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贺总指挥不怕炮弹
发布时间: 2021-04-26 来源: 揭阳日报 作者: 黄晓旋 林运明

  

  水彩画《揭阳汾水战役》(局部) 陈 晋 陈 森 作


  位于揭阳市榕城区中山街道店马社区中山路史巷街的姚氏学苑(又名学博第)为揭阳县藏书家、书法家姚梓芳所建。1927年9月26日,贺龙、叶挺、刘伯承等起义军领导人入驻姚氏学苑,这里便成了南昌起义领导人驻扎旧址。南昌起义军抵达揭阳城当天下午,周恩来、彭湃、贺龙、叶挺、刘伯承、聂荣臻等齐集在揭阳县商民协会楼上指挥部召开军事会议,研究起义军的行动计划。当晚,周恩来乘轮船回汕头,贺龙、叶挺、刘伯承等在姚氏学苑继续研究军事问题。  郑楚藩 摄


  惠来溪西西湖村的贺龙纪念亭,是当地人民于1986年8月为了纪念贺龙当年在此活动而修建。资料图片


  揭东玉湖竹竿山上的汾水战役烈士陵园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员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郑楚藩 摄


  贺总指挥不怕炮弹,说的是汾水战役南昌起义军浴血奋战的一段经历。


  1927年9月28日凌晨,南昌起义部队兵分二路,向山湖、汤坑挺进。28日中午,起义军前卫部队到达山湖地区乌柳湾前坡,与王俊部队相遇,战斗打响。双方为了争夺山坡阵地反复冲杀,战斗极为惨烈,大道及两侧坡地上,尸横遍野,鲜血染红了地面,后人因此把这个山坡称为“红路头”。起义军一个下午的连续冲杀,占领了蜘蛛结网,又激战通宵,至黎明,起义军占领潭岭山。


  29日上午,敌在炮火支援下,进行反扑。正当战斗炽烈时,贺龙、叶挺等部队领导亲上潭岭山了解战况,登峰观察,指挥作战,炮弹在四周爆炸,他们却泰然自若。在警卫员的催促下刚刚离开,原地即落弹数发。参加战勤的农民后来将情况传开,便在当地群众中传颂着贺总指挥不怕炮弹的故事。起义军虽然兵员有限,后援缺乏,但人人奋勇厮杀,不怕战死沙场。第二十四师营长廖快虎,部队拼光了,就坐在阵地上宁死不退,与阵地同归于尽。汾水战役苦战三天三夜,炮声连天,枪声不绝,尸横遍野,血流成河,起义军与3倍于己的国民党兵力浴血奋战,敌我双方伤亡很大。


  9月30日,起义军主力于汾水战役后撤离揭阳。10月2~3日,陆续抵达流沙。10月3日,周恩来在流沙主持召开南下部队指挥部军事决策会议。会议之后,部队向海陆丰方向撤退,于池尾钟潭村后莲花山遭到敌东路军陈济棠部的阻击,双方激战至黄昏。总指挥贺龙冲出敌人包围圈,但与前头部队失散,随后贺龙按之前彭湃留给他的信息,在溪西西湖仙石寺找到联系人。贺龙离开时还留下诗词:“二八戊辰到岩山,攀登仙石放眼量,只为立种芙蓉志,望无辜负栽花郎。”落款加龙,是当时贺龙的化名。后来贺龙到了惠来县大南山麓革命基础较好的鹅豆村,换装成广东小商人,撤往香港。


  汾水战役虽遭失败,但影响深远。它鼓舞着革命者斗志,震撼着反动派的统治,也让一批地方工农骨干经受了考验。他们为起义军那种不怕牺牲,前仆后继,浴血沙场的英勇战斗精神所感染,激发了革命斗志。 


  (编辑:悦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