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毕业后在广州工作两年,却毅然放弃城市的工作回乡投身乡村振兴。他是他们村首个回乡创业的大学生,毕业以来不管他人的毁誉褒贬,他都坚持自己的梦想,瞄准农业发力。回乡7年来,他起早摸黑,养羊办农场,利用科技种番薯卖番薯,打造“养羊+种植+番薯经销”的生态循环模式,带动周边农户创收致富。这个在惠来县岐石镇岐石村致力乡村振兴的优秀青年,名字叫陈俊桂。
出身农家从小熟稔农活
陈俊桂出身农民家庭,父母在家务农,勤俭持家,他从小就跟在父母身后到田里种地干活,后来读高中、大学,在别的同学呼朋引伴游玩、打电竞的时候,他都是回家躬腰在地里帮忙干农活。因此,他从小就知道务农不易,生活不敢铺张浪费。陈俊桂说:“很多人说干农活没出息,和‘农’搭边就是穷苦的活,可在我看来,农业是大有可为的。国家很重视‘三农’工作,民以食为天,我相信如果能利用好科学技术和先进经营管理的理念,就一定能在农业领域搏出一方天地。”
大学毕业后,陈俊桂在广州工作了两年,始终找不到自己想要的那种事业感和荣誉感,经过一番思考,他选择了回家务农。他的决定让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不少朋友劝他不要走这条“吃力吃苦”的路,面对很多人的不解,他的回答只有一句话:“我觉得这才是我的事业。我就想做自己喜欢的事。”
回乡创业,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往往很骨感,尤其是务农这件事,刚开始充满了坎坷与曲折,也有些村里人对陈俊桂说些酸言酸语。然而,能成事者通常少谋与众,有志者往往不合于俗。
起初,陈俊桂创业的模式是养羊加辣木种植,但后来因为资金不足,养羊的工作被迫搁置,种植的辣木又因为耐不住台风而宣告失败。于是,陈俊桂想通过“种植+土鸡蛋”的方式来积累资本,为养羊做准备。然而,两年下来,土鸡蛋的市场口碑树起来了,但实际却赔钱了。后来痛定思痛,他在不断的尝试中总结经验,在失败中吸取教训,终于把羊养起来,并利用科技种番薯卖番薯,初步打造“养羊+种植+番薯经销”的生态循环模式。
敢闯敢拼尝试农业新模式
陈俊桂交往多年的好友蔡少泽说:“俊桂这家伙敢拼敢闯敢尝试,只要他认定的事,就会全力以赴去做,这是很多人不具备的勇气。同时,他又虚心请教专家和老一辈种植户、养殖户,所以这几年他吃了不少苦,但事业还是慢慢做出来了。”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陈俊桂在创业中并不是只凭一腔激情盲目苦干,他不断努力改善种植技术,提高机械在农业生产的使用率,对于一些农业新机械,周边没人用的时候,他就敢第一个尝试使用。陈俊桂的妹妹陈巧银说:“我哥总说从事农业生产必须要向科技要效益,根据实际情况,在新设备的投资上肯定会有收益的,并且这种收益会是长远的。”村里的第一台割灌机、第一台培土机、第一台迷烟机、第一个喷灌设备、第一台番薯收获机等等,都是陈俊桂率先购买使用的。这些机械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特别是番薯收获机的应用,改变了挖番薯的历史,把挖番薯的人工成本大幅度降低了50%,解放了劳动力,让很多村民大开眼界。
经过几年的跌爬滚打,陈俊桂慢慢积累了资本,同时改变了以往单干的方式,联合亲朋好友和其他农民,实现了团队运营的农场生产模式,使“养羊+种植+番薯经销”的生态循环模式初步形成。目前,他经营的农场山羊数量达170头,种植面积达200亩,番薯年营业额达20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20个,带动周边农户创收100万元。
作为一个“新农人”,陈俊桂一直活学活用,他先后注册了公司和商标,在农业生产中形成自己的一套生产标准,在产品销售中注意品牌塑造。陈俊桂说:“我觉得一个人一辈子认认真真做一件事就够了。我把发展农业当成自己的梦想,我希望能团结更多农民,把事业做大做强,在创业致富的同时,能为老百姓的餐桌提供更多质优价廉的农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