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农历九月的节气和谚语
发布时间: 2019-10-23 来源: 揭阳日报 作者: 林伦伦

  农历九月里,有廿四节气中的两个——寒露和霜降,还有一个节日——九九重阳节。两个节气和一个节日的名称用普通话读一点问题都没有,但用潮汕话读,因为读音选择的原因,问题就来了。


  寒露,是读[hang5-7 lou3],还是读[guan5-7lou3]呢?各地有所不同,但按照廿四节气名称多文读的规则,则读[hang5](韩)好一些。12月的“小寒”“大寒”也读此音。“露”则是有些地方读阴去[lou3],有些地方读阳去声同“路”。没有谁对谁错的问题,因为古代的“来”母(声母)字,属于半浊音,这类声母字潮汕话几乎读阴调类和读阳调类各半。所以读阴去也对,读阳去也没错,就是个约定俗成的问题。农历八月份里的节气“白露”的“露” 也有这样的各地异读的现象。但在“暴露”“揭露”中,“露”则绝大多数地方读阴去声。


  霜降,文读[sang1gang3](双杠),白读[seng1gang3](酸杠)。按照选择文读的规律,就得读前者之音。“霜”读[sang1](双),好像也就此一例。


  重阳,几乎没有人会说错,都是[dêng5-7iang5](亭扬)。但“重”字在别的词语中会因为读音选择而造成误读。如“重庆”,本来就是“双重喜庆”的意思,应该读[dêng5](亭)。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宋光宗先受封恭王,后即帝位,自诩“双重喜庆”,升恭州为重庆府,“重庆”由此得名。但不知道为什么几乎所有潮人都读“重庆”为[dong6-7 kêng3],这是习非成是的典型案例,就像硬是把“行书”的“行”[gian5](惊5)读作[hang5](杭)一样。


  农历九月有诸多的谚语。


  表示气候的有:九月秋风转凉哩。意思是九月里秋风一起,天气凉起来了。


  三九乱穿衣,农历三月、九月气候寒暖无常,穿衣服也多少不定。故云。


  九月狗呐日,无用姿娘理唔直。从秋分开始,日夜时长平分。此后就黑夜越来越长,傍晚的时间很短,一不留神,日头就落山了。过去没有电灯,靠点油灯的微弱光线干活,所以说,手脚不利索的妇女老是家务还没有干完(理唔直),夜幕就降临了。


  不怕霜降风,只怕寒露雨,指霜降时刮风天尚不很冷;可寒露时一下雨,天气就真冷起来了。


  表示民俗的有:九月九,风禽囝,冻冻走。九月里秋风送爽,天气不热也不冷,干燥少雨,正是放风筝的好季节。“禽”,有人也写作“琴”。窃以为,风筝糊成禽鸟(飞鸟)之类的比较多,所以还是用“禽”字。“冻冻走”,本来指人到处走动,这里指风筝在天上抖着飞。“冻”字是否本字尚不能确定。“冻”有发抖的意思,如“呾到在冻”,与“kiu7(丘7)”“sih4(薛)”(这两个词的本字也未明)是同义词,从“发抖”引申为“抖动”。


  一些谚语,是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如:九月车水,脚底皮换粟。这是农业谚语。进入九月之后的秋天,干旱少雨,但水田需要灌溉,只好用人力脚踏水车把河里的水引上田。故云。粟,潮音[cêg4](侧)稻谷。


  九月蕹菜蕊,食赢鲜鸡腿。谓农历九月正是通心菜最当令的时候,吃起来比鸡腿还鲜美。


  九月小,羹菜稀少;九月大,羹菜烂熳。羹菜,蔬菜;烂熳,读[nan7muan7] 多到有富余、不怎么值钱的意思。农历九月如小,气候不宜蔬菜;如大,宜种菜。“烂”有的地方声母是[l-],读[lan7].九月三个卯,好田变作草。农历九月里如果有三个卯日,气候一般要反常。


  以上两个农谚,我尚不明白其中道理。有明白者,敬请不吝赐教。


  九月三,十月四,堤垾不会崩,刣猪做戏。夏天是洪水泛滥时节,到了九月、十月,堤坝完好无损,再也不会有洪水了,总算可以歇口气了。于是,便可杀猪演戏庆祝了。


  寒露稻放膘,霜降稻弯腰。寒露前后晚稻扬花,霜降前后稻穗压弯了稻秆之腰。稻,此处读[diu6],有人认为本字是“米由”。我倒认为不必用它,因为同样属于《广韵》效摄豪韵的“涛”字潮汕话也读[tiu5],韵母也是[-iu].《广韵》中的“效”“流”二摄字上古有交叉,流摄字文白异读为[-iu]/[-au]的就更多,如“流(流水/水流)、瘤(肿瘤/风瘤)、昼(昼夜/日昼)”等。


  霜降,橄榄落瓮。指霜降时橄榄成熟,可以收获而贮藏了。瓮,指小陶罐,其透气性好,适宜用来装青橄榄。


  霜降落雨稻糜根。霜降时如还下雨,雨水有可能把稻根浸烂而影响收成。


  (编辑:陈悦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