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潮学渊薮中离山
发布时间: 2020-06-01 来源: 揭阳日报 作者: 彭妙艳

  宗山书院门坊。 综 图


  白云岩。 综 图


  潮学成为一个学派,始于明嘉靖年间,而中离山(中离山位于桑浦山东部,在潮州安埠薛陇村与揭阳地都军民村相交界处)为其渊薮。其分支机构,有潮州宗山书院,揭阳南溪精舍等。


  揭阳学者曾为潮学中坚


  关于“潮学”的承认,与其源流的梳理,成员的构成,“嘉靖七才子”之一,著名诗文和散文家王慎中为第一人。他于嘉靖二十六年(1547)所作《送陈员溪先生之任永定序》。开头就展开相关的阐述:潮之学,自二杨先生首闻王阳明公之说于虔台,薛中离先生继之开端倡始,发新论于久蔽之际,伸特见于群骇之中,风传响应,讲者日多。当时东南楚越之交,盛为王学者,莫如绍兴、吉安,独潮之风不下于二郡,可谓盛矣。


  王慎中提到的“二杨”、薛中离,以及陈海涯(德明)、林龙湖、陈员溪之辈,都是当时潮州府揭阳县(今分属于汕、潮、揭三市)人,由之可见当年享誉全国的潮学,以揭阳学者为中坚。


  “二杨”即揭阳龙溪都杨琠、杨玮兄弟。杨琠字景瑞,正德戊辰(1508)进士,官监察御史。早年与弟玮一同师事新会理学家陈白沙。与王守仁(阳师)友善,所著《庭训录》由王为序。教育子弟“身心性情之德、人伦日用之常”的训导思想颇为王所赞许。子思元,曾从王阳明问学,也为潮学一骨干。琠之弟玮,性颖异,励志力学,弘治壬戌(1502),即比兄长早6年成进士。早岁与兄同学于陈白沙,归而讲学于家乡,“从游者多有成就”。后累官贵州按察副使。在职廉能公正,吏民畏服。按察赣县时,县令置黄金盎中,托言蜜饯以献。杨玮打开发现是黄金,立即让其收回。由是廉名大震。二杨的问学与教学经历说明,潮学并非只是对于王(阳明)学的传承发展,其中也有受到陈白沙学说的影响。增城湛甘泉的学术思想,也通过类似的渠道而融诸潮学之中。好像崇王的贵州布政使郑旻,其子郑育渐就是湛甘泉的门徒,曾与澄海唐伯元时在四会楼讨论学问,“方圆”之说,尤为精辟,而为后人为之作传时所特别提到。


  作为潮学集大成、继往开来的薛侃也是龙溪都人。他正德丁丑(1517)考中进士后,疏归养母,师事王守仁于南京两年,耳提面命中,颇得真传。归潮后讲学于家乡附近的虎山。“四省同志”来学,盛极一时。著有《研几录》《图书质疑》《鲁论真诠》等,后人以其号曰“中离”而编为《中离先生全集》。《明儒学案》一书中对其学术予以充分的展示。


  当时致力于“三儒”(王守仁、陈白沙、湛甘泉)学说的研究而卓然成家者,还有翁万达、林大钦、陈一松、郑旻等几十人,他们大都是通由进士、举人的功名登上仕途者,此外则是大量没有取得功名,只有贡士、诸生资历甚至处士者。在朝在野的两大股力量的合作,把海滨邹鲁故地潮州的学术,推上了当时可与绍兴、吉安两大学术阵营媲美的高度,使潮学成为十五世纪中期中国有数的学术流派之一,改写了潮州文化落后的历史。


  因薛侃潜修讲学而声名鹊起


  在中离山成为潮学渊薮崛起于南方海滨的前后,还有两个也很有影响的分支机构:即宗山书院和南溪精舍在对以王学为主体的“三儒”学说进行研讨与传播。其中南溪精舍在今榕城南溪(河)边(华侨中学一带),故名。乾隆版《揭阳县志·古迹》介绍该处潮学次中心,有文字云:南溪精舍,南溪济渡处西偏。明解元林昕子继业建。行人薛侃与同时乡贤杨琠、吴继乔、杨惟执、陈琠诸公讲学处。


  诚然,盛极一时,集潮学巨擘于一堂的南溪精舍,也是在明末即沦于寥落,至清乾中期即成古迹了。


  中离山原称虎山,在内桑浦的最东端,山下有烟波浩渺的梅林湖,湖边有钓矶、寺院之胜。本来没有什么特别,但自嘉靖五年(1526)行人薛侃丁艰在籍,中间曾赴南都南京从王阳明游,归后于山上辟中离洞潜修讲学,四省同志几达千人来学,以至房舍遍于山脚之后,遂声名鹊起,成岭南王学大镇、潮学中心。二杨、陈德明等在籍学者,也时来讲学,本地士子黄国卿、郭维藩等,皆投门下,于良知之学大有成就外,也先后通过科举而进入仕途,成为能身教言传“知行合一”,以德政知名当时的名宦循吏。


  长期默默无闻的虎山非但以易名中离而闻名遐迩,更以成为潮学渊薮而成南方洙泗濂洛,在推动王学在潮州的传播同时,更有大批后来成为潮州杰出人才的精英后先崛起,创造了潮州人文最为鼎盛的黄金时代。


  香山进士、礼部侍郎黄佐有“感于一时相与倡明道学之盛”,特以热情洋漾的文笔为撰《中离山记》。其文开头云:中离山之名,古未有也。其得名于时,则自中离先生始。


  然后以大量篇幅、生花之笔描述“离山形势之奇”,以及前理学名家季本为之所作《十八景》诗和他们“日诣离山互相讲论”的活跃学术氛围,还回顾乡士大夫黄国卿、成子学、郭维藩、林光祖、杨日赞、杨惟执、处士陈明德、郑万化等在山上求学、切磋学问的盛况。最后,感叹万端地写道:虽然方今道学大朗,人心复古,中离一倡群和,皆有志于圣贤之学,而独能穷其秘,此所以擢巍科、擅芳誉而名垂于天下。回视濂溪、象山,至今耿耿不磨,殆异世而同符矣。


  对潮学骨干们“有志于圣贤之学”,尤其“能穷其秘”,即揭示它的精神实质,也就是具有真才实学予以高度评价,并指出这是他们后来能够“擢巍科”(在科举中进入较高等级)和“擅芳誉”(具有美名)的根本原因所在。


  跟差不多同时王慎中所撰的相关文章,黄佐的这篇《中离山记》是后人研究潮学不能忽视的重要文献。


  中离山曾是学人向往的潮学圣地


  如同《中离山记》写到的,早在中离山中离书院创办时,“当时名宦若季彭山、刘晴川诸君”,就已“日诣离山互相讲论”。这些外籍理学家对于以中离山为核心的潮学的振兴,也有重要的贡献。


  刘晴川即吉安籍著名理学家刘魁,曾一度担任潮州府通判,以对王学的共同认知,而与季本、薛侃等同从王阳明游,相互友善。通判潮州府时,经常往来中离山,支持书院建设,并参与学术讨论就是十分正常的事情。


  季彭山即会稽(今绍兴)人,也曾问学王氏,后以御史被贬为揭阳主簿,对揭阳地方建设有突出贡献,迁长沙知府后,对岳麓书院复兴有着卓越建树的著名理学家、绍兴学派重要人物季本。以与薛侃的同学同好之谊,而又于书院初创时主簿揭阳,因此时常登临境内的中离山,时与诸君共同探讨王学。


  也可说是风云际会,中离书院创建时期,刚好绍兴籍的季本、吉安籍的刘魁等理学家都来潮州的府县供职,潮、绍、吉三个学派的战友走到一起,这就使得潮学同时也受绍学、吉学的某些影响,三个学派的交流,使潮学因为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精华,从而更加厚重。这是研究潮州学术史者所必须正视的。


  季本论学讲学中离山期间,也与理学诸君子不止一次畅游兹山,为名十八景形胜,并作《中离山十八景》诸诗以咏之,其序诗云:


  览遍离山好洞天,


  林藜到处尽云烟。


  中离此日藏修地,


  应作人间胜迹传。


  正因为作为潮学渊薮、中心的中离山声名大振,当时散居府境内外的潮州人士莫不对之神往,除了登临感受其学术氛围,参与讨论以抒己见者纷至沓来外,也有虽因各种原因不能亲身涉足,然而却通过各种方式表达由衷向往之情的。翁万达《有怀薛中离二首》,可视为代表性作,其二云:幽栖今有薛夫子,


  时与白云相往来。


  春载罗浮归药笥,


  山依玉简起书台。


  海中仙侣常应聚,


  梦里宗溪知几回。


  烟水故林吾不负,


  拂衣他日共徘徊。


  中离山还在,白云岩还在,乃至附近宗山书院的门坊也还在,每日红男绿女不绝如缕,作为“人间胜迹”这点仍是事实,只是当年潮学渊薮的景象已烟消云散,回响在山谷的,只有日复一日的暮鼓晨钟。


  (编辑:悦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