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郑鼎新:从清末秀才到抗日侨领
发布时间: 2021-09-15 来源: 揭阳日报 作者: 记者 蔡逸龙

●“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系列报道(67)


  榕城区榕华街道天福社区党委书记郑少忠(右)和港墘社区党委书记郑泽春(中)带记者察看郑鼎新故居旧址。邱丹莹 摄

郑鼎新(1885~1942)。林英男 提供

郑鼎新故居旧址位置图。阿龙 制图

新加坡和平纪念碑。

郑鼎新书于1915年的格言联。林英男 提供

林英男《悼外公诗》。

郑鼎新1923年摄影作品“潮州八景”之一“湘桥春涨”(残损)。(原件留存于潮州市潮安区沙溪镇一唐姓人家)

     《中国共产党揭阳县地方史(1919~1949)》载录的郑鼎新(字德初)在1927年危难时刻所做的一次关键情报事迹。


  在港墘社区,我们了解到有一位历史名人,郑鼎新,清末科举末科的秀才;青年时期参加过孙中山创办的同盟会;民国初年先后在汕头、揭阳两地教书;大革命时期,曾被任为揭阳县农民协会顾问,下乡宣传土地革命;在血雨腥风的1927年揭阳“4·15反革命事件”中,他迅速把反动派即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的消息报告中共揭阳县部委,为党保护和转移干部做出了关键性的贡献;在逃难新加坡中,他继续担任教书育人的职责,并在当地教育界开中英双语教育先河;抗战期间,他在新加坡组织华侨为国捐款;在日寇侵占新加坡时,他率全家参与抗日运动,最后惨遭杀害,尸骨无存……


  在港墘采访,我们通过各种途径寻找郑鼎新的后人,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2021年9月10日,“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采访组终于联系上郑鼎新的外孙,了解到这位揭阳乡贤、爱国志士、抗战侨领不凡的一生。


  少年才俊,末科秀才


  林英男,1952年生于福建省平和县城,长于揭阳,深圳大学教师,诗人。他是郑鼎新最小女儿郑莘华(郑诗箴)的儿子。他在广州接受我们微信采访时,谈到了外公当年的家。他说,因为外公在新加坡蒙难,而母亲的兄姐均在新加坡、泰国生活,返回祖国的只有他母亲,所以他从小就跟母亲居住在县城北门外杉浮溪3号,那是他外公的祖屋。


  9月11日,记者在榕华街道天福社区党委书记郑少忠、港墘社区党委书记郑泽春的带领下,来到了杉浮溪3号旧址——在20世纪70年代的旧城改造中,天福路向南拓宽,同时在沿路建起天福南新区1、2、3幢大楼,杉浮溪1至3号被拆迁,成为拓宽大路的一部分和天福南新区3幢。


  据郑少忠介绍,从天福路关帝庙戏台西南侧的小巷进去,有一条接近南北走向的巷道,就是杉浮溪。因此地原为连接东护城河和瓜籽池的河道,河因作为杉木运送和中转地而得名,清代,群众于溪旁建起屋舍,因而溪名又成为地名。


  据《榕城镇志》载录的1980年榕城街巷(路)标准名称表:杉浮溪,由天福市街至重镇街,长60米,宽3米,有20户335人。


  据林英男介绍,杉浮溪3号祖宅是外公的祖父建造的,外公从小就在这里居住。他回忆说,祖宅是潮汕四点金房屋格局,大门上有横匾“司徒流芳”。司徒为郑氏得姓始祖郑桓公在周王朝中职位,时任周幽王朝中司徒之职。大多郑姓家族喜欢在门楣上悬挂这一象征源流久远的牌匾。


  郑鼎新(1885~1942),字行理,又字德初,港墘人,椟松郑氏23世行字辈。


  郑鼎新从小聪明好学 ,志向高远,少年拜揭阳城里著名学者郑唯一先生为师(郑唯一曾出现于本系列第57站“郑英略”、第58站“静远女校”和第60站“郑玲”文章中)。光绪二十六年(1900),郑鼎新虚龄16,即中清代科举末科秀才。


  教书育人,不畏权贵


  郑鼎新中秀才之后,在县城私塾教书。他思想进步,参加孙中山创办的同盟会,倡导民主思想,反帝反封建。


  在教学上,除教语文之外,他还教画画。他擅长山水画,时常画扇画,有时也有条幅和指甲画。清宣统三年(1911),一位叫孙裴谷的学生跟郑鼎新学画画,特别喜爱郑先生的画作。郑鼎新曾送孙裴谷一幅扇画,孙裴谷爱不释手,专门请人装裱珍藏。


  郑鼎新26岁那年,清朝走进历史,民国成立了。因为他曾参加同盟会,为人耿直,热爱新生活、热爱家乡,不畏强权并敢于跟权贵作斗争,勇于捍卫正义,椟松乡亲们给他取外号为“鼎犁”(“犁”潮汕话读为阴平声le1(你1),意为炒菜用的锅铲,比喻敢于犁倒邪恶势力)。


  民国初年,县城权贵企图霸占椟松乡马牙街沙田溪段土地。郑鼎新挺身而出,代表椟松乡郑族与对方进行激烈诉讼,终获胜诉,让正义得到彰显。


  1927年,郑鼎新又参加家乡椟松保卫马牙公地,坚决与美国教会之侵占马牙土地行为抗争,担任“抗争委员会”委员。


  除了服务乡亲之外,郑鼎新更多的时间是在教书育人。1921年,他任揭阳县立第一高等小学首任校长,属于左派人士。当时第一高小校址设在揭阳学宫。1922年,郑鼎新夫妇调往汕头蓬洲小学工作。1923年,又调回揭阳,在揭阳榕江中学(今揭阳第一中学)工作,闲暇之余,他又热爱摄影事业,如今尚有其拍摄的一组“潮州八景”老相片被潮州沙溪唐氏一户人家收藏。


  思想进步,参与农运


  郑鼎新有一个结拜兄弟叫陈卓凡,其子女都称其为“义叔”。当年周恩来在揭阳开展革命活动,与陈卓凡交往甚密。周恩来入住揭阳学宫期间,有一次,陈卓凡介绍他与郑鼎新认识。3人深夜在一起谈论时局和革命理想,意气相投,心印默契。郑鼎新也曾对子女说过,他和陈卓凡、周恩来志同道合。


  国共实现第一次合作后,1925年,周恩来派方临川到揭阳改组国民党党部,选派国民党左派人士陈卓凡任揭阳县长,郑鼎新被任为揭阳县农民协会顾问。他多次下乡村演讲,动员组织农民群众参加农民协会,争取利益。


  1927年“4·12反革命政变”爆发,蒋介石在全国疯狂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4月15日,国民党的“清党”逆流传至揭阳,当天近午,郑鼎新从朋友那里获知情报:“揭阳的国民党反动派定于当天下午3时实行清党。”他立即把这一情报告知中共揭阳县部委组织委员卢笃茂。卢笃茂立即扮成农民赶快通知有关人员转移,揭阳共产党组织也因此避免了严重损失。《中国共产党揭阳县地方史(1919~1949)》明确记载了郑鼎新的这一个重要行动:“当日中午,中共揭阳县部委组织委员卢笃茂接到国民党左派郑德初的密报,说国民党准备于当天下午3时实行‘清党’。卢笃茂立即扮成农民,出门通知有关人员转移……”


  这一年冬,揭阳党组织组织了农军暴动反抗国民党暴政,但最终失败了。国民党反动派将郑鼎新列入“赤派”名单,并派特务监视他。在国民党反动派血雨腥风的恐怖活动中,郑鼎新在家人的劝说下,只得暂时离开揭阳。他孤身一人赶到北河边,由族侄郑捷泉背着他走过河边沼泽地,在椟松港嘴水塭外借用族人郑同寻的渔船,顺流到邹堂乡钱冈(今属地都镇)暂避。几天后,由椟松乡亲筹集赠送路费让他在汕头港乘船出海。郑鼎新起初到泰国,后几经辗转到达新加坡。


  狮城办学,心系祖国


  郑鼎新来到新加坡后,在各方朋友帮助下,克服重重困难,终于成功创办了一所“新加坡培道华侨子弟学校”,后来他把家眷都接到新加坡。当年,培道华侨子弟学校就在皇家山脚一个叫“里嘛嘛里绿”的地方,属于大坡,是华侨聚居的热闹街区。


  这个小学是男女同校,中英双语,开当地教育界之先河。该学校有6个年级,大约200名学生,绝大多数是华侨子弟。郑鼎新除了管理学校之外,也经常参加社会活动,他是星洲潮州同乡会主要发起人之一。


  1933年8月,祖国黄河出现特大洪水,灾情特别严重。新加坡各界华侨纷纷组织募捐活动。郑鼎新多次带领全家老少与全校师生一起,组织募集捐款捐物寄回祖国支援灾区。其次女郑诗书会弹风琴,擅长唱歌跳舞,是义演的重要角色。最小的女儿郑诗箴也在义演中学会了唱歌跳舞。


  身居海外,郑鼎新时刻关注祖国的情况。1934年,他一度返国,想为祖国做些贡献。


  当年,家乡族弟郑楷(本系列上一站主人公)担任广州军政府编译处处长,邀请他到广州担任编译处主编,郑鼎新欣然答应返国。郑楷知道这位在家乡被誉为“鼎犁”的族兄是个知名人士,在教育界也名闻遐迩,本来想举荐他到揭阳县政府任职的,但见郑鼎新不太愿意在揭阳政界立足,便请他留在编译处搞文字工作。


  郑鼎新把培道学校交给长子郑诗群管理,自己带领全家返回广州。


  星洲抗日,满门忠烈


  1937年夏,卢沟桥事变爆发。不久,郑楷转任广东绥靖主任公署训练处处长,编译处工作接近停滞。郑鼎新遂决定举家再到新加坡。


  虽然再次客居新加坡,但祖国的抗战时刻牵动着他的心。祖国抗战初期,郑鼎新多次组织全校师生上街义演,募集捐款寄回国内支援祖国抗战。日寇侵略马来半岛后,郑鼎新和3个儿子都在各自的组织或团体中发挥作用,积极推动新加坡抗日运动。当日寇进犯新加坡时,3个儿子都是义无反顾,奋勇御敌。


  1941年12月,日本侵略者开始进攻新加坡。郑鼎新的长子郑诗群曾是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在新加坡担任校长期间,积极宣传抗日。次子郑诗笺大专毕业,在新加坡当了教师,他与马来亚(今马来西亚西部地区,时为英国殖民地)共产党员、马来亚人民抗日军领导人陈平(陈平1947年担任马共总书记)是同学,因此参加了马共和抗日队伍。三子郑诗篇高中毕业后,也参加了马共组织。


  1942年1月底,马来半岛沦陷,新加坡成为日军围困的孤岛。1月30日,陈嘉庚在中华总商会召集各界华人开会,会议通过成立新加坡华侨抗敌动员总会,还成立了星洲华侨抗日义勇军。郑诗群成为星洲华侨抗日义勇军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义勇军将士大多是工人、学生和市民青年,只经几天训练便进入前沿阵地阻击攻岛的敌人。由于退守新加坡的英国殖民军首领白思华指挥失策无方,在两军相持不下的最后关头放弃抵抗,举起白旗向日寇投降,8万拥有良好装备的英军全部当了俘虏。华侨义勇军虽已伤亡近半,但依然还在前线拼死阻击日寇。签下投降书的白思华随后下令解散义勇军。日寇登岛后,立即在新加坡进行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日本占领军包围了郑鼎新的住宅。郑鼎新正在浴室,镇静自若,从容不迫,沐浴振衣,凛然赴难。日寇将全部抗日知名人士驱赶至海边集体枪杀。


  郑诗群率华人义勇军在坡面抵抗日寇7天7夜之后,因寡不敌众,兵败被俘,于狱中被日寇送给狼犬当活人餐,壮烈牺牲。


  郑诗笺、郑诗篇兄弟则随马共率领的抗日游击队退隐山区,不屈不挠,坚持斗争3年多,直至日寇投降。但在抗战胜利后,马共不为英属马来亚政府所容,郑家两兄弟于是跟随马共游击队转战马来亚丛林山区,先后在战斗中牺牲。


  新加坡独立后,于1967年1月建成新加坡和平纪念碑,以纪念1942年2月15日在日寇占领中被杀害的华人、马来人、印第安人和其他种族。


  郑鼎新在新加坡的后人,都于每年的2月15日来此纪念碑纪念郑鼎新、郑诗群父子俩。


  德艺双馨,誉享家乡


  郑鼎新是清代末科秀才,是民国知名教师,又是抗战时期的爱国侨领,在椟松乃至揭阳,他的事迹为人传颂。


  郑鼎新既是清末民国的知名书家,又是画家,还是其时揭阳城较早的一批摄影发烧友。


  郑鼎新遗墨《“艺庐”跋》,是1934年为族侄郑家任书写的,楷书字迹如同印刷体般工整。他书写的一幅“放开肚皮吃饭,立定脚跟做人”对联,是30岁时的作品,一直留存于最小女儿郑诗箴家里。这件传家墨宝,郑氏子孙认为,传的不仅是墨宝,更是一种孚尹明达的品德。


  郑鼎新的3个儿子虽然牺牲了,但后代却瓜瓞绵绵。据郑诗箴载于《椟松乡志》里的回忆文章介绍,郑诗群有一男二女,子孙满堂,郑鼎新的长女郑诗经也从事教育事业,生有一男二女,也有子孙百人,次女郑诗书、三女郑诗学均成为新加坡教师。郑诗学后追随3位兄长参加马共,50年代被马来亚英国殖民当局驱逐,新中国人民政府将她安排在福建省常山华侨农场当教师。最小的女儿郑诗箴则于抗战期间在家乡揭阳参加革命,成长为共产党员,并为家乡解放和建设做出了贡献。


  郑鼎新罹难10年后,林英男才出生。但在郑鼎新的故居住了几十年,林英男特别感念这位并未谋面却又音容笑貌长留脑海的外公,他特别给采访组发来他写的一首悼念外公的诗:


  遗墨馀音雨啸风,星洲碧血哭豪雄。


  百年契阔悲欢苦,几度兴亡梦觉空。


  始信投缘为后裔,似曾绕膝识先公。


  重重火劫诗书画,剑气翰霜沧海中。


  一位前清秀才,在时代的浪潮中搏击前行,家乡的乡志载录了他为闾里争权益的事迹,地方党史资料记载了危难时刻所做的一次关键情报,而他传颂于海外的抗日救国和慷慨就义的事迹,更值得世人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