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2021年国际骨松日中国主题发布:骨量早筛查,骨折早预防
发布时间: 2021-10-12 来源: 新华网 作者:

  每年的10月20日是国际骨质疏松日。10月9日,国家卫健委疾控局、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和中国记协办公室等联合发起并指导的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2021年健康骨骼大会以线上直播方式召开。会上,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正式发布2021年度国际骨质疏松日中国主题:骨量早筛查,骨折早预防。

  国际骨松日中国主题揭幕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骨质疏松和脆性骨折患者数量都呈现显著上升趋势。骨质疏松患者是发生脆性骨折的超高危人群,骨质疏松症患者或将面临髋部、椎体、桡骨远端等多处脆性骨折威胁,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严重负担。

  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前任主任委员夏维波教授、现任主任委员章振林教授、候任主任委员李梅教授等共同为2021年中国主题揭幕:骨量早筛查,骨折早预防。

  章振林表示,骨密度越低、骨量越低,骨量越下降、越容易骨折。所以提醒大家,包括医生,要认识骨量是维持人体生理和多系统的重要脏器,早期筛查才能了解自己的骨量状态,要预防骨量丢失,一旦发现骨质疏松,要及早干预,才能预防骨折。

  夏维波表示,青春期是骨量快速增长时期,30岁左右到达峰值,而后随着年龄增长,骨量随之下降。国际骨松日中国主题倡导的骨量早筛查、骨折早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李梅指出,全国骨松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50岁以上的人中有1/5已患上骨质疏松症,而如果要从疾病的早期,骨量减少开始进行防治,50岁以上的人群中有46%已经是骨量减少了,所以建议骨量要早筛查,以预防后续的脆性骨折等相关危害。

  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健康知识宣传员白岩松白岩松呼吁大家,重视日益加重的老龄化进程与相关慢性疾病的防治。他表示,人变老意味着“年轻时候很硬的零部件软了,年轻时候很软的零部件硬了。比如说最硬的骨头和牙,到了一定的岁数之后就松、软、脆,而年轻时候很软的心血管,到了中老年开始硬了,因此这一硬一软的辩证,我们必须去面对”。

  白岩松还向公众提两个重要的建议,一是有老年人的家庭,注意避免地面过于光滑引致摔倒;二是老年人不要在脚上省钱,要穿合脚的鞋。

  在健骨大会上,专家们分享了自己的倡议。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夏维波教授表示,如果尽早预防,发现有骨质疏松症就开始治疗,可以让你“六七十岁的骨头像二三十岁的”一样。骨质疏松不是自然现象,而是一种疾病,可以预防,发现后也能够有效治疗。有病去用药,用药要坚持。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质疏松和骨病专科主任章振林教授表示,了解自身骨量状态、发现骨质疏松症后进行有效治疗,可预防50%以上的脆性骨折。建议花100块钱,40岁先做一次骨密度检测,了解自己的骨量处于什么状态,50岁以后每年检测一次。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李梅教授倡议,将骨密度检查纳入常规体检,尤其建议女性65岁以上和男性70岁以上者、女性65岁以下和男性70岁以下有一个或多个骨质疏松危险因素者、有脆性骨折史的成年人、各种原因引起的性激素水平低下的成年人、患有影响骨代谢疾病或使用影响骨代谢药物史者等重点人群一定要知晓自己的骨密度。倡议女性绝经以后,男性50岁就要开始关注骨量早筛查。

  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主任委员孔灵芝教授表示,将骨质疏松症、骨关节疾病纳入健康骨骼全生命周期管理,有助于预防关口前移。建议体检时重视50岁以上人群骨密度筛查。

  北京协和医院外科学系主任翁习生教授表示,骨关节炎的晚期临床症状表现是疼痛、僵硬、活动受限,当关节出现怕风、怕上下楼、怕下蹲的早期症状时,公众需要警惕并及时就医。老年人居家时要避免穿露脚趾的鞋,以避免鞋前部插入地毯、防滑垫后发生跌倒。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伤害防控室主任段蕾蕾表示,跌倒是我国65岁以上人群因非故意伤害死亡的首要原因,也是造成老年人创伤性骨折的主要原因,预防跌倒意义重大。记住12字口诀:要锻炼,要服老,要适老,早治疗。倡导老年人任何时候开始适合自己的功能性锻炼都不晚,同时要服老、善于借助拐杖等用具,家庭提倡适老化改造避免摔倒,如有不适提倡尽早治疗。

  提及健康骨骼的具体锻炼方法,去年防骨折大会上提出的“靠墙静蹲”法受到广泛关注,专家表示,上年纪的老人、关节受过损伤的人群不建议进行深蹲练习,以免损伤膝盖,年轻人锻炼深蹲时也要动作缓慢,膝盖尽量不要超过脚尖。


(编辑:孙儿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