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书香,出自一双握过枪的手
——记揭西籍退役军人、作家林悦文
发布时间: 2020-07-30 来源: 揭阳新闻网 作者: 记者 林春晓 实习生 郑丁士

创作中的林悦文。林春晓 摄


  今年的“八一”建军节即将到来,退役军人、揭阳市潮剧传承保护中心创作员、普宁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林悦文编著的《54410——忆录机务站》一书也即将付梓。这本20多万字、记录众多来自天南海北战友心迹的书,是林悦文这位老兵献给“八一”建军节的“贺礼”。


  从戎时作品就被搬上地方舞台,退役后他重续“文学梦”


  “清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渔翁”……采访时,林悦文动情地说:“中文的音韵意境太美了,身在中国,我能从事中文写作,可幸福了!”


  1984年年底,19岁的林悦文从家乡揭西县金和金坑村入伍,把人生最珍贵的15年青春花瓣全部撒落到保卫祖国的征途上。


  1998年年底,先前在广州军区某通信总站当过多年司务长,辗转广东各地的林悦文,以三级士官身份转业。怀揣两枚三等军功章的他,被政府安置到揭西电力公司工作,当时每月能拿到近2000元工资。这个岗位令人羡慕,可林悦文却不留恋,他明白写作才是自己的优势和幸福的追求。


  早在多年前,还在部队的林悦文,就凭借从小对家乡戏曲的浓厚兴趣和自学中央戏曲学院的教材,摸索到潮剧之道,写出一部《真假驸马》的潮剧剧本,被前来部队慰问的潮州潮剧团当做宝贝,继而整理后搬上舞台。《南方日报》《战士报》均做了报道,林悦文为此荣立三等功。以后,又有剧本在他笔下诞生。


  工作之余,林悦文再次提笔创作,并被推荐参加了全省文艺创作会。


  2009年上半年,他如愿调入市潮剧团(现改为市潮剧传承保护中心)当创作员。当时,不少亲友说,林悦文主动转入“清水衙门”的文化系统,是大傻瓜,可他笑而不语。


  讲贡献、敢担当、肯吃苦的优良部队作风,支撑他一路笔耕不辍


  初到新单位,正赶上潮剧市场处于低谷时期,潮剧团演出少,有时候一个月连一场戏也没演,林悦文首次领到的月工资只有几百元。那时,社会已兴起电脑热,可这里穷得连一部供林悦文写作的电脑和打印机也买不起。


  从军多年学到的顾大局、讲贡献、敢担当、肯吃苦的优良部队作风,这时候显示出来了。林悦文自掏腰包买了一部电脑和一部打印机,放在办公桌上,时常借助它们写剧本,饿了就泡方便面充饥。


  凭着对家乡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拼搏劲头,多年来林悦文创作出一部部传递正能量、歌颂真善美的潮剧作品。


  2014年底,家乡金坑村演出潮剧《虎子龙孙》。当得知这出戏是本村人林悦文编写时,大家都引以为荣,奔走相告,还请外乡的亲友一起看,演出现场人山人海。舞台上,灯光亮丽,潮乐四起,一个个身着古戏服的人物依次出场。“褪下绫罗换布袄,洗尽铅华卸钗钿”“朝阳斜照芙蓉面,晓风轻扶桂花枝”等台词,均写得形象生动和优雅,乡亲们都说这出古装戏写得有水平。


  军人为捍卫国家利益而生,当过兵的林悦文的笔饱蘸着浓烈的爱国情。去年底,在市关工委组织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征文比赛中,林跃文创作的《晚归》荣获二等奖。这篇纪实小说的灵感来自于异国一次巧遇。此前林悦文随剧团到新加坡演出,一次出门迷路时幸遇当地一位陌生人帮忙。对方是祖籍汕头的华人,可他却说:“我对中国没有感情。”经深入交谈,林悦文才知道这位华人随家人漂洋过海到新加坡谋生,已有30多年未回祖国了。林悦文耐心给这位陈姓华人介绍改革开放后中国发生的巨变,请他一定回来亲眼看看。经过他的努力,陈先生决定回国探亲访问,并彻底扭转了先前的看法。亲历这个过程的林悦文,以此为素材,创作了《晚归》这篇小说,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林悦文的劳动成果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戏剧,他写出的《父子将相》《五福玉连环》《虎子龙孙》等12部潮剧剧本,被先后搬上广东、福建乃至国外的舞台;第二部分是先后发表在《江门文艺》《汕头日报》《普宁文学》等报刊的中篇、短篇小说、纪实小说和杂记;第三部分是编写并创作出版《金鸡传奇》《毅力》《硝烟北纬十七度》等几本书。


  笔耕不止的汗水浇开一朵朵荣誉之花,林悦文先后获得中国传统文学创作大赛金奖、揭阳市潮剧曲艺比赛铜奖、普宁铁山文艺奖等;在各级组织的不同类型征文比赛上,他也屡次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