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揭阳书院:创“多士天下都”人文高地
发布时间: 2021-01-11 来源: 作者:

  


  榕江书院。 综 图


  蓝田书院。 通讯员 摄


  兴道书院。 涂英鹏 摄


  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它是以私人创办为主,是集讲学、藏书及学术研究为一体的综合性教育机构。书院始于唐,南宋时发展成熟,历经元、明、清,至近代改制为学堂。书院虽然在各个时代的内涵与功能有所差异,但大多是士子读书讲学、家族聚书兴教的地方。在千年学脉的绵延赓续中,书院传承着教书育人、以文化人和传道授业、兼济天下的思想与精神。


  揭阳即揭阳市,其地域是明清的揭阳、惠来、普宁三县。本文所说的揭阳书院指的便是这三县以及从揭阳县分析的境内有过的书院。


  □彭 风 彭妙艳


  星罗棋布  交映生辉


  揭阳最早的书院,是明代嘉靖六年(1527)龙溪进士薛侃在内桑浦中离山创办的中离书院和崇祯二年(1629)知县冯元彪创办的文起书院。清乾隆以后,揭阳的书院建设,趋着经济发展的契机,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星罗棋布般散布于县城与各乡都。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建于棉湖的鸿溪书院、建于榕城的榕城书院(后改榕城书院),建于榕城的近圣书院,建于琅山的蓝田书院,建于梅冈山的梅冈书院,建于棉湖的兴道书院,建于宝峰山的宝峰书院,建于邹堂山的神山书院。


  惠来是明嘉靖三年(1524)才设置的县,但万历三十六年(1608)即开建文明书院。乾隆初,知县杨宗秉又创建了靖海书院、葵潭书院、神泉书院和龙溪书院,使各个人口较多的乡都有了可供士子读书的地方,这些书院后来成了惠来影响较大的中小学的前身。


  相对于揭阳县和惠来县,普宁县的书院创设,起步较晚,规模也较小。但数量则更可观。最早的书院,是乾隆八年(1743)创设于县城洪阳附近的昆冈书院。道光以后,先后增办了三都书院、上社书院、黄都书院、麒书书院、广文书院、登瀛书院,总共有7个之多。


  这众多的书院,由于师资、规模等原因,呈现出各自的特色,在一个区域内交映生辉,闪耀过揭阳传统教育斑驳色彩。


  名师踵至  群星灿烂


  在明清,各地的书院大抵是官学(如府学、县学)的补充。是具有民办公助性质的民间教育机构。但这类教育机构的兴办,对于振兴各地科举,明显地发挥作用。也有的主要用于传播某一派学说,如中离书院主要用于传播王阳明的“心学”,更多的是科举辅导与讲学的相结合。其办学的结果,是既培养了科举人才,也培养造就了一些学问家。正因如此,许多热心教育和探讨、传播学问的职官与学者,都对到书院从教乐而不疲,踵步而至。


  开揭阳兴办书院先河的薛侃(号中离),就是其中最有造就的人物之一。薛侃号中离,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师事王阳明于赣州,后还率群子住往学,使王学从此盛于岭南。作为学有所成的理学家,在政治上遭遇挫折之后,即讲学于惠州西湖、揭阳南溪精舍,后来又开辟书院于家乡附近的中离山上。“四海同志来学”,潮州地区士子更是趋之若鹜,他们中很多人如海阳人林大钦、成子学、章熙,揭阳人林松、黄国卿、郑一统等,后来成为状元、进士,登上了当地的政治、学术舞台,使潮州文化面貌发生重大的变化。


  由榕城书院扩建而成的榕江书院,是揭阳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书院。两任知县张薰和刘业勤参与了创建与扩建,广大士人豪绅参与了书院书田的购捐。而本县进士许登庸、黄世杰等为培养人才呕心沥血,诲人不倦,其历史贡献,铭刻青史。为了传授儒家经典,使学生更好掌握相关知识,许登庸、黄世杰还亲自动手编撰了《四书节解》《四书精选备要》《史鉴叶韵四千文》等讲义与教材,非但启蒙了学术,也还丰富了揭阳的著述,贡献可歌可泣。


  正是有着许多先贤继往开来的学院教授,使揭阳一代又一代的士子受到良好教育,从而成长为各自时代的杰人,为揭阳的美誉度增光添彩。


  遗产珍贵  影响深远


  揭阳大量书院的先后建设,并在历经场场历史风雨之后,还留下了部分遗物与遗址,这为揭阳文化重量的天平加上了砝码,让后世利用、仰望之余,对先贤几百年踵武不断的崇文兴学举措与精神心领神会,礼敬钦佩,从而形成一种新的兴学育才以推进社会发展的文化自觉。


  尤其是书院创建与开办过程中,广大师生体现与积累的精神,愈是一份珍贵的遗产。像《揭阳县续志·人物·贤能》的李世参本传里写其在建榕江书院所表现的公而忘私的精神:“刘令再来宰揭阳,志切振兴,创建榕江书院,经营万余金,一切委世参襄理,出纳公慎。其中署榜题楹,均出其乎。”而在《普宁县志》有关苏才等人创办三都书院的记载可知,普宁的各所书院,也都是士林同心协力的产物,都有感人的精神溢漾其上。


  在教学上,许多优秀的“揭阳先生”在书院中辛勤作育人才,建设了良好的学风,成为揭阳书院宝贵的遗产。揭阳旧志许登庸本传写到康熙进士许登庸从太原知县任上致仕,出任榕城书院山长时,记其教育后代,总是“以怒为先”“循循善诱”,正是有着这份坚持,其门下生徒,“多所成就”。比许登庸稍晚的棉湖人陈步青,也曾担任榕城书院山长,执教期间“学优品端,邑士争矜式之”,成为声名卓著的“揭阳先生”的杰出代表。


  正是因为揭阳书院有着承先启后的一代代优秀的教师,建立了良好而又不断优化的学风,开创了“多士天下都”的局面,因此,揭阳书院在历史、在区域都有深远的影响,成为揭阳文化的精华部分之一。发扬揭阳书院学风,弘扬揭阳先生精神,是建设现代美丽新揭阳的巨大潜能。必须加以传承与发展,使之焕发强大动力。


  (编辑:悦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