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榜书微言
发布时间: 2021-04-26 来源: 揭阳日报 作者: 彭妙艳

  是否可以说,直接为匾额所写的大字,就是榜书?古人称其为“擘巢大字”,我以为就是这个意思。


  无需浪费太多笔墨陈述榜书的来龙去脉,应该充分肯定的是,古今的中国人,对于建筑物匾额的书写,向来都格外重视,这是因为那些榜书里包含着许多人们热心关注的内涵。


  曾经读过近人邱汝滨的一部笔记,里面叙及榕城“丁氏光禄公祠石匾,为禹生中丞之兄达夫所书。是时,海内名书如翁同和、何绍基、张裕钊辈皆与中丞交好,舍此不求而自为之,可谓不自菲矣”。这个判断很有道理。近时,尘封已久的丁氏光禄公祠匾额已重新揭露出来,字体活脱潇洒,别有趣味,确乎无必借助其他名家手迹以供长脸面。


  揭阳历史建筑中,留下历史名人榜书手迹不少,如曲溪陇埔进士第匾为嘉靖二十年殿试探花、名书家邢一凤所书,渔湖长美袁氏家庙匾为万历三十五年殿试探花、著名书家建极殿大学士张瑞图所书,苍健有劲,两者都可称神品。而揭阳建筑榜书中诸如此类的神品,其实又不稀罕。所以如果能够集为一卷,委实可称大观。


  古代的榜书,大凡出于官宦之手,因为只有这些人才擅于作字。近几十年来,此类文字也大多出于领导干部之手,或许有些滥了,以及有个别写的不是特别好看,舆论上有了以书法家书写的呼声,这从理论上是对的,但其实有不少书法家,以文化的欠缺,写的并未差强人意,留下的遗憾依然明显存在。


  什么样的榜书就算好呢?与书体、笔法等有关但又不完全有关。以书体而论,楷、行、隶都可以被认为是“当家”字体,但篆、草如能清晰、准确、有力表达内容,不出现诸如“山东情妇馆”的弊端,也可以被接受,否则就应慎重。至于笔法,通常使用圆笔中锋,也有人以方笔为主,或者方圆结合用笔,这都不是“原则”问题,“原则”的问题,是保证写出具有公认的美趣:大方、高雅、雄浑、稳厚的字。


  榜书的美丑,不关系作者的身份,不关系字体的采纳,也不关系笔法的运用,最重要的是写出人们对于榜书那种稳重、浑厚、端庄的美学期待。因为不具备这些美学元素的榜书,总会让建筑物的稳固性、庄重性隐隐受到干扰,由视线而达乎心理,这不是无关紧要的,它是超越书法审美范畴的建筑社会心理,会持久产生或正或负的影响。


  丁日昌当时为什么不邀请书法名家翁同和、何绍基辈为丁氏光禄公祠榜书题额,正是基于对于丁达夫榜书文化价值的认同与自信。也许丁氏以为,这些,对于子孙后代的教育与陶冶,比之邀请与丁氏无关的人来完成,效果要好得多。


  这对于旁人、后人是有启示、启迪意义的。


  (编辑:悦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