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被救助者家属成了救援队队员
用实际行动给社会发出爱的“回声”
发布时间: 2020-08-10 来源: 揭阳新闻网 作者: 记者 林春晓 实习生 许 烨

  杨才武(中)加入炮台分队时的情景。林春晓 摄



  8月2日,当走失10多个小时的83岁老人胡胜存出现在焦急万分的家人面前时,他们朝协同寻找的市猎豹救援队炮台分队(下简称炮台分队)的队员深深鞠躬。在此次救援活动中,炮台分队共出动70多名队员,其中一名叫杨才武的新队员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10多天前,他的长子走失。那时,杨才武是被救援者家属。如今,他已经变成炮台分队队员并首次参加活动。杨才武的身份为啥转换得这么快?这里面埋藏着一个用爱心回报社会的故事。


  10岁儿子走失,救援队队员出手相助


  7月22日傍晚,37岁的杨才武下班后回空港经济区炮台镇浮岗村的家,却没见到10岁的长子小杨,妻子说他下午4时独自骑自行车到邻乡找外婆。杨才武急忙骑摩托车赶往几公里外的岳母家,可没看到儿子,在亲友们家也找不到。他一下子慌了:宝贝儿子丢了!他急忙动员一帮亲友四处寻找。


  此时,夜色茫茫,一个只有10岁、身上没带手机且孤身在外的孩子,各种危险均可能碰到。可众人东寻西找1个多小时后,仍然一无所获。心急如焚的杨才武立即到当地派出所报警,并打电话向炮台分队求助,这时已接近晚上8时。


  队长郑泽雄问明走失儿童身高、长相、衣着等有关情况后,迅速让人在网上发布寻人启事并通知70多名队员出动。一时间,浮岗村周边村庄的道路、村口、河边等处,出现一个个统一服装、手拿电筒和对讲机的救援队队员。寻失联盟志愿者队、蓝天救援队闻讯也火速加入搜寻行列。


  当时,有人从调出的监控资料看,小杨从浮岗村口往机场路走,可他往前走经过的另一个村庄,沿途监控设备均无法使用。至此,有重大价值的信息中断。


  郑泽雄一面指挥队员继续从有关监控中查找蛛丝马迹,一面判断走失小孩可能往相邻的潮州方向前行,并通过队员将消息扩散转发到揭阳、潮州两地的“亲友团”中,发动更多的人在更大范围查找,已出动的队员马不停蹄地从一个个村庄寻找。


  深夜12时多,一位队员的朋友在潮州市浮洋镇见到倒在路边睡觉的一名小男孩,可能是失联男孩小杨。于是他立即用电话相告,并将那名男孩带往当地派出所。


  接报后,郑泽雄、蔡妙波和吴绍林3人率先开车到达现场,确认是小杨。他们拿矿泉水给小杨解渴,帮他擦洗沾满泥土的衣服。


  当匆匆赶来的杨才武见到走失8个多小时的儿子平平安安时,他紧抱着儿子说,“你的命是众多好心人救下来的。”原来,当天下午放学后,小杨去外婆家时迷了路,只好沿着有路的地方走,越走越远,竟来到20多公里外的陌生地方,又累又渴,直到遇到“救星”。


  “光靠我和亲友,是很难找到儿子的,也不知去哪里找。猎豹等几支救援队,人心齐,力量大,还有分布在各地的‘亲友团’,信息灵通,门路广,是一支支百姓信任的队伍。我身强力壮,也来加入你们的行列,算是回报社会吧。”7月23日凌晨,杨才武当面向郑泽雄提出这个愿望。


  参加救援队,从受助者变成助人者


  8月2日,炮台分队批准杨才武入队,并按规定办理入队手续。当晚,从网上“队员群”获悉老人胡胜存从京冈街道胡厝村到邻乡看病走失后,杨才武放下手头工作,迅速加入寻找队伍。他边走边向身边的老队员请教,先后到京冈、炮台多个村庄,参与搜救行动,连续干了5个多小时。


  次日凌晨2时多,老人被另一组队员找到,杨才武也为这个喜讯而欢欣。原来胡胜存当天到邻乡一家诊所看完病后,返回时迷路,并随人流上了渡船到达对岸的汕头市潮阳区金灶镇,终因走远路和挨饿晕倒在一户人家门口,被炮台分队一名亲友发现后救醒,并送往当地派出所。老人由得知消息的炮台分队派人接回,交给其家人。


  杨才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有了这次亲身参与救援老人的经历,我体验到想要当好一名救援队队员真不容易。除了有爱心,还要有吃苦精神,具备一定的体力和救援常识,而且要懂得和队友友好协作。想想炮台分队帮助寻找我儿子时,他们要付出多大代价啊!现在,我经常教育读小学二年级的长子,要学会感恩,好好学习,长大后尽力回报社会!”



  让爱心在传递中壮大


  杨桂青


  扶贫济困、乐善好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践行公益、传递爱心也是现代社会的基本价值。近年来,在我市寻找走失老人儿童、抢救溺水者、交通事故救援等现场,出现了多支救援队伍的身影。这说明我市人民群众参与志愿救助行动已经成为一种新常态,反映出践行公益的价值观正日益深入人心,值得我们为之欣喜、为之点赞。


  在杨才武由受助者变成助人者的暖心事迹中,笔者更是看到了爱心在传递中不断壮大的喜人现象。当市民在接受救助的过程中得到了温暖,感受到公益的力量后,进而激发了自身践行公益的热情,投身到志愿救助的行列中来,实现了从受助者到助人者的转变,这不但是对救助者付出的积极回应,更是对爱心的传递与接续,是将个人微小力量汇成爱的暖流,积聚成无限正能量的动人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传递了城市的文明,也传递了城市的温暖。


  “善人者,人亦善之。”随着爱心的传递,将吸引越来越多的同行者参与,一种新的社会气质正在涵养,一个新的时代精神正在逐步呈现。让我们的爱心充分涌流,让每个单位、每个组织、每一个人都能传递爱心、践行公益,如此我们的社会将更加和谐,我们的城市将更加充满活力,我们的生活也必将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