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心性·心胸·心地·行止·名头·名色
发布时间: 2019-09-27 来源: 揭阳日报 作者: 林伦伦

  脾气,潮汕话叫“心性”,谓人急性子,容易动怒为“猴囝心性”。近代汉语文学作品中有用例,多指人的性格、脾气,与潮汕话很接近,《警世通言·蒋淑真刎颈鸳鸯会》:“却这女儿心性有些跷蹊。”《醒世恒言·金海陵纵欲亡身》:“海陵道:”夫人心性何如?‘女待诏道:“夫人端谨严厉,言笑不苟’。” 《醒世恒言·单符郎全州佳偶》:“若司户左右要觅针线人,得我为之,素知阿姊心性,强似寻生分人也。”《拍案惊奇》卷三十八:“妇人心性,最是妒忌。”


  胸怀,潮汕话叫“心胸”,如:“伊个心胸过宽幅(他的胸怀宽广)。”“心胸”一词在古汉语中有胸怀、胸中的意思。《后汉书·隗嚣传》:“今孺卿当成败之际,遇严兵之锋,可为怖栗。宜断之心匤,参之有识。”晋·谢灵运《酬兄弟惠连》诗:“心胸既云披,意得咸在斯。”唐·李白《魏郡别苏明府因北游》诗:“何时更杯酒,再得论心胸。”古汉语的“心胸”多指心中的意识,潮汕话则偏指气度、气量,略有不同。


  心肠、内心,潮汕话叫“心地”,如:“伊个心地乌过墨(他的心肠比墨还黑)。”“心地”,原是佛家用语,《大乘生心地观经》卷八云:“众生之心,犹如大地。”唐·释齐已《移居西湖》诗:“只待秋声涤心地,衲衣新洗健形容。”后来其他流派也用这个词来指人的心,《朱子语类辑略·持守》云:“自古圣贤皆以心地为本。”这种用法,就与潮汕话相近了。


  人的品行道德,潮汕话叫“行止”(行,潮音hêng6,杏),人品行端正、有良心,叫“行止好”,反之,叫“行止孬”或“无行止”(缺德)。《旧唐书·韦贯之传》:“同列以张仲素、段文昌进名为学士,贯之阻之,以行止未正,不宜在内庭。”《五代史平话·汉》:“你莫是奸细的人,今官司缉无行止、目生异色人,可依直向咱说来。”明·冯梦龙《醒世恒言·黄秀才徼灵玉马坠》:“见棘刺扒动,墙上有缺,想必那没行止的秀才,从此而去。”《警世通言·苏知县罗衫再合》:“李生摇手,连声道:”不可,不可!小生有志攀月中丹桂,无心恋野外闲花。请勿多言,恐亏行止。‘“明·凌濛初《拍案惊奇》卷三十五:”(赵廷玉)自想道:“我本不是没行止的,只因家贫无钱葬母,做出这个短头的事来。’”以上各例“行止”,词义皆与潮汕话一致。


  名头,即是名声,如:“伊个名头过开阔(他的名声很大)。”元·杨显之《桃花女》第一折:“你的名头传播的远了,那个算卦的难道为这一个不着便不来要你算?”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卢太学诗酒傲王侯》:“众人还想连宾客都拿,内中有人认得是富家公子,又是名头秀才,遂不敢去拿他。”同书《李道人独步云门》:“这名头就满城传遍,都称他做李一帖。”清·陈忱《水浒后传》第四回:“我们梁山泊上好汉,这个字儿原是极看得清的,不要坏了名头。”以上各例中“名头”都是名声的意思,与潮汕话相同。


  名誉、荣誉,潮汕话叫“名色”。如:“个囝考着大学,父母也有名色(孩子考上大学,父母脸上也有光)。”名色,原指名目、名称,宋·汪应辰《与周参政书》:“近户部行下,以今岁下半年赋,限七月内令以其他名色,先次兑那,起发一半。” 明·屠隆《彩毫记·海青死节》:“[侍臣]请皇帝穿袍。[浄]这教做甚么名色?[侍臣]这教做滚龙袍。”“名色”可能就是从名目、名称这一义项引申而来的。   


  (编辑:陈悦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