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进贤门城楼: 谯楼晓角古迹犹在,文化内涵历久弥新
发布时间: 2021-02-10 来源: 揭阳日报 作者: 记者 潘彬彬

●“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系列报道(44)


进贤门城楼位置图。阿龙 制图

进贤门城楼。阿龙 摄

彭妙艳(左)在讲述进贤门历史文化。阿龙 摄

进贤门城楼的飞檐和梁桷独特。阿龙 摄

城楼东窗外,面向进贤门大道。进贤门城楼为进贤门大道的起点。阿龙 摄

城楼上的大鼓。阿龙 摄

林树青在进贤门城楼二楼讲古。通讯员 摄


  “谯楼晓角”是揭阳人较为熟悉的古八景中的一景,而它背后的故事来源,就是位于进贤门大道起点处的进贤门城楼,一座有着400年历史的古老建筑,一座国内罕见的由城门、城楼和亭台三合一的单体建筑,一座堪称揭阳古城地标性的建筑。


  进贤门城楼的“进贤”二字有“增进贤士”的寓意,充分表达了民间的一种良好愿望,希望揭阳文脉绵延连续,贤人辈出,因为其楼阁墙体外面涂为红色,故此揭阳人也亲切地称其为“红亭”。如今,击鼓报更功能已不存在,“谯楼晓角”似乎成为历史风景,但揭阳求贤若渴、崇贤尚德的信念却一直延续至今,激励着揭阳人民努力拼搏,勇往直前。深冬时节,记者一行来到了进贤门城楼,感受这一古老建筑背后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新时代下它所焕发出来的崭新力量。


  揭阳县城四门之外的第五门


  绍兴十年(1140),玉窖村建为揭阳县治,县城在县署办公场地周边筑建起来。据清乾隆《揭阳县志》载,元代,县署周边筑起城墙,人们称为内城,而县城辖域,则是周800丈的土城。土城的城门在哪里?有几个?县志语焉不详,我们不得而知。明代,县城筑起了城墙,城墙范围即为今环城路,并建有东、西、南、北4个城门。尔后,再辟建进贤门,组成“五门”,因此,进贤门又不是一般的城门。


  虽然我们常说揭阳古八景之一的“谯楼晓角”是指进贤门城楼,但事实上,谯楼原先是在揭阳县衙前院,用以击鼓报更及吹角司晨,但自进贤门建成以后,就改移于进贤门城楼。据光绪《揭阳县志》载,进贤门始建于明天启元年(1621),由知县曾应瑞倡建。清代按旧制重修,公元2002年最后一次大规模重修。进贤门城楼正面朝东,因通抵学宫,取增进贤士之意,故名“进贤门”,明清时为击柝施更场所。每当晨曦初现,报晓号声随风悠荡,驱散朝雾,迎来霞晖,声闻全城,自有一股韵味,故称为“谯楼晓角”。


  由于进贤门的与众不同,加之其位于古城中心出口处,是其余东西南北4个城门的交通枢纽位置,因此,进贤门城楼位于五门之首,20世纪30年代,在拆城墙改筑环城马路时,将东西南北4门全部拆除,仅进贤门独存。而今,这个仅存的古城楼更成为揭阳的标志,在揭阳人民心目中的地位自不一般,同时也为我们对以往的历史研究提供了活标本。


  进贤门的由来带有传奇色彩


  揭阳市文化研究会会长、著名学者、地方历史文化专家彭妙艳老师解读了进贤门名字的由来。他说,把城门命名为“进贤”,从字面上理解有着培养、引进有道德、有才能、有成就的人才的意思,饱含了美好寓意。


  进贤门的建设与揭阳文化的兴衰有着密切的关系。据《揭阳县志》载,自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以后,60余年的时间里,偌大一个揭阳县居然连半个进士也没有出,这对素有“海滨邹鲁”之美誉的揭阳县来说,无疑是十分窘迫的事情,同时,当地官民也担心没有贤才,有碍发展,于是他们想方设法以求改变这一带有悲情色彩的情况,并通过传统的“修补地理”的方法,具体地说就是重新开辟具有象征意义的进贤门。就是在这样一个情势之下,新任知县、江西临川进士曾应瑞应乡贤请求,在古榕城的北门和东门之间增辟了进贤门,以期“振人文而消厄运”。


  “进贤”即“增进贤士”之意,充分表达了民间的一种良好愿望,而重辟进贤门之后也收到了实际效果,在崇祯元年(1628),全潮州府中进士人数有8人,史称“戊辰八贤”,揭阳县学就有郭之奇、黄奇遇、宋兆禴和辜朝荐4人,史称“戊辰四俊”,为嘉靖中兴以后所仅有。自清代以后,揭阳县人才济济,名贤辈出,进贤门的开辟功不可没。


  由于进贤门城楼被赋予了十分美好的寓意,相传早年间揭阳的地方官赴任都要从进贤门走过,以取个好意头,而本地男子娶妻或者学生升学,都要在进贤门里走上一遭,说是如此便会妻子贤惠、学子高中。这个习俗至今还保持着,偶尔还有家长带着即将考大学的孩子来进贤门里走上一遍或者绕城楼转上几圈,祈愿孩子拥有一个美好的前程和未来。


  2014年,我市文化部门在城楼3楼设置了一个大牛皮鼓,方便游客拍照留念。虽然不是古时的击柝和报更,但击鼓仍有催人奋进的意蕴。


  风格独特的三合一单体建筑


  进贤门建造的故事令人称奇,而它的建筑特色也令人赞叹不已,它是国内罕见的由城门、城楼、亭台三合一的单体建筑,占地面积约166平方米,坐西向东。


  进贤门城楼建筑分3层,下层为瓮城门,门内由内外两重扇门,中如卷简,形如瓮状;中层为城楼,它的型制森严,构筑精致;上层为亭式的三层建筑,四角飞檐翘起,状如凤尾摆动,上下三层,装饰玲珑,好像栖凤振翅欲飞。亭阁画廊雕饰,珠栏玉砌,外挂窗扇画屏,颇为美观,上列朱红甍桷,覆以琉璃珀瓦,阁楼中空,藻井雕梁,结构坚固,数百年间,历经台风地震之灾,仍屹立完好。城楼各层均有红色内柱和檐柱,周围为花窗廊墙。层面均盖绿色琉璃瓦,翘脚下均饰有木雕龙头和垂莲柱。整个建筑结构严谨,古朴大方,是潮汕古城门建筑中的佼佼者。


  如今,进贤门已无城门之作用,也再无“谯楼晓角”的报更声,但揭阳人民对它的喜爱却丝毫不减,作为老城区街心花园的一部分,进贤门城楼仍是外地游客到揭必打卡的景点之一以及本地居民日常逸游小憩之处。白天,进贤门城楼巍然屹立,两侧的石狮子庄严威武,古韵十足,让人流连忘返;夜幕降临,灯光照耀进贤门城楼,亭楼交辉间增添几分亮丽,分外璀璨好看。无论岁月变迁,进贤门城楼都犹如一名智者,伫立于此,望尽世事沧桑,笑看庭前花开花落。


  非遗潮汕讲古让古楼再添活力


  进贤门城楼,这座400年的古老谯楼,历经地震台风而无恙,它从来都没有被时光遗弃,而是镌刻在每一个揭阳人的心中,成为揭阳古城不可磨灭的文化印记。如今,每周六晚上8时至9时30分在进贤门城楼上开讲的“进贤故事会”,更是为这座古楼增添了活力,成为古城一道新的文化景致,也让揭阳市民能感受揭阳传统文化和潮语讲古的魅力。


  “谈古论今颂先贤,不为名来不为钱,一人一桌一台戏,道尽世间苦酸甜。”在古香古色的进贤门城楼中,看讲古师声情并茂地演绎着人世的悲欢故事,别有一番风味。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潮汕讲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林树青,近3年来每周六晚上都会与揭阳市民在进贤门二楼相遇,为大家展示潮汕讲古这项文化艺术项目。


  林树青讲古师出家传,自先祖林来如、伯公林秀良、父亲林运恭、堂伯林运涌,至今已历5世。由于家庭熏陶,林树青自小便表现出对潮汕讲古的喜欢和天赋,五六岁大时就能讲古给邻居的哥哥们听,读小学时老师要求放学要表演才艺才能回家,林树青总是第一个上台表演讲古,讲完就“溜溜”回家。凭着对讲古的一腔热情和长期的文化积淀,以及忘我的投入,短短几年时间,林树青就把“古”讲得意趣盎然、技法娴熟,好评如潮。之后,林树青不再满足于用别人的故事来讲古,他也尝试着自己创作自己讲,创作了不少具有揭阳本土元素又与时俱进的原创故事题材。


  林树青的讲“古”内容颇为丰富,既有以国学经典为题材的长古,也有通过潮汕俗语故事宣扬仁义孝道的短古;既有以传颂潮汕历史名贤、当代英雄为题材的“潮汕风云人物讲古台”,也有歌颂革命先烈的红色故事,让人能听得津津有味、欲罢不能。


  林树青告诉记者,潮汕以前没有像北方一样的专门说书场,因此先辈们要讲古,就要利用祖祠、公园、广场等人多的公共场所开讲,现在自己在古老的进贤门城楼讲古,浸润着古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讲起古来更有韵味。“在进贤门讲古,我都会选择一些积极乐观、健康向上,具有正能量的内容,在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余,也能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好一个个揭阳故事。”林树青如是说。


  进贤门城楼,为进贤之门,诉说着400年来揭阳思贤若渴、见贤思齐的最初始情愫,为揭阳增添不少内涵与韵味,岁月纵然变迁,但它依然伫立在这里,祈盼更多能人志士走进揭阳、留在揭阳,为揭阳的美好明天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