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强 揭阳姓氏概略之674 強循凿渠利百姓
发布时间: 2020-09-14 来源: 揭阳日报 作者: 阿 龙

  


  唐代,一位強姓地方官,在华原县(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任职时,带领百姓凿渠引水,解决了当地缺水干旱的问题,当地群众遂将渠命名为“強公渠”。《唐书》记载了这段历史——強循,字季先,凤州(今陕西省宝鸡市凤县)人,仕累雍州(州治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司士参军(掌管津梁、舟车、舍宅、百工众艺之事的官员),掌管工役之事。华原(今耀县)无泉,人畜多暍(yē,潮音hiag4 (蝎),中暑、暑热的意思)死。強循教百姓凿渠引沮河(黄河三级支流、北洛河支流)水,灌溉农田,供人畜饮用,号“強公渠”。朝廷给予嘉奖,调东宫太子右春坊(官署名,属东宫内置机构)任右庶子(正职长官),后任大理卿(大理寺长官,相当于今最高法院院长)。強循身居高位,办理政事刚直不阿,秉公执法,位显而不骄,对下属知人善任。


  强公渠开凿后,历代皆疏浚,新中国成立后进行全面整修,渠道延伸11.75千米,至今仍流水淙淙,可灌溉耕地5000余亩。


  强(①qiáng,潮音kiang5 (戈央5);②jiàng,潮音kiang3 (戈央3))姓,在全国约有人口102万,在各姓中排在第263位,占全国人口的0.08%.强姓在揭阳只有1人(2011),在各姓中排第670位,占揭阳人口的0.000015%.


  强姓来源有三:1.出自氐族,属少数民族汉姓。从先秦至南北朝,氐族分布在今四川、甘肃、青海等省的交界处,在数百年的民族融合中,氐族人融入了汉姓,其中就有人取表“强盛、强大”的强为姓。至东晋十六国时期,氐族人苻健建立起前秦政权,立妻强氏为皇后。前秦灭亡后,苻氏部分后人改以太祖母强氏娘家姓为氏,并逐渐融入汉族。2.出自強(①qiáng,潮音kiang5 (戈央5);②jiàng,潮音kiang3 (戈央3))姓,属异体字规范后并姓。強,形声字,从虫弘声,本义指米中的小黑虫,古人称为蚚(qí,潮音ki5 (奇)),即今潮汕人所言“蛀蛘”。后引申为强壮、强大义。强,《康熙字典》注:“秦刻石文从口。同強。”这说明,秦代已经出现“强”字,但直至清代,“强”还只是“強”的别字。1955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发布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明确将“強”列为“强”的异体字予以停用,自此,強姓改为强姓。而強姓的来源有三:①出自姬姓,为春秋时期郑国大夫強鉏(chú,潮音co5(锄),锄的异体字)的后代,属以祖名为姓。強鉏为郑庄公时大臣,历郑昭公、郑厉公三朝,因犯法被判刖刑(砍掉人犯的脚或脚趾)。其后人以其名为氏,称強氏。②出自王姓,为东汉武強侯王梁的后代,属以封地为姓。王梁原为郡吏,后追随刘秀,被封为偏将军,故克邯郸,赐爵关内侯。后平定河北,拜野王令,为刘秀重建汉王朝立下战功,被封为武強侯(武強侯国在今河北省衡水市武强县街关镇李家城村、吴家城村一带)。王梁的后人以先祖封地为氏,初称武強氏,后分化为武氏、強氏。③強姓还出自少数民族的汉姓。清代,满族都哩氏、鄂通氏、強尔雅氏、強恰哩氏、锡強氏,均有汉姓为单姓強氏者;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满族多拉尔氏,亦有汉姓为单姓強氏者。3.出自彊(①qiáng,潮音kiang5(戈央5);②jiàng,潮音kiang3 (戈央3))姓,属异体字规范后并姓。彊,形声字,从弓畺声,本义是拉弓有力,引申为有力之泛称。1955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发布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明确将“彊、強”一并列为“强”的异体字予以停用,自此,彊姓改为强姓。而彊姓的来源有四:①出自姬姓,为上古黄帝之孙禺彊的后代,属以祖名为姓。②出自公孙姓,为春秋时期齐国公族公孙彊的后代,属以祖名为姓。公孙彊的祖先原姓姜,因先祖为公侯,改以公孙为氏,其后人则以其名这氏,称彊氏。③出自姬姓,为春秋时期卫国大夫彊梁的后代,属以祖名为姓。彊梁的后人初以彊梁为氏,称彊梁氏,后再简为单姓彊氏、梁氏。④出自魏姓,为春秋末期晋国大夫魏武子的后代,属以祖名为姓。据史籍《通志·氏族略五》载:“春秋晋有魏彊氏。”魏彊氏为魏武子第5代传人,其谱系为:魏武子魏犨→大将军魏颗→魏庄子魏绛→魏快→魏缰,魏缰后来被写为魏彊,他的后人初以魏彊为氏,称魏彊氏,后分化为魏氏、彊氏。


  今强姓主要分布于江苏、安徽和四川等地,3省强姓人口约占全国强姓总人口的87%.强姓的历史名人,除上述的強循外,还有:金朝地方官強伸,膂力过人,天兴(1232~1234)初任中京(今洛阳)元帅府签事,刚到任三日,就有敌兵来围,他守城3月,力尽被俘,不屈而死;清代学者強行健,幼时家贫,好学不倦,后又行医,藉所得以养亲。后又工诗书,尤精篆刻,著有《印论》《印管》《医案》《伤寒直指》等书。


  揭阳的强姓居民落居于揭西龙潭。


  (编辑:悦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