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炎热夏至,消暑避伏
发布时间: 2021-06-21 来源: 揭阳日报 作者:

市民在家中制作防暑降温的青草水。林春晓 摄



  天  气


  “烧烤模式”即将开启


  21日进入夏至节气,夏至过后,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就要到了。记者昨天从市气象台了解到,21日起我市天气不稳定,其中22~23日全市有一次大雨到暴雨的降水过程,24日雨势减弱。


  据市气象专家介绍,夏至当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白天时间最长,黑夜最短,俗话说“吃了夏至面,一天短一线”,过了“夏至”,白天也就逐渐变短了。据市气象台预计,未来几天,我市天气不稳定,其中具体天气情况如下:21日,多云,有雷阵雨,西南风2级,气温27~35℃;22~23日:大雨,局部暴雨,西南风2级,气温25~29℃;24日,阵雨,局部大雨,西南风2级,气温25~30℃;25日,多云,有分散阵雨,西南风2级,气温25~32℃。


  进入夏至节气,天气炎热,紫外线强。气象专家提醒广大市民,要注意做好防晒和预防中暑工作。中暑主要是因为气温高,而环境通风差,使体热不能及时向外发散造成的,因此市民应避免在中午高温时外出。有些老年人在夏天常感到烦躁,疲乏无力,食欲减退,甚至头晕、胸闷、恶心等。对此,可适当进补,以补充身体中气之不足,并且要保证睡眠的充足,可利用午睡,弥补夜晚睡眠不足。(记者 何小妍 通讯员 林巧美) 


  养   生


  市民度夏各有妙招


  6月21日是夏至,一年中最为炎热的日子由此开启。那么,如何从容、轻松地度过这个酷热难耐的季节?连日来,记者采访了部分社会人士,他们各抒己见,提出不少心得建议。


  中医专家  养生不可顾此失彼


  6月18日,榕城区中心医院(原东山医院)中医内科主任医生黄志昂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夏日养生是一个涉及许多知识的话题,需树立“一盘棋”思想,从吃、喝、睡、锻炼以及心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考虑和推进,才能保证身体、心理的健康。如果只管一点,忽略其它,就会顾此失彼,出现问题。


  盛夏气温高,易引发食欲下降。黄志昂认为这个季节应多进食有解暑作用的食物,如绿豆、冬瓜皮、西瓜等,也可多补入淡竹,西洋参、金银花等能祛热补阴、不易上火的中草药,尤其是西洋参,可经常浸泡于开水中,待适温后饮用。另外,油腻且易上火的油炸食品要不吃或少吃。


  天热时人体出汗多,易带走体内钾、钠成分,影响循环系统平衡。应多吃含钾、钠较多的花生、蘑菇、土豆等食品,还要适当喝一点加盐的温开水,以维持体内循环系统平衡。假若钾的成分流失过多且得不到及时补充,人体易感到困倦乏力,提不起精气神。


  大热天喝饮料是儿童的喜好,黄志昂提醒市民:饮料含糖量高,成年人喝多会造成体内尿酸高,引发痛风,小孩喝多易致肥胖症,因而夏季更要控制饮料的摄入,要改变以往“能喝是福”的旧观念。


  盛夏还是易引起心情烦躁的时节,大家要注意控制好自己情绪,养成大度谦让、乐观豁达的良好心态。尤其是老年人的血压在天热时易波动。黄志昂提出老年人更应在目前这种气候条件下,随时要保持心情平和,防止情绪变动过大引发的疾病。


  长寿老人  盛夏亦需坚持锻炼


  今年90多岁的倪东义,曾被评为“第九届全国健康老人”,这位住市区凤凰城小区,如今依旧健壮的养生达人,近日在记者采访时这样介绍他多年积累的实践经验:盛夏是全年中养生难度最大的季节,持续的高温天气,使人容易中暑、失眠、食欲不振和诱发疾病。但只要顺应时令变化,讲究科学、适当的养生,就可从容平安地度过这个难熬的季节。


  不少人因为炎热而中断锻炼身体,倪叔认为:健身运动应常年坚持,不能因季节变化而中断。自古就有“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说法。他的经验是,盛夏每天都坚持锻炼,时间在早晨或晚上,每次到户外步行约1小时。这个时段可避开阳光暴晒和体力消耗过大,比较科学,效果好。


  倪叔提倡天热也不喝冰冻饮料,因为过量饮食冷饮,会伤及肠胃,给身体留下隐患。另外,暑天睡觉,开空调时间过长且温度太低,也是不可取的做法。长期处于空调环境,不仅会对空调产生依赖性,还会降低人体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力,时间久了肯定易生病。要倡导能用电风扇就不用空调,能少开空调就少开,如睡觉后才启用,醒来后立即关掉,不能整天都依靠空调。


  营养师会员  传统方式不失功效


  今年69岁的市营养师协会会员陈冬菊同记者谈到,潮汕地区向来有煮食青草水防暑降温的做法,即将蛇舌草、莲叶、金银花等多种青草药和冬瓜皮一起放入一口大铁锅内煮开,置凉后喝。这种具有清凉解毒降暑作用的青草水,也不失为一个有效的防暑降温好做法。


  出生于揭阳的陈冬菊,至今还保持天热时节用锅煮青草水的习惯,她告诉记者,青草水在古代揭阳家喻户晓,基本每个家庭都会做。现在,它的原料在市场能买到,田野和山谷里也仍可采集到,价格低,制作起来简单易学,喝起来确有防暑功效。(记者 林春晓 通讯员 林晓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