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政山茶叶罐产自普宁市池尾街道贵政山村,始创于清朝中叶,是普宁“四大名产”之一。贵政山茶叶罐以其密封、透气、保鲜、保味的功能备受爱茶者的青睐,成为潮汕工夫茶器的必备标配。它不单在潮汕地区早已家喻户晓,还畅销国内,远销港澳台和东南亚地区,久负盛名。2009年10月入选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日,记者走进普宁贵政山村陶社,只见土料、成品、半成品的陶罐摆放满地,制罐师傅纪少宽正在作业,他粗糙的双手仿佛充满魔力,一团软软绵绵的土泥,在他的手里随着转盘的转动大约7分钟之后就变成了一个线条优美的陶罐粗坯,这让旁观者惊叹不已,这种绝活手艺纪少宽已经整整玩了45个春秋。
纪少宽从事贵政山茶叶陶罐制作已经45年。林洁松 摄
纪少宽制作的贵政山茶叶陶罐。林洁松 摄
纪少宽改良制作的茶船。通讯员 摄
师承父艺技术精湛
纪少宽的祖父纪经禄、父亲纪宏西均是制罐名师,都曾在贵政山村集体陶社当过工匠,小时候他常跟着父亲去陶社,自幼便对这门手艺很感兴趣。16岁那年,他进入陶社当学徒,跟着祖父、父亲从事陶艺制作工作。他制作陶罐的手艺是父亲曾经的手把手教的。纪少宽说,制作一个好品质的贵政山茶叶陶罐,原料至关重要。他制作茶叶陶罐泥料是来自南山地下两米左右的地方开挖出来的优质泥土,因为其泥土含铁成分,然后再与本地的另一种泥土混合在一起制作。优质的泥土找来后,还要经过严格细致的炼泥,先是层层筛洗,筛子粗细从200目到300目变换,经过一道道工序炼成了非常细柔不含沙石的泥浆。再经过四个月的自然蒸发水分,然后按照比例将两种泥土糅合在一起,踩、搓、揉、捏等程序后才达到拉坯的要求。糅合的功夫直接决定拉制茶叶罐的成败,纪少宽在反复实验与实践中总结,几十年的淬炼苦功,使纪少宽对贵政山茶叶陶罐的制作工艺到达炉火纯青的程度。
一个少年成天与泥巴为伴,单调与枯燥使人忍不住,许多一起进入陶社当学徒的同伴纷纷弃而远游,纪少宽坚持了下来。集体企业解体之后,他靠这门陶艺制作技术出去打工,然而对贵政山茶叶陶罐工艺的痴迷使他一直念念不忘传承的责任,商业经济高速发展,手工业衰落的时候,他在朋友们的支持下最终办起了自己的作坊。
学习创新与时俱进
纪少宽并不满足自家陶罐制作工艺的熟练掌握,他还到潮州陶瓷厂学习彩釉工艺和开窗图案手绘,并把这些学习到的工艺应用到自家陶罐上。纪少宽通过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出不同规格的陶罐所用泥土的重量,从而以称土定规格。因此他制作出来的陶罐厚薄、大小均匀,更加美观大方,深受消费者的青睐,每天慕名前来购买的人络绎不绝。
纪少宽告诉记者,贵政山茶叶陶罐色彩在他祖父那一代是陶土色,到了他父亲这代开始上彩釉的单一青色,自己又增加了红、黄、绿、黑等颜色。开窗的图案也由原来的单一的风景增加了花鸟虫鱼,最近几年还推出12生肖图案。各种新增元素使单一的陶罐变得鲜活灵动,不断满足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随着茶叶的种类增加,不断有人上门要求定制,尤其是普洱茶流行起来之后,茶客寻找收藏普洱茶叶罐越来越多。为了适应市场,方便普洱茶茶饼整个贮藏,纪少宽通过一番精心设计和构思,再凭着自己熟练的技术拉坯成形,结合贵政山茶叶罐传统工艺制作成专门的普洱茶叶陶罐,颇受茶客欢迎。他不仅制作可装10~15斤茶叶的大茶叶罐,也制作可供观赏的微型茶叶罐——高仅8厘米,罐口直径仅2厘米,制作时只能小心翼翼地用一个手指收口。他还制作了葫芦形茶叶罐,并根据顾客定制制作圆形、方形、多边形罐。
茶船是潮汕工夫茶茶具之一,也是原贵政山陶社传统产品。紫红色茶船,配饰“倒地梅”图案,美观大方且实用,一直为人们所喜爱,但陶社解散后,私人作坊就没有人做了。为了把贵政山的传统产品做齐,纪少宽便重新制作茶船。他在原来的基础上,通过形状和图案制作工艺改良了茶船,还制作有脚茶具等配套满足市场的需求。产品一出便供不应求,使古老的传统手工在时代的市场复活。
动员后辈传承发扬
玩了40多年泥巴的纪少宽,至今仍乐此不疲。当年的同行人,大多觉得这项泥水满身的传统手艺活,单调枯燥无味,而且赚不到钱,纷纷下海经商。但纪少宽舍不得走,且随着年岁的增长,对于这项手艺感情越发深厚,越发放不下。他说他不是不爱钱,只是这是一门家传手艺,自己有责任让它好好传承下去。而这么多年过去了,他始终对于这项化腐朽为神奇的技艺极度痴迷。每次看到自己将一块拳头大小的泥块捏成一个精美的陶罐,内心还是有很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的。纪少宽表示,正是这种满足感驱使他一直坚持,没有想过放弃。
纪少宽在父辈的影响下对制罐艺术有着执着的追求与激情,不过,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年轻人对传统手作的传承热情下降,不可避免地出现传承危机。为此,纪少宽想尽办法动员两个儿子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在儿子帮工过程中,他通过各种各样的介绍,讲述自己的坚守,创作的乐趣,想办法培养他们的兴趣,并传授技艺。在他的培养下,两个孩子也已经能熟练掌握各种制作技术。纪少宽十分注重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品格,他说,作为从艺者,要有认真专注、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才能把这些细活儿做好做精。纪少宽只希望这门家传技艺能继续传承并发扬光大,这也是一个手工艺人的最后心愿。
(编辑:悦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