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进贤门。涂英鹏 摄
揭阳旧志有载:天启元年,知县曾应瑞于东、北两门上下重辟一门,名进贤。
天启元年辛酉,即公元1621年,距今刚好400年。其间,经历了顺治三年(1646)九军的填塞,康熙三十九年(1700)知县蔡毓志的重辟以及1930年代拆除城池建筑时的硕果仅存,和1950年代改造为门、楼、亭合一的街心公园景观建筑,作为古城的重要地标。
历史上,在开辟进贤门的位置,曾经有过一门,但不知何时,因何缘故,由何人组织填塞了,这些至今都是未明的信息。而从江西来知揭阳县事的曾应瑞,天启元年所以要重辟此门,根据宋兆禴所作的《重开进贤门记》,主要出于改善“风水”与交通的考虑。“风水”方面,是其门所通之道“环学而西,通甲、卯、乙之气,为生为旺,为光为明,往来奕盛,则可得而指也。”交通方面,则揭阳县城“入府之官道”共有三条,通过进贤门者为中道,通过东、北二门者为南、北道。南、北道由于年久失修,坑坑洼洼而且经常受到潮水浸漫,往来极不方便。进贤门的开辟,就可让人由中道往来,而少了走南北道的艰辛,综合两者,于是“奕世而后,出入是门者览诵遗碑,知侯之遗爱无穷,而兹门尤挽运兴衰之远绩也。”
所谓“挽运兴衰”,它的意思,我也是懵懵懂懂,大概是说,因为这门的开设,既兼收风水、交通之利,这就可以使揭阳从此总交好运,而远离衰疲、落后。当然,这也是在说的“好话”,包含美好的寄托与期待。
诚然,这些是有些虚,但是虚可生实。因为“进贤”这一愿望与期待,可以唤起一代代揭阳民众奋起学习拼搏,学贤成贤,振兴家乡,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已实得不能再实,所以直至现在,每到新学年开始,总有家长带着将要入学的子弟至此瞻仰与穿越,坚持相信科学的我却总表示理解甚至欣赏。
想起了,一个多甲子,二十余科一直没有进士产出,忽然有了崇祯元年“戌辰四俊”的“龙飞首盛”!包括写了《重开进贤门记》宋兆禴在内,郭之奇、黄奇遇和海阳籍的辜朝荐,都是在进贤门辟建之后中的进士。而后,又有了许国佐、罗万杰、黄梦选等接二连三金榜题名,在科举衰疲六十多年,揭阳出现的这一科举奇观,直白地说是进贤门能够“为生为旺”的结果,可能不太容易验证,但说是进贤门思贤进贤的愿景,从而出现这“为光为明”的人文景象,却似乎又未尝不可。
经由进贤门吸纳、作育而成的贤能之才,400年间,知有多少?没有人作过统计,肯定是个洋洋大观的数字。
此门就这样图腾般植根、耸立于揭阳人的记忆与追求中。
也正是这样,我觉得必须写点纪念文字,以引起更多人更强烈的关注。
(编辑:悦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