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系列报道(59)
潮剧,别有“南国鲜花”之美称,是源远流长的潮汕历史文化中的一颗璀璨耀眼明珠。它由宋元南戏演化而来,至今已有500年左右的历史,是全国有名的地方古老戏曲剧种之一。2008年,潮剧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21年仲夏,我们 “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采访组来到新兴北路,走进揭阳市潮剧传承保护中心,感受国级非遗的独特魅力,探寻潮剧在揭阳这片文化热土留下的轨迹。
揭阳市潮剧传承保护中心大门。阿龙 摄
揭阳市潮剧传承保护中心位置图。阿龙 制图
1958年在溪南西寨古墓出土的手抄剧本《蔡伯皆》(局部)。资料图片
采访林柔佳(右)场面。黄小扬 摄
林柔佳(右)在教授徒弟基本功。黄小扬 摄
2001年潮剧《丁日昌》参加香港文化传奇节演出。黄小扬 摄
2010年潮剧《还官记》参加第九届中国艺术节。黄小扬 摄
潮剧源自宋元南戏
潮剧是什么年代,在什么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曾有不同的说法,一说是从潮州巫术“关戏童”发展起来的,一说是弋阳腔的一支,是“弋阳腔在各地流传后的直接产物”。直到20世纪30年代以来,流存于海外的明代潮剧剧本的发现,以及明代艺人手抄南戏剧本在潮州出土,潮剧的渊源得到了史料佐证的论说。1958年,在渔湖西寨村(今属溪南街道)的一座古墓中出土了明嘉靖年间的手抄南戏剧本《蔡伯皆》,为明中叶以前揭阳各地演戏之风甚盛提供了佐证。
明初,南戏传入潮汕地区时,以中原正音演唱,称为“正音戏”或“正字戏”。正字戏再与本地的演唱艺术融合,改用本地方言演唱,逐渐发展为一种新的地方剧种,即“潮音戏”。《蔡伯皆》剧本里就采用了一些本地方言,是“过渡时期”的产物。历清朝和民国,潮音戏名称终为潮剧所取代。
揭阳古有“戏县”美称
古邑揭阳素有“戏县”之称。民国时期,揭阳的潮戏班很多。几乎每个稍有规模的村子都有,有的更不止一班。白塔古沟村的老怡梨春,玉窖新寨村的三玉春香,都是比较有名的。古有“戏地”美称的渔湖,江夏村有老源正,陇上村有永乐丰,西寨村有盛世兴等,炮台岭仔村有老源正和老潮兴,龙头村有老顺兴,登岗港口村有新源正兴,曲溪蟠龙村有玉春香,桂岭龙岭村有新怡梨春,建豪村有老正天香,庵后村有老梅正,锡场华清村有老宝顺兴,这些戏班都名闻遐迩。
这一时期各戏班为乡村游神赛会演出的锦出戏有《扫窗》《认亲》《张古董》《浪子收尸》等;大型戏出则有《三门街》《王金龙》《桃花扇》《姐妹花》《红鬃烈马》和《皇后登基》等。其时被称为“戏王”的是白塔古沟村的老怡梨春。该班先后聘请著名编剧孙延章,著名教戏先生(导演)杨其国、卢吟词,著名作曲黄钦赐、黄玉斗,著名司鼓沙龙,还有名领奏胡昭,名演员陈美松、蔡锦坤、郑强发、张两合、曾宋才、黄金泉等,上演《三门街》《吴汉杀妻》《二度梅》《宋江杀惜》《杜王斩子》等剧目,所到之处备受观众的欢迎。解放初,该班改名怡梨潮剧团,跻身于潮剧“六大班”的行列(正顺、源正、三正、怡梨、玉梨、赛宝),排演了不少好评如潮的剧目,如《游龟山》《刘备招亲》《春香传》《穆桂英下山》《烈女报夫仇》等。
民国时期揭阳的潮戏班,从数量到演出质量,在潮汕地区各县中都是首屈一指。这些戏班的知名艺人及其艺术成就,后来都被载入地方志书。
新社会新剧作饮誉京华
新中国建立初期,得到雨露滋润,揭阳的戏事更盛,300余班业余剧团敲响锣鼓,揭阳市潮剧团之前身——国营玉春香潮剧团,集邑中潮剧艺术精英而风头甚劲。
在这个丰腴的戏剧土壤中生根成长的玉春香潮剧团,活跃于潮汕潮剧舞台,所到之处备受欢迎,清音妙曲,声誉卓著。还先后带着本团创作古今题材优秀剧目《龙井渡头》《望夫石》《共同前进》《缚住苍龙》等赴省献演,饮誉粤海。香港《大公报》曾以煌煌一个整版,刊登《望夫石》剧剧照及评介文章。数十载春秋,玉春香潮剧团经历舞台磨砺,风雨洗炼,1985年兼并了县里其他专业演出团体,组成揭阳潮剧团。
揭阳潮剧团不断推陈出新,创作、演出了许多质量上乘的潮剧。如大型历史剧《丁日昌》《春草闯堂》《秦王李世民》《段红玉》《父子三登科》等等,其中《丁日昌》数度赴北京和省城参加汇演,深受各界人士的好评。这些剧目以其精湛的演技、出色的舞台表演效果而深受城乡人民的喜爱。
1980年,揭阳组队代表广东省赴京参加全国农民艺术调演,演出的小戏《李队长筹粮》获优秀节目奖。揭阳的小戏创作和演出自此蜚声省内外剧坛,开始被誉为“小戏之乡”。
1989年,揭阳潮剧团创作演出的新编历史剧《丁日昌》参加广东省第三届艺术节,获省文化厅嘉奖,并获省庆祝建国40周年文艺作品奖,广东省地方优秀剧本奖。1990年11月该剧赴京参加第二届中国戏剧节,获优秀剧目奖和优秀演出奖,全剧在中央电视台播出。2008年,揭阳市潮剧团精品剧目《还官记》赴广州参加第十届广东省艺术节,获剧目综合奖一等奖、剧本一等奖、舞美二等奖、音乐二等奖等多项殊荣。2010年《还官记》参加第九届中国艺术节荣获“文华优秀剧目”奖。2011年精品剧目《沉浮记》参加第十一届广东省艺术节获“优秀剧目二等奖”等多项殊荣。2015年精品剧目《烽火揭阳》被省文化厅列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广东省优秀剧目展演”活动的7部戏剧之一,并入选广东省委宣传部主办的“2016年广东省文艺精品扶持项目”。
2017年7月,(揭阳)广东百花潮剧院现代潮剧《桑浦山花》代表广东省参加由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在北京主办的“2019年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演出,揭阳潮剧再度饮誉京华。该剧入选广东省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2019年8月1日,市潮剧传承保护中心根据“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先进事迹创作的现代潮剧《大国赤子》,在揭东人民广场会议中心隆重首演。
在创新中发扬传承
记者在揭阳市潮剧传承保护中心采访了解到,该中心始创于1953年10月,先后定名为揭阳玉春香潮剧团、榕江潮剧一团、揭阳县潮剧一团,1992年随揭阳撤县建市升格为揭阳市潮剧团,2012年7月在全国文艺院团改制的大背景下,划转为揭阳市潮剧传承保护中心。
几十年来,揭阳市潮剧传承保护中心在立足粤东地区演出的同时,努力拓展对外交流演出,曾赴泰国演出一次,赴新加坡演出二次,赴香港演出三次,赴广州、深圳、珠海、惠州、福建等地区演出多次。所到之处,备受潮剧观众的高度好评,在海外和香港地区的演出更是受到潮剧观众的好评,既促进了艺术文化交流,又敦睦了乡情梓谊,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较大贡献。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剧代表性传承人,从艺40多年的知名演员林柔佳在谈及潮剧的传承时坦言,现在潮剧的发展面临着资金不足、演艺人才不足等困难。他希望社会各方一起努力宣传潮剧文化,如让潮剧文化走进校园,让年青一代有更多接触了解潮剧的机会,为潮剧的魅力所折服,为我们拥有这样的宝藏文化而自豪。只要潮剧传承代代有人,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潮剧、喜欢潮剧,潮剧之火便能长明不熄。
林柔佳希望潮剧青年演员自勉勤奋,如此才能扎实功底,领悟潮剧神韵;希望他们坚持不懈,如此才能坚定地在潮剧道路上一往无前。只有越来越多的优秀潮剧青年演员在潮剧路上越走越远,潮剧发展才能持久、蓬勃。
目前,在经济大潮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潮剧处于传统缺失、艺术滑坡、人才青黄不接的濒危状态,保护和抢救这一珍贵的地方剧种已成为当务之急。对此,我市著名学者、地方历史文化专家彭妙艳老师表示,传承不能仅凭一股热情,一种责任感,而应有审时度势的眼光和省察,有随机应变的智慧和运筹,既守望精粹,也开辟出路。具体来说,就是继续疏通下乡的路径,在广阔农村搭建坚固的舞台,打造市场主体;第二,盘活保留节目,提高演出质量,巩固和发展观众群体,特别是培养青少年欣赏兴趣;第三,不断创新剧目,尤其是重视地方题材、现代题材的创作,使演出内容更贴地气,更具亲和力和吸引力;第四,全面提升潮剧的演出效果,从唱腔、表演程式与功夫到舞美与灯光设计等,都进行更具表现力、更适合当代观众审美趣味与水平的改革,在保障传统艺术特色时,也吸收现代艺术的引人入胜元素。
彭老师说,更重要的,还应探讨与各种现代娱乐形式的结合,开辟新的发展道路,譬如与动漫产业交融,做成手游节目,使其“在场”范围扩大、舞台上“云”,在新的空间复兴。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能局限于以传统的手法传承,还应考虑在现代条件下的发展与转化,这就是所谓“激活”。只有这样去做,才能让其不致成为名存实亡的集体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