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独 处
发布时间: 2020-05-12 来源: 揭阳日报 作者: 杨协亮

  


  郊 游   唐宁侠  摄  


  独处是一件美好、精致的事情。《精致的独处》一书的作者史蒂芬妮·罗森布鲁姆是《纽约时报》的资深专栏作家,由于工作的缘故,她得以经常到世界各地旅游、写作,而且通常是一个人。一个春天,在完成了为期五天的“独行巴黎”任务后,回到纽约的她,仍然对巴黎念念不忘。史蒂芬妮整整一个周末都在思考:为什么在巴黎她就能更好地掌控时间,感官变得更加敏锐,能从最微小的事物中获得愉悦感,而在家却做不到。为了找寻答案,她回到巴黎,后来又去了夏日的伊斯坦布尔、秋日的佛罗伦萨,最后回到冬日纽约的家中。由于享受到了“独处”的美好,史蒂芬妮创作了《精致的独处》。在书里,史蒂芬妮书写了自己在旅游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来证明“敢于独自前行,就能拥有静思的机会,拓展思想的边界,丰富生活的经历”。


  如果要给“独处”打一个比喻的话,独处好比是一艘船暂时的靠岸停泊。就像船的停泊是为了更好地远航,人的独处也不是为了离群索居,而是为了更好地融入人群。19世纪美国作家梭罗的长篇散文《瓦尔登湖》在美国文学中被公认为最受读者欢迎的非虚构作品,是梭罗1845年在瓦尔登湖畔隐居两年期间创作的。结束了两年的自耕自食隐居生活之后,梭罗回归到人群,向人们传递他在湖水、森林、月光、鸟鸣的世界里思索出来的思想,获得了更多人的关注和共鸣。正是独处,让梭罗的思想在沉淀和整合之后,得到升华。


  独处是一种能力。我们时下所处的是一个浮躁的社会,这几乎是每个人的共识。浮躁的社会强调社交能力的重要性,最明显的标识就是热衷于人际关系的营造,总想着如何能够时时处处保持与外界的联系,如何做到在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之中游刃有余。殊不知,独处有时候甚至比社交能力更重要,周国平就说过:人们往往把交往看做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且在一定意义上是比交往更重要的一种能力。心理学把独处分为非自愿独处和积极独处两种,当我们说“独处的能力”,当然指的是积极独处——出于自愿、主动选择的真正的独处,是即便孤身一人,内心依然具有充盈感和安全感的一种感觉;是即使一个人,也照样能够顺利且有效地完成心之所向的一种活动;是内心充实、明白自己想做什么、能够发挥自我意志、享受当下的过程,而不是惶惶不可终日、顾影自怜、等待他人陪伴的孤单状态。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说:“几乎我们所有的痛苦,都是来自我们不善于在房间里独处。”可见,在焦虑无处安放的快节奏生活中,独处是一项非常稀缺的能力。


  独处,是从忙碌的生活里抽出身来,去跟自己的灵魂对话,这个时候,精神是自由的、富饶的;独处,其实不是独自一人,是自己与自己相处、自己陪伴自己,这个时候,你的生命更加完整、更加独立;独处,是对自己的发现,这个时候,你撕去了无形的面具,看到了自己真实的脸,听到了自己心跳的声音。


  日本动画电影《千与千寻》中有一句话:人生就像一辆列车,路途上会有很多站,很难有人可以自始至终陪着你走完。所以,你应该懂得在人生这场漫长的旅行中,陪伴你最久的,是自己,最该好好相处的,也是自己。


  独处的时间,有时是生活向你发出的邀请,让你有机会去做自己一直渴望做的事,去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有时是生活中一个安宁的港湾,让你躲在喧嚣之外看自己、看生活、看人生,让心灵放松,让精神愉悦。所以,选择了独处这种最好的生活姿态,你才能在生活中时时遇见更好的自己。


  美国畅销书作家曼迪·赫尔在《安顿一个人的时光》写道:“一个人生活,可以是平淡、乏味、停滞不前,也可以是一场充实、美妙、精彩纷呈的冒险。”前者是孤寂,后者才是每个人应该选择的独处生活。


  (编辑:悦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