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风马牛不相及”出自《左传·僖公四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据史料记载,公元前656年,齐桓公会盟北方七国准备联合进攻楚国,当时的楚国君主是楚成王,他认为齐国是出师无名,于是他在准备应战的同时还派大夫屈完出使质问齐国。屈完来到齐国见到齐恒王之后问:“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最终,在屈完不卑不亢的态度与楚国强大的军事力量面前,齐国终于在权衡利弊之后退了兵。
“风”在古语中有二解。一曰:“古时称兽类的雌雄相诱谓之‘风’,有马、牛不同类,不致相诱,故有‘风马牛不相及’之说。”此外,“风”还可以解释为“走失、走散”的意思。据《尚书·费誓》:“马牛其风”注解:“马牛其有风佚”。因此,“风马牛不相及”的意思是:两地相距甚远,即使马牛走散,也不会跑到一起去。
“风马牛不相及”中的“风”含有放逸、牝牡相诱两层意思。后人常用“风马牛不相及”比喻两种事物毫不相干。也有人反其意而用之,说“风马牛相及”,自是别具情趣。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也曾有过类似的用法。他在一篇题为《得甲牛抵乙马死,乙请偿马价》(《白氏长庆集》卷67)的判词中,有“既谷量以齐驱,或风逸之相及”的句子,意思是:众多的牛马在一起驰逐,或许走散跑到一起去。这更是对“风马牛不相及”这一典故的精妙活用了。
“风马牛不相及”是后世使用得非常广泛的一则成语,明代戏剧家汤显祖《南柯记》第二十九曲:“太子,君处江北,妾处江南,风马牛不相及也。”现代著名新闻记者、政论家邹韬奋《揭穿妨害民主政治的几种论调》指出:“其实民主政治与‘散漫无政府状态’是风马牛不相及,乃是一种极寻常的常识。”
(编辑:悦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