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节 俭
发布时间: 2019-10-09 来源: 揭阳日报 作者: 杨协亮

  英国人的节俭是举世闻名的。对此,一个到过英国的中国人有着深切的感受。在超市里,他发现每种商品的价签上都标明“XX英镑/千克”的单位价格。起初他感到很奇怪,不相信英国人会在货架前仔细地比较一分一厘的细微差别。后来去超市多次了,他吃惊地发现,很多人在货架前仔细比较同类产品的性价比,不光家庭主妇或是低收入人群会这样做,几乎每个人都有如此谨慎的消费习惯。有一次他看到两个打扮时尚的年轻人,在面包架前足足站了超过十分钟,讨论是买67便士200克的面包还是买77便士250克的面包更合算一点。此外,英国人更喜欢买超市的自产商品,因为少了中间供应环节的加价,价格往往会比其他同类产品低许多。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超市为了增加卖出商品的总额,把价格中等偏上的产品摆放在顾客视线容易达到的位置,而便宜的商品大多放在货架底层。可英国人却不依不饶,尽管人高马大,也纷纷蹲到地上挑选货架底层的商品。


  英国是西方发达国家,英国人却奉节俭为美德,以节俭为尚、为本,这不仅让人印象深刻,而且对我们如何厉行节约也颇具启迪意义。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传家宝,历代哲人圣贤对节俭褒扬有加。《左传·庄公二十四年》曰:“俭,德之共也。”墨子曰:“俭节则昌。”汉代桓宽《盐铁论·散不足》曰:“明费不节,府库之蠹也;漏积不禁,田野之蠹也。”宋代陆游的《放翁家训》曰:“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明代洪应明的《菜根谭》亦曰:“奢者福而不足,何如俭者贫而有余。”……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许多人将勤俭节约视为物质短缺时代的无奈之举、当作是物质匮乏的代名词,纷纷为铺张浪费“正名”,因此讲排场、比阔气、挥霍浪费的现象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层出不穷。更甚的是,很多年前,还有人把曾一度出现的经济过剩现象归囿于节俭,声嘶力竭地叫嚣着要与节俭作长期斗争,认为节俭是“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最大敌人”。该“节俭否定论”已得到专家有力的批驳,在此不必再作赘论,笔者觉得应该强调的是,改善生活条件、提高生活水平是必要的,但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也不能丢,且应当积极倡导和大力弘扬。


  为何?主要原因有三:


  其一,俭可治国。先说说康熙皇帝的故事。据《康熙帝传》载,康熙从不吃补药,更不吃“灵丹仙药”,他对臣下说:“朕每天进膳两次,此外不食外物,烟、酒及槟榔等物皆属无用。”康熙五十九年,群臣上奏建议举行盛大庆典以祝贺其继位60年,但遭到康熙的拒绝。康熙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久的一位皇帝,执政长达61年,这与其君富而俭、以俭治国不无关系。新中国历代领导人对节俭也多有论述,如“条件越优越要增强节俭意识”等等,可见,节俭实乃治国之道。在今天,勤俭节约事关伟大中国梦的实现。


  其二,俭可助廉。北宋名臣范仲淹的次子范纯仁三朝为官,从进士及第到官拜宰相,始终节俭如一,虽屡经宦海沉浮,但继承其父遗风,忧国忧民,多有建树,为世人所称道。他教诲亲戚和族人说:“唯俭可以助廉。”勤俭节约的观念是一道精神“防腐剂”,廉政为民是往往从勤俭自持开始的。


  其三,俭可养德。三国时期的诸葛亮虽身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他事奉至俭,家业仅有钱800铢、田15顷,作为妻儿的生活来源;本人的衣食用度,由朝廷配给,俸资之外,分文不取。暮年时,诸葛亮立遗嘱曰:“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自身的勤俭节约,造就了诸葛亮的高风亮节。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节俭,于国家而言,“成由节俭,败由奢”,为治国安邦之大道;于家庭而言,“克勤克俭,开源节流”,乃治家之法宝;于个人而言,“勤以立志,俭可养德”,是做人之美德。联合国2006年把每年10月31日确定为“世界勤俭日”,号召人们勤俭节约以共同应对日益严重的资源危机,进而促进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勤俭,不仅是一种操守、品行和美德,在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还是现代文明的内在诉求。


  (编辑:陈悦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