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从潮汕俗语“人丁稀微,家神成寻”说起
发布时间: 2021-10-18 来源: 揭阳日报 作者: 谢若秋

  近日在搜集与祠堂有关的特色文化词语入编将出版的《潮汕女祠文化》一书,偶得“人丁稀微,家神成寻”这一潮汕俗语,虽然它可能是一个历史词语,但其中几个字词的意义和读音有点特别,故特意“钩沉”,略说一番。


  我国传统宗族文化中的“人丁兴旺”观念是各个族姓的共同愿望,对其表达的形式多种多样。别的不说,就说潮汕地区清代婆祠(庶祖祠)如潮州市龙湖寨的“椒实蕃枝”和揭阳市登岗镇沟内村的“蹓叶腾青”这两座女祠独特的匾额,都很鲜明又形象地表达这种千子万孙、裔孙兴旺发达的传统宗法观念。当然,历史上有的宗族个别支系在繁衍过程中会出现“乏嗣”(没有男丁)的情况,为了解决这种“香火”难题,遂有侄男“过房(过继)”、女婿“入赘”、抱养嗣男或外孙男“祀外祖”等补救措施,以保证所在支系能“一脉相传”,香火有继,不至于成为“故房”。在旧时,如果某族某祖有N个儿子但有的未成立(未婚无传),则不能称其有“N房”。假设某位祖先育有三子,结果只有长子和第三子有婚育而次子“无致家”(没婚娶又没嗣男),则其族谱中只能记载“育三子,传二房”(第三子改为第二房)。因为“房”在这里是表示家族的分支,潮汕俗称“房头”。开枝散叶、瓜瓞绵绵历来是宗族人丁兴旺的形象说法,一个族姓的历史越长,有的支系难免会有“三衰六旺”,俗语“人丁稀微,家神成寻”或许与“三衰”有点交集。


  “人丁稀微”——“稀微”一词,本义为隐约。如宋代文天祥《指南录·发高沙》诗有:“城子河边委乱尸,河阴血肉更稀微。”引申为稀少。“微”,在此句中潮汕音旧时读[bhi5米5],与这个俗语下句末的“寻”字押韵(“寻”,潮汕音读[cin5鲜5]),与潮汕熟语“翘微唔大事”(相差无几)、“轻(轻)微”中的“微”也音义相同。俗语整句语义指家族的人员稀少,有类汉末李密《陈情表》一文中所言“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这类情形的“房头”,潮俗有“房伴”的说法。


  “家神成寻”——句中的“家神”与俗语“家神跋落龛”“村人家神唔别糖米方”(别,认识义,潮汕音读[bag4],读同“北”)中的主语同形同义,指先人的牌位(木主)。而“成寻”一语,意义为将近八尺长,表示数量多。潮汕音读为[zian5cin5晶5鲜5 ].“成”的词义为接近、差不多。“寻”则是一个今用古语,用作量词,词义为八尺。如《诗经·鲁颂·閟宫》:“是断是度,是寻是尺。”东汉郑玄注:“八尺曰寻。或云七尺、六尺。”许慎《说文解字》释“寻”:“度,人之两臂为寻,八尺也。”一寻八尺,大约相当一个成年人两臂平伸后的长度。“成寻”的长度大致相当于一个普通神龛的宽度,所以“家神成寻”也可理解为祖先的牌位差不多摆满整个神龛,表示数量多,与现实家族人丁少形成一种反差。


  这个俗语上下句末字押韵(“微”与“寻”相押),符合联句俗语的基本要求,又运用对比手法描述了一种与传统宗族共同愿景相悖的情形。其中的“成”字表示差不多、接近,在口语中用法并不少见。如“丛树发到成人危了”(这棵树长到接近一个人高了)中“成人危”是差不多一人高(危,潮汕话念[guin5县5],高义,如李白《夜宿山寺》诗有“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另有“成桶水”“成丈长”等。除此之外,“成”在潮汕口语中还有另外特别的用法:一是表示成为,读[zian5晶5 ].如“成人”——“阿伯个走囝卅外岁了还未成人,伊烦恼死。”(阿伯的女儿三十多岁了还没结婚成家,他很担心),这里的“成人”是结婚成家的意思,与此相关的订婚,潮俗也可称为“作成”。


  二是表示完成,潮语读音同上例,如“食成”(吃完),这在口语中已渐渐式微了。但由此可引申出来的“唔成”(表示否定,不同意)却很常用,如俗语“输人唔成输阵”“死哩唔成,陈(音têng7停7)哩无赢”。


  三是表示修正、促使,读[cian5请5 ].表示修正义,如俗语“成哑成青盲”(比喻事情越办越糟)、“愈成愈害”(越改越糟糕)。表示促使义如“成伊愈好”(使他更好,这个意义在语用上常常表达与言说者意愿相反或意外的行为结果)。


  “寻”为八尺,“常”则是“倍寻”(十六尺),两者连用为“寻常”一词,则由原来的量词喻短或小,而引申为普通、经常,用作副词,这在唐代诗歌中并不少见。如刘禹锡《乌衣巷》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而在人们熟悉的杜甫《曲江》诗“人生七十古来稀”的上句“酒债寻常行处有”中的用法却有点特别:这一联是该诗的颔联,按照近体诗的格律必须对仗,但是“寻常”表示经常义是一个副词,怎么可以与“七十”这一数词对仗呢?原来诗人在这里运用汉语有“一字多义”的特点巧妙进行对仗——根据上面所述,“寻”与“常”分别可表示“八尺”和“十六尺”,两者组合成为数量结构,字面上与数词“七十”这一数词就可以对仗了,但语义上却必须用“经常”来理解才可搭配通顺,这在对仗中属于宽对,并且是其特殊类型,称为借对。


  与俗语“人丁稀微,家神成寻”所描述情形相映成趣的是,明代嘉靖年间朝廷允许民间联宗建祠祀始祖,自此至清代,潮汕地区大多族姓为壮大自己宗族力量而纷纷“联宗”,旧时这种宗族“抱团”活动使零散的同姓宗族联合起来而人丁数量大增。不少“人丁稀微”的弱小族姓为求生存自保,而曲意寻祖归宗,盲目汇入这股“抱团”的联宗洪流,依附同姓大族,人为篡改祖源,制造与事实相悖的“一本(同宗)”现象。这种“同姓不同宗”的联宗行为使历史上出现了不少“观念宗族”,这些并非“实体宗族”,而近年来有的族姓在新编族谱时仍“将错就错”,罔顾已改易的族史,不加厘清,实在有些“唔成”!


  (编辑:悦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