堂”、陈氏称为“颍川堂”,张氏称为“清河堂”等。后来,随着姓氏分支的增加,堂号就逐渐演变为总堂号和分堂号(自立堂号)。分堂号乃至又分为若干层级。分堂号就是自己祖宗属于历史文化名人,然后为了把祖宗的事迹记录下来形成的有着一定故事内涵的堂号。赵氏有“半部堂”,就是来源于北宋宰相赵普的“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由赵普这一支的后代所建;孟氏有“三迁堂”,出于孟母三迁故事,自然也就是孟子的后代所建的祠堂;而卞姓者一支则有“忠贞堂”,来源于卞氏第三世祖卞壸为国牺牲,被晋明帝追封为“忠贞公”,用于旌表其“忠孝之门”,卞氏的“忠贞堂”自然就是卞壸的后代为了传承这一荣耀而建。


  除各大姓氏都有自己的总号外,堂号随着社会的进展而日益丰富。主体有如下若干类型,一是以先世的嘉言懿行为典,来构建堂号。譬如范氏的“麦舟堂”,缘因范仲淹曾经遣子纯仁至姑苏运麦,舟至丹阳时,遇石曼卿无资葬亲,纯仁即以麦舟相赠,以解其窘。纯仁归家后告知其父这事,深得其父赞许,故其后世乃以“麦舟”为堂号,以纪念先祖美德。杨氏弘农一支,以“四知”“清白”为堂名,则源自杨震拒收贿赂,说过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话这一典故,也在于弘扬旧德。二是以祖宗的丰功伟绩命名堂号。如东汉名将马援以军功封伏波将军,马氏的一支便以“伏波”为堂号;楚大夫屈原曾任三闾大夫,屈氏乃以“三闾”作堂号等都是这样。三是以传统伦理规范为堂号,这类堂号有益于劝诫后代子孙发扬先人遗志美德,作有修养一代。好像张氏一支以“百忍”为堂号,源出先祖唐人绍公芝的事迹。张公芝家族九世同居,友好相处。唐高宗路过其家,询问奥妙,张公芝于纸上连书百余“忍”字以解其中诀窍。于是后人以此作为治家法宝,并以堂号表示。


  此外,还有以家族中科举功名为堂号,以祥瑞吉兆之征为堂号等等。


  堂号是“祠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进展而有改易,并非一成不变的现象,这正体现中华传统历久不衰的特色,是今之研究祠堂者所不能忽视的。


  (编辑:悦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