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在歌谣中怀念火红的土地革命岁月
发布时间: 2021-03-19 来源: 作者: 记者 陈冰虹

  大革命时期农会会旗及赤卫队用的吹号、长枪、大刀、长矛、三股叉。选自《揭阳市榕城区革命老区发展史》

  陈楚鹏(左二)讲述当年颜汉章在霖田教唱革命歌谣历史。阿 龙 摄


  “似当年,梭镖闪亮红旗舞,打土豪,分田地,山欢笑,水开颜……”这是潮剧《蝶恋花》里的一小段唱词,描述的是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夫人杨开慧积极发动组织农民群众开展革命斗争的故事。

  中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几千年来,废除不合理的土地制度、拥有自己的田地一直是贫苦农民的梦想。100多年前,洪秀全就在《天朝田亩制度》中提出了平分土地的设想,孙中山也提出过“平均地权”与“耕者有其田”的主张。直到中国共产党诞生后,把农民问题作为革命的中心问题,借鉴吸收以往的历史经验,结合当时的国情,通过土地革命等多次实践与现实考量,才最终把“耕者有其田”落到实处。


  革命歌谣如号角,农民奋起成主人

  与“打土豪,分田地,山欢笑,水开颜”歌声一样深入人心的,还有一批革命歌谣。“天顶一条虹(读‘肯6’),地下闹革命。革命革做呢(干啥)?革命分田地。田地一下分,硗仔(穷人)有米焖,细伙(小孩)有书读,老伙(老人)笑吧纹(笑咪咪)。”今年84岁的黄金弟对儿时就会的这首革命歌谣印象深刻,随口就念了出来。他告诉记者,这是1947年左右,在揭阳一中读书的共产党员教他唱的,当时他觉得很有趣,总是和小伙伴一起传唱,至今难以忘记。

  像这样的革命歌谣,其实最早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大革命时期,彭湃等一批共产党人就开始深入农村,建立农会,进行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当时,为充分发动农民群众加入农会一起闹革命,许多有才华的共产党员便结合地区方言编写了一首首“接地气”的歌谣,向劳苦农民普及革命道理。

  在揭东区白塔镇霖田村走访全县第一个农会组织成立旧址时,揭东区地方志办公室主任陈楚鹏就告诉记者,当时颜汉章、林声望等人在霖田村开展反对土豪劣绅、减租减息、分田分地的宣传活动时,他们就是利用农民劳动后的休息时间,在寨头、祠堂前等人群较集中的地方讲演,教唱革命歌谣,号召农民团结一致,反抗剥削。其中一条歌谣是这样唱的:“劝诸位,不必哭啼啼,不必言三共语四,田租钱债共粮税,一切拒去勿还伊。田契账簿来烧掉,田埂一概掘平地。旧的权力要废掉,由俺农会来主持。打倒一切反动派,实行共产正有势……

  那时候,劳动妇女中也传唱着这样一首歌:“婶姆姐妹听分明,一桩一件欲记清,要听党的好主意,打倒豪绅不容情。地主土地来没收,雇贫中农免愁忧。老小妇女都有份,丰衣足食乐悠悠。”这些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强烈的战斗性和乡土气息的歌谣,不仅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每一句话都唱出了农民群众反抗封建、追求美好生活的心声,拨动农民的心弦,也成为了党团结带领广大农民冲破枷锁、翻身解放的真实生动的历史写照。


  秉持初心谋发展,带着农民奔小康

  从大革命时期开始,在共产党的带领下,广袤农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尔后又进行了土地革命战争,经过20多年不屈不挠的艰苦斗争,终于迎来了解放。1952年底,全国近3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分到了田地,彻底废除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中国农民真正实现了“耕者有其田”……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尽管土地政策、农村生产关系顺应时代的发展经历了多次变革调整,但在党的领导下,一条条惠农政策落地落实,一个个贫困乡村“脱胎换骨”美丽蝶变,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生活显著改善。今年,在改革开放40多年后,我国更是成功使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创造了人类减贫奇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中国成立前,我们党领导广大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就是要让广大农民翻身得解放。现在,我们党领导广大农民‘脱贫困,奔小康’,就是要让广大农民过上好日子。”

  “小时候吃不饱,一件衣服缝缝补补穿10年,到了年龄没得读书,还得光着屁股到田里踩水车,帮忙干农活。现在啊,农业生产都是机械现代化,人们吃饱穿好,老了政府还发养老金给咱养老,可幸福多了。能在晚年过上这么好的日子,见证中国在共产党领导下发展得这么好,我从内心感到幸福,感恩党。同时,我们也不能忘记那些艰苦奋斗的革命先烈,要继续传唱红色歌谣,传承革命精神。”黄金弟老人回首往事,畅想今昔,感慨激动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