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文民、纪夏艺两代人以匠心坚守传统技艺,在泥与火中探索贵陶的传承与发展。
纪文民:泥火交融中淬炼神奇贵陶
2017年纪文民创作的贵陶茶叶罐《潮风》在第十三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获得“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金奖。
2015年开始,贵政山茶叶罐罐底和盖口刻上“非遗贵陶”的印章标识。
茶有名品,壶称宜兴,最负盛名的茶罐,是出自普宁贵政山村的茶叶陶罐。这种始创于清朝中叶的传统手作品,因能贮存茶叶十年至三十年不变质,且能提升茶叶品质的特殊功效而深受茶客追捧,有着“瓦缶胜金玉”的美誉,被称为“中国最好茶叶罐”。
“做成一个品质上佳的茶叶罐,原料至关重要,还要有好的工艺。我们村的陶土好,工艺也好。”在贵政山陶瓷厂,贵政山茶叶陶罐第8代传承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纪文民一边冲着工夫茶,一边为记者解答贵政山茶叶罐神奇功效的奥秘。在沉浸贵陶40年的纪文民眼中,贵政山茶叶陶罐不单单是一个贮茶佳品,更凝聚着祖辈们数百年的创作心血,为此,他执一颗匠心坚守传统技艺,在泥火交融中淬炼对贵陶的信仰和情怀。
神 奇 陶罐盛茶味百年
清朝中叶,贵政山村人纪柯耀始创陶瓷业,技艺以师承家传方式传承至今,其陶瓷器皿、瓮、缸、罐、钵、锅、涵等品种繁多,其中尤以茶叶罐最为闻名。贵政山茶叶陶罐原制地位于贵政山村南侧山坡地,陶罐取材于南山及莲花山一带优质粘性土,这种难得的陶泥既似紫砂,又有瓷土特色。从“一坯土”到“一个罐”,要历选土、练泥、注浆、上釉、配画、烧制、打磨7个阶段42道工序,经1200多摄氏度高温窑烧30个小时精制而成。
200多年来,贵政山茶叶陶罐只有一个特别的器型:立锥式形体,罐肩宽,罐底窄,颈长口小,盖圆顶平。更令人称奇的是,罐盖内含双层盖,且与罐身并不紧贴,反而有些摇荡松动。纪文民告诉记者,除了适宜用来贮存东西的陶土原料和独特的生产技艺,正是这种独特的设计,保证了贵政山茶叶陶罐能够保存茶叶数十年不变质,还能提升茶叶品质。因为其罐盖的双环盖设置,无形中形成了一个“中空”的隔离层,既阻拦罐内气味外泄,又阻挡外面气流进入;而罐体的立锥式设计,更有利于罐内的空气循环,加快茶叶的发酵、提纯。此外,贵政山茶叶陶罐秉承着冯梦祯记载的古法贮茶的传统,罐体内壁不上釉,保持陶土色,空气中的湿气难以侵入;而罐底外层也不上釉,只是随意抹些釉,这样还保留一些气孔,使罐内存入物可以“深呼吸”,起的是保鲜作用。
独特的贮藏功能,为贵政山茶叶陶罐增添了一抹神奇色彩,注定了它的不平凡,赢来了“瓦缶胜金玉”的美名。又因为它适用性广泛,尽纳中国六大种类茶叶,因此又有“一罐在手,尽收千山风情”之美誉。而其独特的工艺和古朴的罐饰,又增加了其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贵政山茶叶陶罐以天然矿物质为原料上釉,再饰以长寿、福禄为主题的图案,整体看起来光滑美观,古色古香,富有地方色彩和民族风情。纪文民介绍,二十世纪60年代以前,贵政山茶叶陶罐一直保持着陶土色,这并非外界所传的不上釉,而是采用接近于陶土色的火灰釉(用稻草或荔枝叶烧成的灰进行调色),后来火灰釉被彩釉取代,并变原来在罐身简单画上花草及写字,变在罐身中间“开窗”作画,图案更加丰富多彩。
茶叶是至洁之物,吸附性强、香气易挥发,还怕潮怕晒。因此,自古以来饮茶之士注重为心爱之茶寻觅一个绝佳的贮存器物。贵政山茶叶陶罐用上好的陶土、天然的矿釉,高温窑烧,是绝对天然纯粹之物。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一方面人们对自身的健康和食品安全问题愈发重视,另一方面人们对于茶叶罐的喜爱已不只是把它作为专门贮存茶叶的器物,它还是茶人的雅器和把玩之物,贵政山茶叶陶罐正好满足了人们对茶叶类包装健康和品味同步的要求。
坚 守 练泥烧陶续传奇
贵政山茶叶陶罐神奇的背后,凝结着数百年来艺人们的艰辛传承和匠心制作。“做这一行得吃得了苦耐得住寂寞!”纪文民告诉记者,茶叶陶罐制作工艺繁复,费时费力又辛苦,制陶人常年忍受风吹日晒,满身泥水,还落下了腰椎、颈椎病。就拿原料来说,挖出来的陶土要用脚踩待用,先在泥池里反复“洗”称“练泥”,再用细达300目的筛子过筛三遍,入缸沉淀三个月凝结后捞出,再由精壮的工人徒手揉泥,数百遍之后才能拉坯。拉坯后还要修坯,经过多次晒干、三次上色才可以作画,然后才能进行烧制。
事实上,每个茶叶陶罐的出炉,不仅经历着泥与火的蜕变,更经受着艺与技的考验。这个过程对于每个制陶人来说,亦如同一位母亲的十月怀胎。每一件作品,就如同他们精心孕育的独一无二的孩子。虽然现在人工踩泥被机器取代,气烧也代替了柴烧,比起过去已经轻松了好多,但仍有许多环节需要人工完成,且工作场所也不能使用空调,因为会影响陶罐的品质。而前期种种细致的准备,仍然无法保证每一批茶叶陶罐成品率达到100%.过去柴烧成品率只有3成,现在即便是稳定的气烧,成品率也只能达到6、7成。
正因为制陶太苦了,神奇的贵政山茶叶陶罐一度差点失传。纪文民介绍,他的祖父纪贵顺是贵政山茶叶罐的第6代传人,他那个时代,贵政山只有3户人家做陶,做陶的规模都很小,全村只有3条小龙窑,长也就10几米,他家就有一条。纪文民的父亲纪明良是一位陶艺师,也是一位创业者。他承上启下,经历了上世纪60、80年代贵政山茶叶陶罐两个黄金鼎盛时期。20世纪60年代,普宁县组建贵政山联合陶厂,贵政山村能干活的人都到缶窑做陶去了,当时的普宁县陶社一年就做了10万元的生意。改革开放之初,纪明良当时还是贵政山陶瓷厂的厂长,经营着村中的一条老龙窑,1979年,他将老龙窑改建,产品有茶叶陶罐、陶水罐等多种型号规格。与此同时,纪明良也许是看准了民营经济发展前景,又自建了一条龙窑,和村的老龙窑一样长,并创办了贵政山茶叶陶罐厂,带着儿子纪文民一起经营。
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全民经商创业热潮席卷全国,古老的民间传统工艺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和发展危机。贵政山村做茶叶陶罐的手工艺人已寥寥无几,纪文民的叔伯兄弟纷纷转行,不再做陶。1992年,纪文民也跨界尝试做玉石生意,贵政山陶瓷厂中断生产。一年后,创业失败的纪文民回到厂里,看着院子杂草丛生,芒草已长到1米多高,感慨心痛之余再次将这门技艺捡拾起来。1998年因筹建潮汕学院,村里的老龙窑被拆毁,村办的陶瓷厂也不复存在。但纪文民守住了家中的老龙窑——几百年陶风成行的贵政山,仅存的唯一一条龙窑,与泥为伴,沉浸双手,潜心创作,练泥烧陶续写传奇。
探 索 保护传承不懈怠
纪文民不仅拥有祖传技艺,而且善于博采众长,他多次出外参观、学习,全面提升自身生产茶叶陶罐的工艺。正是在他的推动下,贵政山茶叶罐从用柴草烧制的龙窑改为用煤气烧制的气窑,并丰富完善了彩釉套色,形成了现在很具辨识度的青、蓝、黄、红、黑五大色系的彩罐系列,产品走上规格化、系列化、标准化的轨道。
2009年,贵政山茶叶罐制作技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纪文民的儿子纪夏艺也回家接手这一家庭产业,他注册了“贵政山”“贵陶”商标,开启了保护和传承发展的新局面。以前贵政山茶叶陶罐随着侨民走出国门,现在纪夏艺靠着展会推广它。从2010年开始,他带着茶叶陶罐参加深圳文博会,首先在深圳茶叶界打开局面,如今全国各地的资深茶客都来要货。出外交流学习多了,纪夏艺的眼光更加长远。回家潜心陶艺10载的历程,也让他得到了更多的沉淀。“如果没有父亲的坚持,早就没有什么贵政山茶叶陶罐了,更谈不上这一省级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作为贵政山茶叶陶罐的市级非遗传承人,对于贵陶的未来,他有着更为清晰的规划和更高的期许。
“贵政山茶叶陶罐要在保留传统制作工艺的基础上,提升外观设计和文化内涵,贵陶要往工艺美术方向走,要走文化精品路线。”纪夏艺如是介绍着这些年来,他和父亲以及弟弟纪夏青为贵陶传承发展所做的规划和探索的历程:比如,推出不上釉素陶、中国红罐、孔雀兰罐,图案融入了潮汕文化元素,普宁英歌、洪阳风景、潮汕小吃、潮汕厝角头等浓烈地方特色的风物在茶叶罐中得到体现。同时,尝试与书画名家合作,精工精画,提升贵陶的文化品位;精尝试私人定制,体现个性,满足不同消费者的文化需求。积极走出去学习、交流,开发制作茶用具。茶叶陶罐也从线下销售转战淘宝,并通过微信、抖音等渠道进行展示。
面对着市场上压低价格,以次充好的假冒贵陶产品的冲击,他们始终坚持真材实料,不敢懈怠每一个生产环节。同时探索着建立溯源防伪体系。 “2015年开始,贵政山茶叶陶罐罐底和盖口刻上‘非遗贵陶’的印章,接下来会加入防伪证书等,让欣赏贵政山茶叶陶罐的人能买到真正好品质的茶叶罐。同时,完善产品的包装,以便展示和推广。”纪夏艺说。
现在,重建室内柴窑,重现柴烧工艺,是纪夏艺正在努力的一件事。他认为,真正能把陶烧制出“陶魂”的是柴窑烧制,每一个陶罐浴火之后得到重生变得独一无二。他还透露,他家目前已收藏了268个百年前的贵政山茶叶陶罐,筹划着开一个“贵陶艺术馆”,以展示贵陶文化及潮汕非遗,并做非遗培训及研究,他要为民间优秀的工艺品作推广,更好地为潮汕工艺做贡献。
(编辑:悦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