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赏灯祈福何处往?摩肩接踵破门楼
发布时间: 2021-01-13 来源: 揭阳新闻网 作者: 记者 池 妍

●“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系列报道(40)


破门楼郑位置图。阿龙 制图

翁仔灯“爷孙着棋”。刘继宁 摄

2019年游客观赏破门楼郑翁仔灯场面。郑楚藩 摄

破门楼郑大门。阿龙 摄

因中厅无上盖,郑家大院得名“破门楼郑”。蔡荐 摄

郑俊喜指着郑家大院大门口门槛外的一块石板说:这是出丁石。阿龙 摄

郑俊喜(中)接受采访。阿龙 摄


  揭阳自古文化底蕴深厚,传统民俗文化比比皆是,“破门楼郑翁仔灯”就是其中之一。每年正月十一至元宵佳节,榕城有一个传统习俗叫“行兴行灵精,行到破门楼郑看翁仔灯”,以祈求来年财丁兴旺,而这习俗每年都会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人前来驻足观看,也成为揭阳人春节一项必不可缺的习俗之一。


  “破门楼郑翁仔灯”作为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传承,它有着怎样独特的文化魅力?2020年冬,记者一行进行了探访。


  释名:因中厅无上盖而得名


  说起“翁仔灯”,不得不先说楼。据郭伟忠《揭阳城坊志》载:“破门楼郑为明代洪武年间郑氏家族所建,……其特殊之处在于其中厅无上盖,故俗称破门楼。在露天的中厅地埕中埋有一石刻八卦图,地下水道作‘之’字形走向。从建筑角度看,破门楼郑大门东有高大城墙阻挡了东南风,西南则有太阳强烈照射,加上外封闭建筑,房屋又低矮,夏季室内难免闷热。中厅不加盖,正好形成了一个开阔的空间,有利于空气对流和室内采光。按:可见此一建筑布局,既有养生价值,又有钟秀功能,侨领郑翼之就生于兹而长于斯地的。”


  冬日暖阳,记者一行来到位于榕城区中山街道进贤门北侧埔上李街的破门楼郑。初看门楼低矮简陋,并不显眼,门楼额题着“通德遗徽”四个浮雕字。踏进门楼,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坐西朝东的三进二天井大屋,类似于潮汕传统民居“四点金”,奇怪的是中厅却没有屋顶,令人感到既新奇又独特。


  听说记者要来采访,破门楼郑翁仔灯文化研究会会长、“破门楼郑翁仔灯”非遗项目传承人郑俊喜早早就在这里等候。1943年出生的他,从小就在破门楼内生活成长,对门楼内的一砖一瓦都如数家珍。他向记者介绍,因该地堪舆属“离”位,“离”在八卦中属火,故中厅不能盖顶,地埕还要埋一带孔八卦石以通火路,故称为破门楼。整座“四点金”占地3000多平方米,有108间房子,18个厅,9个天井,层高低矮,建筑较为简单,是一处独具一格的潮汕古建筑,2004年被列为揭阳市文物保护单位。现在这里居住的人家不到20户,很多都迁出去了。


  “破门楼郑除了‘破’得独特,还有一处与众不同的地方。”郑俊喜边说边带着记者来到门楼入门处,指着门槛外一块不起眼的石板说,这块青石名曰“出丁石”,传说凡是想生男孩的人家,来此处踏上“出丁石”,就有生男孩的希望,破门楼郑男丁兴旺也是源出于此,与延续至今的正月十一破门楼郑摆“翁仔灯”民俗也有因缘。记者看到,这块被磨平发光的“踏脚石”略高于地面3公分左右,真想不到这么普通的一块石头背后还有这么神奇的传说呢。


  破门楼郑究竟建于何时?郑俊喜向记者讲述:清代康熙(1662~1722)末年棉洋村(今属揭东区月城镇)十三世郑文信于此开创,郑文信到县城谋生,发财后,置买此处居住。后来事业有成,渐渐购置周围地产,统一设计,形成如今的破门楼郑大屋。故郑氏族人把文信公视为破门楼郑始祖。


  溯源:由棉洋郑氏花灯衍化而成


  “翁仔灯”在榕城的历史悠久,据1993年《揭阳县志·风俗·岁时》载:“晚清及民国时期,城乡多沿旧俗。县城从正月十一日起搭彩桥……摆泥人屏(俗称安仔屏)……”“安仔屏”即“破门楼郑翁仔灯”。


  “翁仔灯”的由来也是充满了潮汕特色。相传棉洋郑氏子孙凡新婚、生育男孩的人家,必于次年正月十一至十五元宵夜在祠堂内吊挂花灯,以祈来年财丁兴旺。后棉洋郑氏十三世郑文信于清代康熙末年间迁入在城魁隆坊十二板桥开创破门楼郑后,人丁日渐兴旺。也于元宵时节张挂花灯,所以亲戚友人总来索取花灯,甚至连过年时做的鸟形菜粿也被索取一空,大家总想取个彩头,因潮汕话“灯”“丁”同音,大家都祈盼来年添丁生男孩。由此族中长辈依照先例,每年族内凡生育男孩的人家于次岁年正月十一至十五元宵夜,在族内大厅以抓阄形式摆设泥塑戏出人物一橱,主办人家要事前到潮州浮洋定制“翁仔屏”(即按历史、戏曲、神话、传说制作成的泥塑人物)和“翁仔米”(即泥捏火烧彩色的唏胡、鹧鸪、猪等可供儿童玩赏的物品),为馈赠新婚、为产育男孩的族人或亲友,创造“安丁”的环境以祈来年添丁生男孩,一代接一代相传下来。


  作为“破门楼郑翁仔灯”第八代传承人,郑俊喜对泥塑翁仔从小便耳濡目染。1963年随父辈接触泥塑翁仔的摆设,屈指算来已50多年的经验。他向记者介绍:“每年正月初五开始在族内搭置竹棚,并在中、后厅设置通花雕木灯橱14个。橱内分3层,上层列‘功名财子寿’屏;中层正中摆设藉以出名的‘翁仔屏’(即大白弟),有添丁之意;余则罗列泥塑戏出若干,多为家喻户晓的‘海瑞打严嵩’‘姜太公遇文王’‘京城会’‘仙姬送子’‘柴房会’等古装戏出,还有富有生活情趣的‘饮茶’‘下棋’等内容。”郑俊喜说,过去点的是蜡烛、煤气灯,现在除点蜡烛外,还亮起五光十色的彩灯、花灯、宫灯,场面宏大、气派堂皇,成为一道绚丽的节日风景线。


  民国时期揭阳著名文人孙少楷先生曾经创作了一首竹枝词:“上元灯火足欢游,绿女红男似流水,泥塑灯屏名最著,请君同到破门楼。”农历正月十一子时准时兴灯,连续五天五夜迎接人们观赏,正月十五亥时由族内长辈“做四句”准时熄灯。凡是前来观赏“翁仔灯”并添油索取“翁仔屏”的人,都在心中暗祈吉祥福祉,不同身份的人有不同的祈祷语。如新婚或未产育男孩的青年男女说“抱白弟,生阿弟”,做生意的人则说“财神到,发大财”。


  反响:民俗文化寓意吉祥,寄托人们美好愿望


  “破门楼郑翁仔灯”自清代至民国三十四年(1945),相沿几个世纪。延绵数百年的习俗,20世纪中叶停办,直至1993年正月十一才恢复举办,恢复后的“翁仔灯”由破门楼郑理事会统一组织举办。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郑氏族人更新观念,为其注入新的内涵,摆的“翁仔灯”从内容到形式日臻完美,近年来新增了佛山石湾陶瓷翁仔等元素,让“破门楼郑翁仔灯”更加多元化。


  每年农历正月十一日开始,破门楼郑的“翁仔灯”从天井排到后厅,密密麻麻,井然有序。厅堂内外张灯结彩,灯烛辉煌,吸引成千上万的群众争相前来观看。市民陈先生每年正月十一都会带着一家大小来观赏“翁仔灯”:“这些泥塑栩栩如生,蕴含着许多历史故事,大人小孩都喜欢,祈求新的一年里全家平安健康、好运连连。”陈先生告诉记者,他很喜欢这种有“潮味”的传统文化活动,希望能永久传承下来,让我们的下一代还能看到这些历史留下来的美好事物。


  2020年春,因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破门楼郑翁仔灯”中止举办。


  “我最喜欢‘公孙同乐’、‘角力’这两组‘翁仔’,它是近年来融入的新内容,体现了潮汕人传统的娱乐生活方式。”家住揭东人民广场附近的吴姨每年正月十二都会结伴亲友来到破门楼郑看“翁仔灯”,她说,这些“翁仔”形象生动活泼、惟妙惟肖,真是百看不厌,也希望疫情赶快过去,人们又可以到破门楼郑观看“翁仔灯”。


  郑俊喜介绍,近年来,除了成千上万的当地民众前来观赏,更有不少外地人、外国人慕名而来,2013年正月元宵夜,德国前国防部长、社民党主席鲁道夫·沙尔平便在市领导的陪同下前来参观。


  传承:非遗文化结硕果,千年古城焕光彩


  榕城“破门楼郑翁仔灯”作为一项独特的民俗文化活动,已成为我市庆新年、闹元宵的文化大餐,被誉为潮汕民俗文化的瑰宝。其通过别具一格的摆翁仔屏的形式,将群众“添丁发财”的祈愿与元宵佳节的民俗活动联系起来,兼具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近年来,随着社会多元文化的发展,人们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一些民间传统的习俗受到冲击,加之老一辈年事已高,青年人又忙于生计,“翁仔灯”这一民俗活动的传承发展面临断层的危机。如今已是古稀之年的郑俊喜,回想起当年恢复举办翁仔灯的场景,不禁感叹时光流逝以及当年的不易。“50多年没有举办,一切无从入手,旧时的翁仔灯、屏风灯柜等物件基本破烂不堪,无法复制。只靠儿时的记忆及老一辈的口语相传,一步一个脚印摸索总结出来,才有如今生机勃勃的翁仔灯。”郑俊喜心感欣慰。


  在政府的大力保护文化遗产及郑氏族人的努力下,“破门楼郑翁仔灯”先后在2007年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5年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郑俊喜表示,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要把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民俗发扬光大并传承下去,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增添新光彩。我们也祈望破门楼郑伴随着一年一度的“翁仔灯”越摆越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