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关于另类府第
发布时间: 2021-05-10 来源: 揭阳日报 作者: 彭妙艳

  在揭阳城乡,挂以“大夫第”“通奉第”等官衔的民居比比皆是。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揭阳士民在经济好转之后,“急公好义”成为一种风尚与传统,对于今天鼓励更多“先富起来”者热心公益,扶贫济困,是再好不过的乡土教材。


  近代揭阳,正儿八经做官而后被封为“某某大夫”的是麟角凤毛,倒是大批乐于奉献的生意人,在不同数额的捐输之后,获得朝廷给予的各种荣誉。这就是许多“大夫第”“通奉第”等称号的由来。


  顺便举几个例子,以便读者“直观”地了解上述那种情况——这是光绪版《揭阳县续志》提供的:在城人郭德杞以从事生意久,积累大量财富,又“勇于为善”,捐资建祠二座,又“邑中有所兴作,必力捐巨款”,道光中受赠通奉大夫;子郭业也乐善好施,曾创建祖祠,并赈“郭氏族人之贫乏者”,也累赠通奉大夫;孙学埏也受封通奉大夫。甲东里三壁连东西座都匾以通奉大夫之额,由之而来。


  在城人谢光耀也是道光中多次联合绅士捐输巨款以救助灾民而获赠通奉大夫的,子六人,俱有事业,俱热心公益,也不止一人获赠通奉大夫。有趣的是,在城人郭之奇八世孙郭升裕以从商起家,一生作了许多有益国家和地方的善事,晚年也与其他族亲一样,受诰封通奉大夫。郭氏成了通奉大夫的专利户,“人以为积善之报”。至于当时城中巨富如祜记、泰兴两大家族,得到通奉大夫之类的封赠的就愈是接二连三。“祜记祠堂”的后部为“通奉第”,正是这样背景下的产物之一。


  至于历史上,揭阳受到中宪大夫、通奉大夫等称号荣誉的究竟有多少人,因为史志缺载,不得而知。但从遗存的故居看,数量极为可观,可以窥见一时之盛。


  作为宋代设置,而后各朝传承的各种散官,本来是附有一定品秩的,如通奉大夫为从二品,中宪大夫为正四品,朝议大夫为从四品,奉直大夫为从五品,此外还有若干郎官的府第,如城乡间星罗棋布的文林第、儒林第,也标示着其主人或其上辈都曾因为行善与热心公益而得到嘉奖。


  把这众多的大夫第、郎第集中起来透视一番,就可以到看先人在辛勤拼搏,有了相当积蓄之后,如何积极响应、参与本地或外地的善事行动。他们非但助力解决了当地的各种社会困难、国家困难,而且还以各自的实际付出,为自己也为揭阳争得荣誉和美誉。这些大大小小的“第”,其社会道德认知值、含金度比之从做官渠道而建的这“第”那“第”,有时还会更高,更值得后人瞻仰。


  因此,如果要我说,我以为这些屋舍愈是揭阳最珍贵的不可移动文物,更值得调查与实施保护的人关注。


  (编辑:悦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