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西装革履,言谈儒雅;下班后,背心短裤,热情奔放;闲暇时,化身写手,在自己的专栏更新文字。这是公司职员/健身教练/自由撰稿人成宇的日常。眼下,成宇这样的年轻人有一个很“潮”的标签——“斜杠青年”。“斜杠青年”,看上去似乎只是一个人身份的叠加,实则是经济社会变革和个体观念转变等多种因素产生的化学作用。这是一道摆在当代青年人面前的不定项选择题,大多数职场人都得填写答案。(6月28日《光明日报》)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1988名18~35岁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2.3%的受访青年确认身边有“斜杠青年”。清研智库等机构发布的《2019年两栖青年金融需求调查研究》中显示,全国年轻群体中有主业的兼职者、创业者这类“两栖”“斜杠”青年已超8000万人,以80后至95前人群为主,高学历人群占据“两栖”青年的主流。特别是,报告显示,在疫情期间,32.5%的受访白领表示有从事过灵活就业或兼职,而就职于100人以下小微企业白领更多体验了斜杠生活,占比达到36.61%.同时,在从事灵活就业的白领中,77.26%主要是为了增加收入。可见,疫情催生了更多的“斜杠青年”。
所谓“斜杠青年”,是指那些不满足单一职业、拥有多重身份的年轻人,他们通常会用“/”来介绍自己的身份,如:作家/插画师/摄影师,等等。随着“互联网+”和数字产业的发展,不少年轻人选择多重职业。“斜杠青年”已成为一个新兴的职业群体;特别是,52.8%的受访青年觉得“斜杠青年”充满活力朝气,敢于挑战,表明“斜杠青年”,对当今社会具有积极意义。
“斜杠青年”可以感受更多的职业,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将个人兴趣向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也可以有更多的职业选择。同时,一些职业有不错的社会声望,如数字行业,年轻人为了实现自己的职业价值,就会开展某些兼职,他们也能从中获得一些认同感和归属感。此外,可以高效利用时间,充实生活,接触不同人群,拓展人际关系圈,职业体验更丰富,选择更多样;可以减少单一职业的枯燥,获得更多的生活乐趣;可以实现兴趣专业化,全面发展和提升自身能力;关键是,可以获取更多的经济收入。
然而,必须正视的是,“斜杠青年”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他们虽然涉猎广,但容易缺少一项过硬的技能,对职业选择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而且,他们还要协调分配到各个职业上的时间,这样会牵扯不少精力。还有,如果没有主业,全是兼职,可能流于一种被兴趣牵着走的状态,这是比较令人担忧的。再者,一些年轻人如果沉浸在“斜杠”中,容易产生浮躁心理,也不利于获得稳定的生活保障。此外,如果协调不好主业与兼职之间的关系,容易引发劳资纠纷,影响个人职业发展。特别是,“斜杠青年”目前还没有政策依据,其可行性和合理性,还有待于政府及社会认同。
可见,“斜杠青年”,还需制度支撑。事实上,在这方面,我国已在一些领域进行了有益探索。比如,鼓励事业单位及高校科研人员到企业兼职、支持公立医院的医生实行“多点执业”等,为“斜杠青年”职业群体,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政策依据。下一步,针对“斜杠青年”职业群体,首先应从国家层面进行顶层设计,出台具体的政策依据及职业规范,使“斜杠青年”成为新时代一种新型的职场业态,为社会提供敬业奉献、奋发有为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