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东风河: 护城成历史,乡愁要留住
发布时间: 2021-02-24 来源: 揭阳日报 作者: 记者 蔡逸龙

●“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系列报道(45)



  从钓鳌桥上往东,沿临江南绿廊东行1.5千米,就来到东风河河口上。东风河是揭阳水城一条重要的河流,也是许多榕城人心中的乡愁,她曾一水“挑”起3个古城楼,又曾是通联城内城外水系脉络,贯通城东南北河的黄金水流。她留在地方史册上的那些曾经往事和图像,都是吸引我们探访水城历史文化的吸引力。


  2021年元月,我们“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采访组走近东风河。


 东风河北河口河闸。阿龙 摄

  东风河北段清澈的河水。阿龙 摄

  东风河位置图。阿龙 制图

  东风河北段景观。阿龙 摄

  1946年揭阳县城地图上的东护城河。阿龙 截图

  东风河北段的城市雕塑。阿龙 摄

  正在改造中的东风河中段。阿龙 摄

  东环城路北段景观。东风河改造工程完成之后,将成为东环城路的中间隔离河,东侧将新辟车道,原来的路将成为西侧车道。阿龙 摄


  古城的东护城河


  东风河不是她最初的名字,载于地方史册中的名字是东护城河。


  榕江干流南河和第一支流北河在双溪嘴汇合之前,有过几度亲密的接触,也就是说,在两河形成的冲积平原的古揭阳城周边上有过几次水流相通。我们在本系列的第1站“钓鳌桥”和第22站“玉窖溪”曾报道过,吊桥溪是两河的第一次“握手”,玉窖溪是第二次“握手”。但其实,这两次“握手”之间,历史上还有过一次“握手”,就是西护城河,西护城河在西城墙外,基本上与西环城路平行,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这条河还存在着,尔后,随着西环城路西侧一带的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大,西护城河被填为下水道而湮没了。原本为两河第三次“握手”的玉窖溪遂变为第二次“握手”。


  东护城河是两河的第四次“握手”。


  宋代之前,在未成为揭阳县城的玉窖村时期,或许她的水系是,一边为南河河汊,一边为北河河汊,在某次台风袭击或海潮上涨之后,形成了两水贯通,变成一道相连的河汊;亦或许是在成为县城之后,因为水路运输的需要,人们把两段不相连接的河汊之间的狭窄地带凿通,形成通河。在雍正《揭阳县志》的城镇图上,我们看到的是两纵数横竹梯也似的水系。


  明代以前,这条河的名字不存于史,在县城构筑城墙之后,她就有了东护城河的名字。


  揭阳水城独特的地理位置,是她一开始就得名“东护城河”的原因。


  护城河是大多城市城墙下河流的通名,再以方位来区分东西南北河段。但揭阳城依南北两河而建,南北两河宽阔的河面便是天然的护城河,而东西的这两条护城河,在城墙垒起来后,就自然被称为东护城河和西护城河。——在揭阳古城,是没有护城河通名,以及南护城河、北护城河河段名的。


  也因为古城南北为两条几近平行的大河,北城门筑建于偏东北的位置上,而东城门则筑建于偏东南的位置上,因而,加上进贤门,东护城河便是一肩“挑”起了3个古城门。这样的城墙、城门和护城河构架形式,在中国各个城市上,当是较为独特的。


  东护城河水系通城内达城外


  在本系列报道的第22篇“玉窖溪”介绍过榕城母亲河玉窖溪纵横交错丰富的水系,历史上东护城河的水系,可与玉窖溪媲美,并且有河汊跟玉窖溪连通。


  我们从一幅1946年绘制的揭阳县城地图上看到,东护城河的干流,北侧从北河入口后东南行,过火船头街,至北城楼旧址过天福市街转为南北走向,南行至进贤门城楼后略呈西南南走向,至东城楼旧址后折南向,在花园口再折为西北走向,与马山窖合流后,从马山窖口汇入南河。


  东护城河的支流,自北而南,有北城内河、杉浮溪、进贤门城内河、围尾宫溪、东城内河等。在城内一侧的内河,后来填塞形成多个池塘,为县城历史上“五门四窖廿四巷四浦百桥五十八池”中58池的一部分。


  北城内河位于北环城路的东北侧,河汊走向几与北河和东护城河形成的夹角河段平行,形成有茂利池和新池两个池塘,这道河汊西段的新池处与玉窖溪北段北窖相通,两道河汊相邻处,因而被称为新池尾,并成为今天永革社区西北角的一个巷名。茂利池在20世纪50年代填建为北门市场,新池也几乎在同一时期被填为工厂用地。


  杉浮溪在天福市街的南侧,溪口从北城楼下的东南侧,东行后在钉屐街口南侧有桥,称蜻蜓桥,继续东行,与瓜籽池相通合流后,再从弦歌重镇西侧南行。因古时此地形成杉木市场,经营者从外地采购杉木后,由北河水路沿东护城河和瓜籽池两河抵达这里,河道上时常有运杉木的小船和木排,因而被称为杉浮溪,同样,河道在湮没之后,地名仍留了下来,至今,蜻蜓桥和杉浮溪都成为地名,只是桥没了,溪也成为下水道。


  进贤门内河河面较为宽阔,河流走向基本与东护城河平行,因河道宽敞,形成了多个池塘,今天的石鼓里街、埔上里街的东侧,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自北而南就有元顺池、祜记池、破门楼郑池、埔上里池等池塘,过进贤门内街后,又有高厝池、黄厝池、猪仔圩池。而今,这些池塘全都填为平地,上面全为高层建筑所覆盖。


  围尾宫溪在东护城河的北段东侧五社处,河道接近东西走向,至新兴北路成为下水沟。


  东城内河也跟东护城河基本平行,河道北端与泰兴河相通,泰兴河则连通城外的东护城河。清末,县城商贾陈氏“泰兴号”的商船就由北河抵达这里进入城内河汊,陈氏营建聚居地之后,称陈泰兴,而这道东连东城内河、东护城河,西接马山窖的城内小河,也因此得名泰兴河。东内城河自20世纪50年代后逐渐湮没。


  东护城河南段贡献给水利工程


  20世纪50年代,揭阳县人民政府大兴水利建设,1958年,大型水利设施三洲拦河坝在南河建成,水坝拦下清澈的河水后,又修筑了一道绵延几十千米的引榕干渠,从三洲流经霖磐、月城、磐东,经过县城,直通渔湖,把淡水输送到南北河流域下游土质、水质原为半咸半淡的地区。


  引榕干渠在筑至县城南侧时,利用了一些原有的河道,南门边中山路东侧的南城内河被改为干渠之后,与马山窖分离,因干渠水位高,干渠与马山窖成为上下两道不相连接的立体河道。而干渠在过环城南路后,又借用了东护城河的南段部分,在过东环城路后,借用凤围沟,一路向东而去。自此,东护城河南段不再注入南河,同样因水位高于原河,干渠也完全与东护城河成为上下相交却不相连的立体河道。上文谈到的南北两河第四次“握手”,就此“分手”。


  在东门外地方建为揭阳县织布厂后,东护城河的南端还在织布厂门口北侧,随着城市化的拓展,南段河道一步一步被填为下水道,南端位置北移至泰兴河河口处。自此,东护城河只感知北河的潮汐。而原有的南段河道成为干渠后,水流只一个方向向东而去,南河的潮汐也与她无关了。


  朱奶奶,揭阳县织布厂的第一批工人,她在回忆建厂初期厂区附近河流情况时说,厂门口右侧就是东风河,而新溪(其时市民对引榕干梁的称谓)就流经厂区,晒纱场就建在新溪的南侧。


  时代热词取代原有名字


  东风河取代东护城河的名字,大致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


  1957年,中国领导人毛泽东站在社会主义阵营的视角思考如何搞好社会主义,提出“东风压倒西风”,社会主义必定战胜资本主义的论断。第二年的5月5日,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制造的中国第一辆民族小轿车命名为“东风牌”,自此揭开了我国民族轿车工业的历史篇章。“东风”成为全国人民倍感自豪的时代热词。


  在揭阳,东护城河虽然忠实记载着她作为县城城墙下河道的历史,但其时城墙已经拆去差不多20年了,城墙不在,河护城的意义也荡然无存。再者,“护城”的普通话发音接近“风”,三字名比起四字名来更容易被人接受。在这种背景下,“东风河”便取代了东护城河,成为这条北河河汊的新名字。同一时期,原来的进贤门外公共体育场也被命名为东风广场。


  20世纪90年代,设置揭阳市、榕城区后,新成立的新兴街道将原来榕城镇辖下的居民组织新兴街道办事处一分为二,设置为新兴南居委会和河南路居委会。河南路居委会的名字,正是取自其辖域位于东风河南段的意思。


  修缮东风河,让榕城人记住乡愁


  刘记,70后媒体人,小时候居住在东风河畔的钉屐街,东风河有他儿时摸小鱼捉蟛蜞玩乐满满的记忆。他在一篇文章中提到:“以前溪水特别清澈,人们洗衣服、洗炊具,小孩子游泳都在这条小溪里。”但在80年代后期,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让东风河清澈的河段一度成为污水沟。每次看到混浊的河水,他就感到十分痛惜。


  90年代,揭阳新市设立后不久,大搞环境卫生整治,市政府号召干部群众清理东风河淤积的污泥,其时,驻揭某部派出官兵前来参战协助整治,将一车车河中淤泥清运走。当年的《揭阳日报》以“驻揭官兵协助市民整治‘龙须沟’”为题进行报道。东风河这条揭阳的“龙须沟”一度恢复清水流淌。但在其时,揭阳古城尚没有建成“雨污分流”体系,市民的生活污水还是大部分排放到河里,东风河不久又重返混浊旧态。


  2006年,东风河北段东侧一带旧城拆迁改造后,东风河被改建为公园式的河段,西岸的北环城路边竹影扶疏,绿阴护堤,东西两岸建有凉亭,并配套有城市雕塑等,成为市民休闲的一个好去处。


  2017年,东风河片区的拆迁工作如火如荼进行,这标志着东风河重修工程开始了。


  东风河重修工程是与榕城区旧城改造紧密相连的,这个工程将东风河东侧的旧城改建为两车道的市政道路,也即东风河将改建为扩建后东环城路中的隔离河,河道两岸将栽植护堤植物。市民对此十分期待东风河和东环城路都能凤凰涅槃。


  揭阳市文化研究会会长、著名学者、地方历史文化专家彭妙艳老师认为,作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古揭阳的一个留住记忆的地标,东风河的改造,对进一步彰显揭阳古城文脉和水脉,对榕城、乃至全市的整体形象都有着重要意义。而把这个城标性河道与进贤门、东门、北门景观作为揭阳古城游的景区部分一并考量,在改造中精雕细琢,让这东风河成为留住乡愁的记忆的美景,将会是一着妙棋,载入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