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新闻网 揭阳日报网
关爱留守儿童 建设美丽乡村
发布时间: 2019-07-08 来源: 作者:

北江明珠,清香远溢。清远,处处青山绿水,处处金山银山。改革开放以来,清远稳步发展,在享受喜悦的同时,也遇到城乡二元割裂带来的困惑,相伴而来的留守儿童问题,更成为家庭之痛、社会之优。近年来,清远市关工委把帮助、服务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作为工作重点,通过开展一系列关爱活动,为农村留守儿童带来了心灵的温暖和健康成长的保障,有力推动了城乡振兴战略的实施。

一、纳入体系,补齐短板

十九大以来,“乡村振兴战略”成为一大热词。清远作为农业大市,也迎来了大有可为的发展机遇。清远通过农村综合改革、美丽乡村建设、精准扶贫等乡村振兴发展探索,已勾勒出一幅宏伟的蓝图。

但清远仍有其“短板”:大片山区经济相对落后,年轻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造成留守儿童较多。根据清远市民政局的统计,截至今年5月底,全市共有农村留守儿童17032人。在最需要父母关爱的阶段,留守儿童却只能伴着“亲情饥渴”成长。清远市关工委主任邹学军说起对留守儿童的印象:“他们比较内向,脸上很少有笑容,一说起父母就哭,让人很揪心。”因为缺乏父母的陪伴和教导,部分留守儿童还存在性格孤僻、亲情淡薄、自卑厌世、素质失衡等问题。2018年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清远视察时强调:要下功夫解决城乡发展二元结构问题,把短板变成“潜力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脱贫致富一个不能落下。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极大地鼓舞了清远关工人,也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留守儿童是乡村振兴的“希望种子”,他们健康成长,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力量;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是全面实现精准脱贫的重要方面。清远关工人下决心,要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的力度。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清远市关工委积极参与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制度和关爱服务网络的工作。2018年,由市关工委牵头,联合市民政局、市文明办、市教育局、市委农办、团市委、市妇联、清远日报社、清远广播电视台等9个单位,在全市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建设美丽乡村”主题活动。市教育局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摸底排查,健全信息报送机制,把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强师工程,加大农村学校教师培训力度。市民政局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动态管理机制,依托村(社区)综合服务阵地,发挥村(居)委会作用,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落到实处。市妇联大力推进“儿童之家”创建工作,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帮扶服务;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委托监护人的教育指导。团市委利用“爱心书屋”、“希望家园”等阵地开展结对活动,广泛动员共青团员、少先队员带头参与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和互助活动。市农办指导村组利用“农家书屋”、文化室等,使农村留守儿童校外活动有阵地、有所学、有所玩、有人管,并发动社会力量和扶贫对口单位帮助261条行政村实现留守儿童的“微愿望”。

目前,各职能部门都相应制订了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工作方案,并纳入美丽乡村创建层级指标体系,量化工作任务,一并考评,形成了党委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家庭尽责、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障工作格局。

在清远市关工委和其他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取得丰实成效。今年的“放飞梦想,助力成长——2019年清远市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主题活动”,突出有序、精准、高效,关爱对象从留守儿童延展到困境儿童,用实际行动响应国家“精准脱贫”的号召。

二、社会动员,全民关爱

关爱留守儿童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有更多人参与,才能有更大的成效。因此,清远关工委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奉献爱心。

心,有人暖。与单纯的物质救助相比,孩子们更需要情感慰藉。清城区源潭镇的小勇由于从小缺少父母关爱,加上受社会影响,沉迷网络,无心向学。直到“爱心父母”黄先生的出现,情况才得到改变。“我几乎每个周末都去看他,还带他出去玩。”黄先生为小勇制订读书计划,和小勇分享读书心得,等等。渐渐地,小勇戒掉了“网瘾”,喜欢上读书,成绩上升到年级前五名。

在清远市关工委和他联办单位的发动下,清远的“爱心父母”、“代理家长”越来越多。像佛冈县汤圹中心小学,第一批就招募了15个代理家长。他们帮助监管照顾留守儿童,让孩子们感受到有人陪伴的温暖。

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节本是阖家团圆的幸福时刻,但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却是倍感孤单凄凉的日子。但暖心的是,他们并没有被忽略。去年中秋,佛冈县关工委与龙山镇潖江中学共同开展“品月饼,思亲人”活动,留守儿童聚在一起,好不热闹。学校还提供电话给孩子们与父母通话。“妈妈,我想你······”刚接通电话,孩子就哭了,但说着说着又笑了起来,“我和老师、同学一起吃月饼过中秋呢!”目前,这一活动已推广到全镇学校。孩子们感受到,虽然爸妈不在身边,却仍有很多人关爱他们。

为留守儿童创造更多与父母交流、贴近的机会,成为清远关工人开展工作的重要目标。清远市关工委和教育局牵头开展“两地亲子情”、“我和爸爸妈妈说说话”等征文活动,全市2万多名学生参加。英德市关工委指导留守儿童书写、寄出亲情书信1369封。孩子们稚嫩的字句里,有思念:“我常幻想自己有超能力,可以帮你们减轻生活的负担,你们就有多些时间陪我啦!”有成长:“爸爸妈妈,我曾在心里无数次抱怨你们不爱我,现在我懂了,你们不是不爱我,只是爱的表达方式不同。”通过文字,孩子们尽情向父母倾吐平日羞于表达的情感,虽然分隔两地,心与心却紧紧贴在一起。

身,有人护。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期,但由于条件所限,很多留守儿童的生活没能得到周全照顾。2013年初,清远市关工委在调研时发现,有100多间村级小学、分教点的学生因上学路远还需要自带午饭。学校没有保鲜和热饭设备,饭菜在夏季容易变味变质,冬天则冰凉冰冻。孩子们免疫力较弱,饮食不卫生,极易受到病毒感染。为解决这个问题,市关工委开展“关爱厨房”捐赠活动。短短4个月,便筹得234万元,为141间山区村级小学、分教点购置热饭柜等厨具,使5500名学生受惠。“中午可以吃上热乎乎的饭了!”孩子们的笑容格外耀眼。

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是祖父母,在安全监护上“心有余而力不足”,孩子又缺少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容易遭遇意外伤害。为了杜绝安全隐患,清远市关工委积极参与中小学生安全自救教育活动。英德市关工委在暑假期间调整充实巡查工作队58个,对江河、山塘等安全隐患点加强巡查,有效防止溺水事故发生。清城区各镇(街)关工委举办安全知识讲座,请专家讲授自救互救技巧。阳山县关工委编写歌谣《安全第一要常讲》,把安全知识以琅琅上口的形式广为传播,收效甚佳。

留守儿童是遭遇性侵的高风险人群。过去,许多地方特别是农村地区,羞于与孩子谈“性”,不少孩子遭受侵犯仍懵然不知。为了防范这类事件发生,清远市关工委在全市广泛开展性健康教育,教导孩子们懂得保护自己的身体和隐私。

难,有人帮。连州市城北社区有五个留守、困境儿童,有的父母离家,有的家境贫困,有的父母是残疾,有的父亲因犯罪入狱。关工委和社区的同志十几年如一日地帮扶这些不幸的孩子,不仅资助他们读书,还时时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在细致的关怀下,孩子们健康地成长,其中一个去年还考上了大学本科。

清远各级关工组织还广泛发动社会各界扶贫助学。清远市关工委在调研中发现全市有187名贫困高中生缺少学费,便向市政府申请专项资金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英德市关工委争取社会资助,为4301名留守困境儿童发放助学金250.6万元。连山县关工委争取到香港热心人士赞助20多万元,资助学生90多人。

资金助学之外,清远市关工委、市民政局、市文明办等8个单位连续两年为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实现“微心愿”。在飞来峡镇第一初级中学,孩子们领到了他们在“微心愿”中想要的篮球、球拍等物品。初二的梁同学说,因父母不在身边,想要一个新书包未能如愿,这次拿到心仪的礼物,她非常兴奋:“谢谢叔叔阿姨们的关心!”

学,有人教。学业遇到困难,不少孩子都会向家长寻求辅导,但留守儿童却常常面临无处求教的窘境。清远各级关工委通过建立健全校外辅导站等措施,让留守儿童学有所教。现在,全市85个乡镇(街)都建立了校外教育辅导中心,5000多个行政村、社区建立了校外教育辅导站(组),对留守儿童的学习帮助很大。

比如,清城区从事校外教育辅导的“五老”达600多人,其中龙塘镇“退休教师协会校外站”有170多名退休教师,他们既辅导学业,又教导品德,引来交口称赞:“孩子们增长了学识,又学会做人,辅导站就是好!”各地关工组织都因地制宜,开展独具特色的活动。清新区禾云镇关工委利用辅导站、图书室等,对青少年进行“理想点亮人生”读书活动。连州市关工委对全市173个校外辅导站进行规范、评估,聘任校外教育辅导员677人,包括“五老”、民警、德育教师等。阳山县阳城镇大唐江村发动群众捐资筹款20多万元,办起了校外教育辅导站,还把美丽乡村建设管理站与校外教育辅导站等设施资源纳入共建、共享、共用、共管的工作体系。

要学有所成,需要博览群书,开阔视野。2014年,清远市关工委在调研中发现,大部分乡镇中学图书馆(室)藏书残旧、量少,难以满足学生阅读的需要。于是,市关工委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为乡镇中学捐赠“电子书阅览室”活动。至2019年6月止,共收到捐款600多万元,为乡镇中学安装了共2470台电脑。“我们万分开心,终于有机会接触电子书籍了。”连州市瑶安乡民族学校学生陈樱专门给关工委写了一封感谢信,表示要以优异的成绩报答社会的关心和爱护。

三、筑梦田园,留住亲情

对留守儿童最大的关爱,莫过于让他们的父母回乡创业就业。为此,清远市关工委坚持开展农村创业青年培训,引导农村青年筑梦田园,从源头上减少儿童留守现象。

近年来,清远市关工委的农村创业青年培训班突出以种养业为主,适应当前市场经济需要和创业青年发展需求。各县(市、区)关工委也分别举办各具特色的培训班,立足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帮助创业青年寻找优势特色项目,指导他们掌握先进技术。

在关工委的引导下,清远农村青年创业热情高涨,获得成功的不在少数。这些年轻人富了不忘回报社会,对留守儿童更是深情关怀。英德市创业青年梁甜甜,利用QQ群动员群内创业青年捐款,帮扶留守、困境儿童数十名,帮扶金达10万元。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过的英德连樟村,曾经很贫困,通过开展精准扶贫技能培训、引产业进村等,在近两年间飞速发展,许多外出打工的村民纷纷回流。鉴此,清远关工委实行分级培训,从技术培训升级到人才培训,帮助创业青年成为共同致富“领头雁”,成为少年儿童贴心人。

佛冈县农村创业青年陈友平,他是关工委培训的“老学员”,从上市房地产公司的管理岗位辞职回到家乡存久洞村创业,繁殖名贵中药金线莲,从最初的几分地到现在三百多亩。他认识到,农村空心化与留守儿童现象的存在,根源在于“产业落后”。“想要扭转这种局面,让农村劳动力回流,必须以‘我’为点,以点带面!”在这种思路支配下,陈友平成立新农人种养合作社,积极推荐村民参加培训班,开展新农人交流座谈,邀请种养殖专家现场指导,邀请电商、网红大咖探讨农产品营销,等等。几年间,村里经济大有起色,回流的村民越来越多,留守儿童也慢慢减少。

与陈友平志同道合者不在少数。80后“海归”黄飞燕放弃在新加坡收入优渥的空姐工作回乡创业。她看中台湾红心芭乐具有不错的口味和抗氧化、降血糖等功效,决定走“人无我有”的特色产业之路,把芭乐引进家乡佛冈县桂田村。试养取得成功后,她又扩大种植面积,并成立合作社,辐射带动农户种植芭乐致富。如今,她成了留守儿童的贴心人。英德创业青年黎水清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电商扶贫等多种措施,带动企业所在地石灰铺镇186户脱贫,95户农民回乡创业。昔日冷清寥落的村庄,如今生机勃发;有父母相伴,摘下“留守儿童”标签的孩子们,也重新拥有了幸福美满的童年。

一处处乡野渐渐复苏,一批批乡亲纷纷回流,一群群孩子快乐成长。对留守儿童来说,亲情缺失的遗憾或许难以弥补,但在关工委和社会各界的关爱之下,他们仍然健康长大。未来,关爱依旧,守护依旧。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和谐的成长环境,让孩子们的笑容成为美丽乡村图景中的亮丽色彩,是清远关工人不变的向往。

 

 

转载《秋光·关心下一代》2019年第7期(总第613期)

记者:郭文宁     通讯员:蔡玲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