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初年,一位突厥炽俟(chìsì,潮音zi3se5(志士))氏内附朝廷,被任命为大漠州都督,自此,他的子孙在唐朝为官,并且跟皇家弟子一样到国家级学府就读。2007年出土的一块唐代墓志铭,详细描述了炽俟氏4代在唐朝任职的经过——这块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出土的唐天宝十三年(754)《故游击将军右武卫中郎将炽俟公墓志铭》上云:“公讳辿(chān,潮音tiang1(天),步伐徐缓的意思),字伏护,阴山人也。发源本于夏后,弈叶联于魏朝。累生名王,代有属国,入为冠族,道远乎哉。曾祖步失,右骁卫将军、兼大汉(应为‘漠’)州都督、天山郡开国公。祖力,云麾将军、左武卫中郎将、兼本郡太守。昭考弘福,云麾将军、左威卫大将军、兼知天兵军副大使、招慰葛禄使。公即大将军之元子也。万岁通天(696~697)中,特授游击将军、左威卫翊府右郎将,从班次也。圣历(698~699)载,诏许当下之日成均读书,又令博士就宅教示。俾游贵国庠,从师私第。开元(713~741)中,迁左骁卫中郎。无何,以太夫人之丧,去职。以开元廿五年服缺,换右武卫中郎。以天宝十一载四月十七日寝疾终于京义宁里之私第,时春秋六十有九。夫人康氏,舜花早凋,藁瘗郊外。即以天宝十三载五月廿五日鄷葬于长安高阳原。有子凤。”
墓志铭脉络清晰地将墓主及其祖上4代名字和任职经历写了出来:曾祖父炽俟步失,任右骁卫将军、大漠州都督、天山郡开国公,祖父炽俟力,任云麾将军、左武卫中郎将、郡太守,父亲炽俟弘福,任云麾将军、左威卫大将军、天兵军副大使、招慰葛禄使,而墓主炽俟辿,任游击将军、左威卫翊府右郎将、左骁卫中郎、右武卫中郎。
炽俟氏原来是部落和名称,是突厥葛逻禄部落的分支,墓志铭的出土为国史记载作了实物佐证。据《新唐书·回鹘传》载:“葛逻禄本突厥诸族,在北庭西北、金山之西,跨仆固振水,包多怛岭,与车鼻部接。有三族:一谋落,或为谋剌;二炽俟,或为婆匐;三踏实力。永徽(650~655)初,高偘(kǎn,潮音kang3(抗),古同侃)之伐车鼻可汗,三族皆内属。显庆二年(657),以谋落部为阴山都督府,炽俟部为大漠都督府,踏实力部为玄池都督府,即用其酋长为都督。后分炽俟部置金附州。三族当东、西突厥间,常视其兴衰,附叛不常也。后稍南徙,自号‘三姓叶护’,兵强,甘于斗,廷州以西诸突厥皆畏之。”
《炽俟辿墓志》中记载的一句“圣历载,诏许当下之日成均读书,又令博士就宅教示。俾游贵国庠,从师私第”,也印证了在唐初少数民族子弟可以跟皇家子弟一起同入国庠,接受教育这一“以文德怀远人”怀柔政策的影响之广大且深入的史实,更与“诏皇族子孙及功臣子弟,于秘书外省别立小学……高丽、百济、新罗、高昌、吐蕃诸国酋长,亦遣子弟请入国学(《旧唐书·儒学上》)”的记载相互印证。
炽(chì,潮音zi3(志))姓,在全国约有人口6万,在各姓中排在第500位以后,占全国人口的0.005%.炽姓在揭阳只有2人(2011),在各姓中排第566位,占揭阳人口的0.000035%.炽姓源自突厥葛逻禄部落的分支炽俟部,属以部落名为姓。《姓氏词典》据《姓考》收载此姓,注云:“系古代回纥炽俟氏所改。”回纥炽俟氏即本文开头主人公所在的突厥葛逻禄部落炽俟部,部落首领以部落名为姓,在内附唐朝后,子孙入国庠学习汉语和中华文化,初以炽俟为姓,后简为单姓炽氏。
今炽姓主要分布于陕西和河南等地,两省炽姓人口约占全国炽姓总人口的50%.炽姓的历史名人阙如。
揭阳的炽姓居民均落居于普宁下架山。
(编辑:悦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