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老饕”过年说潮汕食俗
发布时间: 2021-02-11 来源: 作者:

  初一占三元 追远铭恩德

  隋代杜台卿在《五烛宝典》云:“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正月初一还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别称,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开始。

  “追远”一词出自《论语·学而》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大意是祭祀先人追念远祖要有诚心,要依照礼法。这句话的主旨是提倡孝道,潮人大多有遵循孝道的美德。

  过年祭祖,主要祭品除了五牲或三牲,就是粿品。粿品由家中主妇主持制作,主要有红壳桃(红桃粿)、粢壳粿、酵粿、甜粿(年糕)等等。潮人重视做“雅粿”。用“雅粿”祭祖,等于告慰祖宗:家中新妇心灵手巧,是持家的好把手、贤内助。

  甜粿(年糕)是年粿中不可或缺的,它是“追远”的标志食品。据说年糕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起源于春秋时期的吴国。当时吴国的都城是苏州。吴王阖闾从军事需要的观点出发,命大将伍子胥在苏州筑“阖闾大城”。吴王以为有了御敌坚强屏障,整天沉湎酒色不理政事。伍子胥多次劝谏均无济于事。伍子胥喟然长叹,知道吴国灭亡是早晚之事,他悄悄对身边的人说:“大王不容我,我早晚必死,而吴国也将不久矣。我死后,如果国家遭难民无可食,可在城门下掘地三尺得食。”伍子胥说后不久,果然遭到诬陷赐自刎。而后不久,吴国被越国所灭。越灭吴之后,政局动荡不安,民不聊生,年近岁末,本正是张灯结彩迎新年时节,而今却是民饥无食。伍子胥原部属忽然记起伍子胥遗言,带领民众前往城门掘地三尺,发现地表下的城基墙体的“砖头”,都是糯米粉做的,是伍子胥预留给民众的急救物资。这些“砖头”救了许多穷人的命,他们靠这些“砖头”过年,将这些“砖头”称作“年糕”。从此,为了铭记伍子胥的恩德,吴越(江浙)一带的人每逢过年便舂糯米粉蒸年糕吃。汉代,越人一支入潮,带来越文化,包括吃年糕。后来,生活水平提升,将年糕加糖,有人称为“甜粿”,流传至今。潮人过年祭祖,本意在追远,而对于祭神,其中也有感恩谢恩的成分。

  初一早饭食素,潮汕民间传说正月初一是弥勒佛坐位,故应以香腐、木耳、腐枝、瓜果、柿饼及各种斋菜祭祖,然后全家跟着吃素,这也是《荆楚岁时记》所载“梁有(元日)天下不食荤”古俗的遗存。

  拜年,又称拜正。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初一早晨,家中后辈要先向前辈拜年请安,长辈则要向晚辈说些勉励之类的好话。在潮汕吃过早饭之后,大人带上小孩和“大吉”(潮汕柑)到亲戚朋友家拜年。家家户户以槟榔、大吉(寓意“宾临大吉”)、工夫茶待客,并互换大吉(称换吉)、互道吉语。路上遇见熟人,要互祝年安,先开口的人致祝词:“新正如意!”应者回礼:“同同如意!”

  登门拜年,要带潮汕柑,柑称“大吉”。这其中有个民间故事:古时候潮汕某村,新年临近,而村中人都得了奇怪的口干渴症。村中有位美丽的姑娘在病中梦见仙人告诉她:“食柑就能保大吉。”姑娘醒来后,赶快到自家柑园里摘来柑,同母亲吃了,母女俩的病霍然而愈。善良的姑娘把自家柑园里的果实都摘了,分送给乡亲们。乡亲们吃了柑,都恢复了健康。从此,潮汕柑成了“大吉大利”的象征,送柑就是送大吉,送平安。拜年的大吉,是不能收的,应换其中的一对,谓之“互赠吉祥”。

  潮人看重拜年,年轻的父母要带着小孩向家族中甚至邻里中的长辈一一拜年。这是一种礼仪教育,是潮汕古朴的民风民俗遗存。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潮人尊孔重礼,“海滨邹鲁”之古风由此可见一斑。

 

  大年初二囝婿日

  春节交织着阖家团圆的温馨与喜庆,积淀成一个民族美好的集体记忆。春节最核心的魅力就是家的温暖。孝老爱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们把对“家”、“人”的爱意倾注于许多礼节、仪式上的表达。中国人最亲密的是血缘关系,囝婿有“半子之劳”,俗话说“一个囝婿半个儿”。大年初二,囝婿带着贵重的礼物去看望老丈人、丈母娘,正是一年一度作为“半个儿”见“亲娘”的机会,以慰问“二老”。对于“囝婿”拜年,岳父母家无不盛情款待。民俗专家认为,“囝婿”是一种“黏合剂”,促进了家庭和睦、社会和谐,有一定积极意义。

  在潮汕囝婿日有“食日昼”的习俗。正月初二,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娘家,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而这些女儿又不在同一天归来,那么,就要来一个分一次,礼物颇薄,四块饼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却甚浓,真正的是“礼轻情意重”,它表达了姑娘对乡亲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尽管在初一日给压岁钱时已经送了,可这一次意义不同。这习俗,潮汕人称为“食日昼”。顾名思义,仅仅是吃中午饭而已,女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

  俗语说:“正月囝婿,二月韭菜。”“二月韭菜”,指的是叶韭。早春二月,是叶韭肥盛的季节,有郑板桥的诗句为证:“春韭满园随意剪,腊醅半瓮邀人酌。”把正月里的囝婿与二月里肥美的韭菜相提并论,是说明正月里的囝婿个个穿得光鲜漂亮,上老婆娘家叩见岳父岳母。当囝婿的体面,岳父岳母也体面。事实上,正月初一女儿回娘家的少,大多是初二成行。第一,正月初一,男方有一大堆节务要理;第二,囝婿到岳父母家,都要“食日昼”,而初一是“食斋”的,无酒肉请姑爷,说不过去,所以,绝大多数为人岳父岳母者,都是约女儿女婿正月初二上门的。

  在饮食习俗方面,正月初二这天的中午饭称“开年饭”,菜式多样,皆取吉祥寓意。今天老饕特推一道潮汕传统名菜“干炸虾枣”,不禁想起成语羊枣昌歜、脍炙人口,为美气氛将其命名为“脍炙阳枣”。脍:切细的肉;炙:烤熟的肉。脍和炙都是人们爱吃的食物,指美味人人爱吃。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的称赞和传颂,做人做事当如此。相传:曾哲、曾子父子同是孔子的弟子。父亲曾皙爱吃羊枣(一种野生果子,俗名叫牛奶柿);儿子曾参是个孝子,父亲死后,竟不忍心吃羊枣。这件事在当时被儒家子弟大为传颂。到了战国时,孟子的弟子公孙丑对这件事不能理解,于是就去向老师孟子请教。公孙丑问:“老师,脍炙和羊枣,哪一样好吃?”“当然是脍炙好吃,没有哪个不爱吃脍炙的!”公孙丑又问:“既然脍炙好吃,那么曾参和他父亲也都爱吃脍炙的了?那为什么曾参不戒吃脍炙,只戒吃羊枣呢?”孟子回答说:“脍炙,是大家都爱吃的;羊枣的滋味虽比不上脍炙,但却是曾皙特别爱吃的东西,所以曾参只戒吃羊枣。这好比对长辈只忌讳叫名字,不忌讳称姓一样,姓有相同的,名字却是自己所独有的。”孟子的一席话,使公孙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过年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习俗?这是因为通过一些定期的类似于宗教的仪式,来庆祝和激活人类的生命本能和生存欲望。所有智者和宗教导师都会告诉你,你从外界学到的只是知识。你要返回人类精神意识本身,才能获得人类的智慧,人类几百万年的智慧。

 

  大年初三小年朝

  按照古人的说法:“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因此人们对初三很重视,称为“小年朝”。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传有天书下降人间,真宗下诏书,定正月初三为天庆节,官员等休假五日。这在《宋史》中有记载:“大中祥符元年,诏以正月三日天书降日为天庆节,休假五日,两京诸路州、府、军、监前七日建道场设醮,断屠宰……”据清顾禄《清嘉录·小年朝》记载:“(正月)初三日为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同。”“岁朝”即大年初一,也就是说初三是小大年初一。

  在潮汕,正月初三,要用大桔、清茶、红糖、素果等礼品祭拜水井,举行“开井”仪式。井口自除夕封住,至初三日祭井后揭开井盖才能用,开井时把红糖和三杯清茶倒入井中,再从井里打出十二桶水覆于地上。每倒一桶水,随口念四句吉祥语,称“做四句”。

  汉族民间亦传说初三晚上是“老鼠娶亲”的日子,所以一般人家都早早熄灯睡觉,以免扰乱了鼠辈(也有人说入夜提早熄灯是为了让老鼠看不见,无法娶亲,以减少其繁殖的速度),并在屋角洒落一些米粒、糕饼,供老鼠食用,称为“老鼠分钱”,表示和老鼠共享一年的丰收。“老鼠娶亲”故事的来源,可能是因为初三是赤狗日,诸事不宜,为了避凶,所以为提早就寝所找的借口;再者,从年前到初一、初二也忙了一阵了,若不早些休息,恐会体力不济,无法办完其他的行事;过年谣中有说:“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睡甲饱”,就是说初三不但是赤狗日,而且一连几天的忙碌,到了初三,总算告一段落,可以晚起些,补补前两天的睡眠,长保健康。

  传说女娲创造万物,先造六畜后造人再造粮食作物,初三日为猪日。猪日,不能吃猪肉,传说有的地方还有忌食米饭和豆的说法,是因为“豆”与“斗”同音,不吉利;没有猪肉许多菜做不成,找个名目也把米饭也“忌”了。“忌肉忌饭”对潮汕人来说并不是问题,因为我们有的是“鱼饭”哩。俗话说“寒乌热魲”,十月秋风起,乌鱼就开始肥美了。掀开鱼皮可见背部黄澄澄的一层油脂,入口香腴至极。乌鱼是潮汕人传统拜神供品,取其体形大小适中,又是淡水鱼的上品,炊熟后“企身”好看、耐折腾,晾凉后鲜香味更突出。拜神后,食时蘸豆酱或酱油,更有地方风味,后来发展成为“鱼饭”。

  乌鱼学名鲻鱼,又名乌支、九棍、乌头、乌鲻、脂鱼等。“鲻”源于“缁”,缁的意思是黑色,据《本草纲目》载:“鲻,色缁黑,故名。”乌鱼体形浑圆,从头至尾整个背部呈黑色,所以,叫乌鱼是非常准确的。关于乌鱼还有很多美丽的传说,俗语云“乌鱼鳃唔甘给厝边”,意思是乌鱼鳃太好吃了,舍不得赠与别人。通常只有鸟类才有“肫”,然而乌鱼也有“肫”,也即胃,潮汕话叫“术”。乌鱼“术”大小如算盘珠子,形如陀螺,口感脆爽。一条乌鱼只有一粒小小的“术”,给谁好呢,于是,有人就把这一粒小东西想象为智慧的启明星,先是给当家的男人,后来又演变为成年仪式“出花园”的指定食物,说是孩子吃了就聪明了,潮俗评价某人有智慧叫“有术”,希望孩子长大有本事也用“术”来寄托。

  陈文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