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颖琦
3年前,我接手了五年级的一个班。班里有个单纯、天真又可爱的留守儿童。平时脸上总是带着一抹微笑,远远见到老师的时候,总会响亮地喊着“老师,您好!”可就是这么一个看似活泼、阳光的小男生,给我的班主任工作出了一个大难题。
事情发生在一个星期一的早晨。那天,在去学校的途中,我接到这名学生的来电。刚接通,便是一阵撕心裂肺的哭喊声:“老师,我不要读书了!从今以后,我都不要读书了!我爸爸都不爱我了……”我的心一下子提了起来,忙问:“你怎么了?别哭!跟老师说说你为什么不想读书了,为什么说爸爸不爱你了,好吗?”可是电话线这边我的安慰和追问并不能让那个原本活泼的小男生平静下来,于是我只能再次安抚他说:“你先去吃早餐,吃完后在家好好休息,老师去陪你好吗?”这时候他才答应了我。我又拨通了他远在广州打工的父母的电话号码,跟他们说明孩子的异常表现并叮嘱他们务必联系奶奶做好看管工作,确保孩子安全。
那天早上,在做完学校的部分工作后,我和同事一同去孩子的家。在与孩子及其奶奶的座谈中得知,由于其远在广州的父母曾答应给孩子置买平板电脑,然而孩子拿到手的却是不能上网、只能通话的老人机。孩子对此心生不满,才有了早上的情节。就在我们与孩子奶奶讨论孩子的教育问题时,孩子的妈妈打来了电话。一看到母亲的来电,孩子一个跨步越过了我们,往楼上冲去。当我们追上楼去时,孩子已经将自己反锁在房内。门内是孩子对妈妈大声的哭诉,门外是老师担忧的一颗心。
回校后,我又一次联系了其父母,希望引起相应的重视。然而,家长对孩子的异常表现并不是十分重视,一再回避老师交流的话题。当我请家长放下手头的工作,先回家了解情况时,家长只是淡淡地说,“等等吧,等有空就回去。”后来,孩子的情况并没有好转。甚至还用绝食、把自己反锁在房内等更为激进的方式来表达心中的不满。我又一次联系了他在外的父母,建议他们回家履行对孩子的监管责任,并配合学校一起做通孩子的思想工作。
在我的强烈要求与孩子姑妈的劝说下,孩子的父亲终于赶回了家,并于次日,陪着孩子来到学校上课。孩子重回学校后与家访当天判若两人。在与孩子父亲面对面的讨论中,我隐隐约约地意识到问题的根源所在——家长常年在外,孩子由爷爷奶奶照料,由于孩子的爷爷刚过世不久,孩子的身心受到打击,心里对父母的关爱愈加渴求。这次旷课,他只不过是借着脾气撒着思念父母的娇。
交谈过后,孩子的父亲似乎有所触动,才承诺自己会暂时放下工作,在家照顾、陪伴孩子,寒暑假时,再把孩子接到外边,陪伴在自己身边。家长还就之前对待老师的态度表示歉意。
在之后的日子里,上课时,我总会有意提问他。刚开始他总是一言不发,我也不急于他能不能一下子回答出来,而是引导他慢慢说出正确的答案。当他说出来之后,我便让全班同学把掌声送给他,并且一直鼓励他大胆举手。终于有一次,他主动地举起了手。后来,我又发现了新的突破点,那就是随时关注他,这能让他充满自信。有一次,我发现他做广播体操的姿势非常到位,因此我悄悄走到他身边说“你的姿势真好看,有力又到位!”听了我的话,他害羞得抿着嘴笑。此后每次广播体操时间他都早早就位。我还和他的家长保持联系,常给其打电话,建议他们多关心孩子的学习,规范孩子的行为,并让他多与父母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 在随后的学习中他进步很快,我趁机联系了他父母,希望他们一起鼓励他、教育他。果不其然,这个孩子好像变了一个人,各种行为习惯变好了,成绩也提高了很多。
孩子的成长,需要陪伴与关爱。许孩子光辉的未来,不如给孩子幸福的现在,请多善待自己的孩子,让花儿在生长的季节自然盛开!
(作者系普宁市梅塘安仁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