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桃粿飘香 古韵蕴藏
——潮汕民俗剪纸《做桃粿》欣赏
发布时间: 2021-09-14 来源: 揭阳日报 作者: 曾广锡

  

  剪纸《做桃粿》。黄少琼 作


  说起剪纸这一具有鲜明乡土文化特征的民间艺术,如今已是妇孺皆知,这些年来各种媒体都广为宣传,新秀崭露头角,在各类展览会上屡获奖项,声誉鹊起。如何通过纯朴的民间剪纸直接反映潮汕民俗风情,丰富剪纸的表现力,这是剪纸艺人共同研究探讨的课题,黄少琼的潮汕民俗风情剪纸系列作品之《做桃粿》《赛龙舟》《出花园》《放风筝》《赏花灯》就巧妙地将富有特色的潮汕民俗融入剪纸。


  桃,是长寿的象征。做红桃粿是潮汕地区最具特色的年俗文化之一,凡逢年过节,吉庆喜事,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做红桃粿,作为拜祭祖先的供品。其馅料一般是糯米蒸成香饭或甜饭,粿皮包馅后,还要用木质雕刻图案的桃形印模印制,再入蒸笼蒸熟即成。这系列作品之一《做桃粿》就是以此作为表现的题材,将传统民居、民俗风情与剪纸意趣融为一体,给人以亲切舒畅之感觉。画面上的传统民居一改常见以正面门楼,或整座外观作为背景的构图,而是分为两部分来组成,上部是传统民居建筑的外一侧,用剪纸技法表现出嵌瓷、灰塑装饰艺术纹样的韵味,墙头为木式,垂带饰上“回纹”,垂带头用上“楚尾”,垂带肚的金钱、菱镜、玉磬、犀角、宝珠、方胜、书本和艾叶等“八宝”图案用“阴剪”描绘而成;正中是如意头连接“阴剪”的四只小蝙蝠围绕一只大蝙蝠,四周是“阳剪”的云纹和吉祥花草,寓五福临门,吉祥连续延长之意,非常巧妙地表现了潮汕传统民居山墙屋顶蕴藏的古韵。下部以“阴剪”的瓦当、瓦口使画面物换景移,民居的大门两侧贴上“五福临门万事兴”“千祥云集家昌盛”一副楹联,底用“阳剪”纤细的线条勾勒出绽放梅花,散发出沁人的书香,潮汕传统民居的独特魅力跃然于纸上。


  这幅剪纸作品是用俯视角度表现了祖孙四代人的形象及景物设置,既极富浓厚的民间生活气息,又将近、中、远景物处理在同一平面上,前不挡后,充实饱满,井然有序。但见画面上的四个人物围坐在圆桌旁,垫上布的桌面放着已做好的桃粿、粿印、一大盆粿馅;左侧坐着竹椅仔的老奶奶在用粿皮包馅,中间依偎的婆媳一人在木印模上装粿,一人在用双手揉粿皮,媳妇似乎在夸婆婆的粿做得雅,小男孩却是手拿粿皮在学包馅;左上角是潮汕农村常见的一只“八仙桌”,上面放着春     、一对大石榴;在“福”字旁边上还吊挂着鱼饰品,既渲染了节日的气氛,又表现了农家祈盼“年年有余”“子孙满堂”美好愿望。右侧也是农家常用的粿架,三个竹编圆箩上盛着刚蒸熟的桃粿,香味和热气在屋里弥漫,地上的几只鸡也增添了动的意趣,整个画面洋溢着农家喜迎新春佳节的浓浓氛围。就技法运用来说,作者深谙剪纸的创作规律,在创作主体人物形象时,力求主题鲜明,一目了然,老奶奶用“阴剪”显得稳重,婆媳却是“阴”、“阳”剪并用,小孩就用“阳剪”纤细线条来勾画,给一种活泼、轻快的感觉,既形成对比,又表示出“神”韵,富有动态感;墙壁、地板、桌、架等物或用横、直、斜、弯等线条,或用块面使其黑白明显,疏密适度,虚中有实,实中见虚,正是这些技法的灵活运用,使画面体现出了刀味和纸感。


  从这幅《做桃粿》以及其他已完成的民俗题材剪纸作品中,不难体味到黄少琼围绕这一题材所散发出来的炽热创作之情。她正是凭着自己扎实的美术、书法功底,勤于学习剪纸理论,掌握技艺运用方法,虚心向行家请教,借鉴吸收各家之长,为我所用,深入生活积累素材,才有这些新作迭出。我们仍期待着她继续耕耘,用巧手完成潮汕民俗剪纸系列的其他题材创作,为潮汕民间工艺园地再添绮丽之彩!


  (作者系广东省岭南民间工艺研究院副院长)


  (编辑:悦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