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偃师市邙岭乡首阳山。
首姓,史载出自地名有二,是两个有历史故事的地名,再者,据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族谱记载,出自一代纷繁年代的一级政权的首府官员。概括起来,首姓,得姓是有历史故事的。
首(shǒu,潮音siu2(守))姓,在全国约有人口6万,在各姓中排在第500位以后,占全国人口的0.005%.
首姓在揭阳只有2人(2011),在各姓中排第566位,占揭阳人口的0.000035%.
“首”是象形字。甲骨文看起来像兽头的侧面。金文用眉头和眼睛表示整个人头。小篆的形体承接金文并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首”。
首姓来源有三:
1.出自首阳山,属以山为姓。首阳山位于河南省洛阳偃师市邙岭乡,为邙山在偃师境内的最高处。海拔359.1米,因“日出之初,光必先及”而得名。首阳山在商末周初就名闻遐迩,因为其时出了“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两兄弟。这兄弟俩原是商王朝一个方国孤竹国国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国国君临终前,遗命二儿子叔齐继位。可叔齐认为伯夷是长子,遂要让位于兄长。伯夷却认为父命不可违,便离家出走了。叔齐不肯继位,也跟着离家出走。兄弟俩在外面碰上了周武王率领的伐纣八百诸侯联军,就到周武王马前进谏道:“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忠乎?”劝阻联军罢兵返回。武王卫士要杀两人,姜太公说:“此义士也。”令卫士放走两兄弟。不久,纣王自焚于鹿台,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起周王朝。伯夷、叔齐耻食周粟。便隐居于首阳山,采薇而食。有妇人曰:“子义不食周粟,此亦周之草木也。”二人羞愤,绝食而死。人们将两人葬于首阳山。历代对伯夷、叔齐推崇备至,称其二人为“二贤人”“二君子”。而首阳山也因此声名远扬。有居住在首阳山附近的群众,以山名为氏,称首氏。
2.出自首止,属以地为姓。首止是春秋时期卫国一个地名,在今天的河南省商丘市睢县境内。令首止出名的,是其时的春秋五霸第一人齐桓公倡导的一场诸侯会盟——首止之会。首止之会是专门为周王室巩固储君位置而举行的。当时,周惠王(前677~前652在位)有长子名郑,是先皇后姜氏所生,列为太子。姜后去世,妃子陈妫得宠,立为继后。陈妫有子名带,带善于阿谀趋奉,周惠王十分喜欢,呼为太叔。周惠王想废郑改立带为太子。齐桓公得知此事后,为避免周朝内乱,采纳管仲之计,与各国诸侯约定于周惠王二十二年(前655)在首止相会,并要求周惠王派太子郑参加,以此巩固太子的地位。周惠王去世,太子郑继位,是为周襄王。一场诸侯会盟让首止这个小地方名声大振。有居住在首止的群众,以地为氏,称首氏。
3.出自孟姓,为五代十国后蜀国国君孟知祥之弟阵葭萌的后代,属避祸改姓。943年,孟知祥在成都称帝,国号蜀,史称“后蜀”。后蜀国统辖10个节度使(相当于省级政区)和51州,还有2州级府:成都府、兴元府。孟知祥把弟弟孟葭萌封于兴元府。兴元府驻地在今陕西省汉中市。除帝都成都之外,兴元府在各节度使、州府中就应该是首屈一指的。后蜀国仅存在31年,便为北宋所灭。孟葭萌的后人为避祸,取兴元府为首要州府之义,自此改姓为首。
今首姓主要分布于湖南、台湾、湖北、四川和云南等地,5省首姓人口约占全国首姓总人口的67%.首姓的历史名人有:明代汀州府(治所在今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汀州镇)推官首德仁。
揭阳的首姓居民落居于揭东锡场、揭西灰寨两地。
(编辑:悦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