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当求特产以兴揭
发布时间: 2020-11-16 来源: 揭阳日报 作者: 彭妙艳

  潮汕三市,汕头以“特区”、潮州以“特色文化”为名片,唯揭阳被各种名号排斥了或罩住了。所以要“出人头地”无门,必须另辟蹊径,寻找出口,我不成熟的想法,是标题所示,即“当求特产以兴揭”。前些天,我所发的揭阳应办特产博物馆,即是围绕这一构想而写的一篇短文。


  历史上的区域文化,大体以政区(地区)为范围冠名,潮州府、潮汕专区内的文化现象,就成为“潮州文化”“潮汕文化”。随着区划的调整,区域文化顺应改名理所当然,若不是这样,对地方的发展会有事倍功半的负面影响,这是不争的事实,所以应该引起热心人士的重视。


  那么,如何去“调整”,以使区域文化的形象、声名更突出,更响亮,从而从各方面对地区的发展产生有效的推助呢?对于揭阳而言,历史上因政区归属而冠以“潮州”或“潮汕”两字的文化现象遗产项目,自然还要加以利用与传承,因为这些本来就为本区域所创造、所生产、所传承,有着本土的智慧印记。但更多、更主要的是对于本土的特产——产品及其技艺以名号,或擦亮名号,做大其影响力,使成揭阳名片,这样持之日久,可望形成政区标志的特产文化,此间人民的创造、创新成果及其名片价值,就有反馈于原产地的功能了。


  揭阳有许多冠以“潮州”“潮汕”的文化形态,如“潮剧”“潮州音乐”“潮州菜”“潮州工夫茶”等,这几乎没法更名也没必要更名,而只管参与分享的了,但许多产生于揭阳作为一个“府级”政区以后的特产与“特艺”,则就必须予以冠名、命名,使其地方色彩鲜明起来。如:揭阳玉(揭阳生产的玉器),以及制作揭阳玉的揭阳玉工艺(简称揭阳工);例如洪阳粿汁、棉湖无米粿、桐坑粿条汤、炮台尖米丸等揭阳小吃,以及制作这些小吃的揭阳料理;例如揭阳花卉培植业(揭阳花业)与相应的揭阳花工;例如揭阳药材与相应的揭阳药工等等。揭阳这些特产与制作、生产特产的技艺,即特产、特工,都是揭阳作为政区名时期的产物,因此,都适合冠之诸名物之首,使之成为区域文化的一类。这就可以客观地反映这些特产产生的地理、历史背景和归属,有利于体现产地的文化特色。


  特产、特工是一个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可以成为一个地方的名片和软实力。如果具有产品、产业价值与意义,则可支持、助推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提升地方文化美誉度。特产具有文化内涵,是地方的文化标志,原因在此。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特产工程,就是地方文化工程。振兴地方文化,为什么与特产的开发与弘扬有着直接关系,道理也在于此。


  在讨论到揭阳应当通过怎样的途径与努力成为沿海产业强市,如何整合各方的力量以成就其事时,我想到特产与特工这些物质与非物质相融的文化现象,遂写了一首小诗,现在又用其一句作为本文的标题。


  (编辑:悦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