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新闻网 揭阳日报网
主题教育宣讲: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院士故事
发布时间: 2019-06-27 来源: 作者:

(宣讲人:林奠明)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在讲故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同学们平时有没有看电视呀?······有看电视的同学们记不记得2017年11月17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播出了一则激动人心的新闻?这则新闻报道的是:当天上午9时30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亲切会见参加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的600多名代表。


  在热烈的掌声中,习总书记高兴地同大家热情握手,亲切交流,代表们纷纷向总书记问好。握手结束后,习总书记回到队伍中,准备同代表们合影。总书记看到有两位年事已高的老同志站在代表中间,便握住他们的手,微笑着说"你们这么大岁数,身体还不错。你们别站着了,到我这边坐下。"两位老人执意推辞,总书记一再邀请,说:"来,挤挤就行了,就这样。"在这两位被邀请到总书记身边坐下的老同志中,有一位白发苍苍、神采奕奕的长者。他,就是我今天要给同学们介绍的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的黄旭华院士。


  同学们,大家有没有听说过黄旭华老爷爷的名字呀?


  黄旭华的祖籍是我市揭东新寮村,他于1924年2月24日出生于海丰县红海湾区田墘镇,1949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1958年开始参与并领导中国核潜艇的研究设计,是首批29名核潜艇研究员之一,也是唯一坚持到最后的研究员。他从事核潜艇研制工作30多年,在核潜艇领域工作60多年,为新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取得了很多成绩,立过很多功,其中有: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2年获国防科工委二等奖;他参与完成的中国第一代核替艇研制获198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首批院士之一;2013年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还荣获"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和首届"广东省潮汕星河奖成就奖"等。


  黄旭华一生有很多传奇故事,我今天就从三个侧面来做简要介绍。


  一、小小少年立志报国


  黄旭华出身于医生世家,父亲和母亲都是医术高明,心地善良的好医生,1919年从汕头福音医院医士学校毕业后,便到海丰县开办医务所。黄旭华自幼聪敏好学,最初的志愿就是学医,当一名好医生。但是黄旭华求学之路相当坎坷,他12岁的时候便与兄长一起,经4天4夜的徒步跋涉回到揭阳的五经富镇,进了因汕头沦陷而从海边搬进山区的汕头聿怀中学上初中。在这里求学环境极其艰苦,住的是仅能遮风挡雨的草棚,为了躲避日寇飞机的轰炸,经常要躲进甘蔗林里上课,有时一躲就是一整天。如果警报不解除,那么这一天就得躲在甘蔗地或山洞里不能出来,也就必须在里面整整地挨饿一天。这种情景使幼小的黄旭华产生思考:为什么日本鬼子敢这么猖狂,想登陆就登陆,想轰炸就轰炸?为什么我们中国老百姓生活在自己的土地上,却要四处逃难?为什么我们中国这么大的土地,我却连一块可以安下心来读书的地方都没有?因为中国太弱了,弱国就要受人家的欺凌,受人家的宰割。想到这些,黄旭华不想学医了,立志要学航空、学造船来保卫国家。两年后,黄旭华再次一路辗转,先后到了梅县、桂林和重庆等地求学,陆续完成了高中以至当时为收容沦陷区流亡学生而设的大学先修班的课程。这一路的颠沛流离且看到山河破碎,让黄旭华更加明白了只有国家强大才不会遭受列强欺侮的道理,也更加坚定了他放弃了少年时期希望学医继承父业的理想,决定改弦更张去学航空和造船,以期将来能够制造飞机和军舰来抵御外敌的侵略。1945年,黄旭华作出了最终的选择,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从此将自己的一生交付给了海洋。


  更为令人钦佩的是,黄旭华进入上海交通大学之后,除在学习上刻苦钻研、成绩优异之外,还很快接受了进步思想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的地下组织。上海解放前夕,他成功地躲过了国民党特务搜捕的魔爪,积极参与发动和组织群众保卫上海、迎接解放的工作,表现出对党和革命事业的赤胆忠心。


  二、勇闯险阻忘我报国


  1949年上海解放,黄旭华也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1953年春,黄旭华调动到船舶工业管理局工作,回归他毕生钟爱的专业技术工作。1957年开始接触潜艇技术,跟随前苏联专家学习潜艇的设计与制造技术。


  然而,这是一条十分曲折的道路,加上不久后国际政坛风云突变,当时的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拒绝了我国提出的帮助建造核潜艇的要求,说:"你们中国没有水平,也没有能力来研制核潜艇。"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一听非常气愤,愤怒地大手一挥,说:"你们不援助算了,我们自己干!"


  为了把我国的核潜艇事业搞上去,毛主席发出"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号召。根据党中央、毛主席的指示,我国研制核潜艇的"09"工程诞生了。1958年,黄旭华因其优秀的专业能力被秘密地召集至北京,迅速开始了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论证与设计工作。进了研制领域之后,面临的困难不仅仅是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工业生产能力低弱的问题,更大的困难是我国没有这方面的人才,设备也极度落后。在缺乏专业知识和没有任何可以参考的技术资料情况下。黄旭华与队友们从调查研究入手,大海捞针一样在浩瀚无边的报刊杂志里面寻找世界保密控制很严的核潜艇资料,把零零碎碎的资料收集起来,经过分析、整理,最终汇总成美国核潜艇的总体布局。这时,有人从外面弄来了两个美国华盛顿号导弹核潜艇的儿童玩具模型,他们靠着把这个模型多次肢解,拆了又装,装了又拆,反复比对,直到确认这两个模型同搜集到的资料基本上一样,大大地增加了造艇信心。(可出示一下算盘)同学们,这个在现在看起来普遍的不能再普遍的算盘,在黄旭华老爷爷那一代开始研制中国核潜艇的时候,却是"小算盘发挥大作用".当时,他们没有条件,没有设备,没有一秒钟多少亿次的计算机。就用算盘和计算尺,分组同时进行计算,如果两组计算的结果不一样,一切从头再来,一直要算到两个组的最后结论一样,才相信这个计算是准确了。黄旭华至今还珍藏着一把"前进"牌算盘。在没有计算机之前,研制核潜艇的许多关键数据,就是从这把算盘上跳出来的。黄旭华说,"拿着算盘算数据,上艇设备必过秤",黄旭华用最"土"的办法解决了许多尖端技术问题。核潜艇体积狭窄,而装艇设备和管线数以万计,如何知道艇体和设备的精确重量、确保重心稳定?黄旭华要求,所有设备都要过秤。在之后数年的建造过程中,大小设备件件如此。他自己称之为"斤斤计较",这种精确细致使得排水量达4000多吨的核潜艇在下水后的试潜、定重测试值和设计值完全吻合。


  在以黄旭华为代表的第一代全体研制人员及协作单位的共同努力,在没有外援、没有资料、没有计算机的情况下,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于1968年5月在毗邻核潜艇总体研究设计所的核潜艇总体建造厂开始出样,核潜艇建造正式拉开帷幕。1970年12月26日,我国的第一艘鱼雷攻击型核潜艇带着全国人民的期盼和全体研制人员的汗水顺利下水了,下水四年后正式编入海军战斗序列。中国成为当时全球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之一。以黄旭华为代表的中国核潜艇人创造了世界核潜艇研制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迹。


  黄旭华作为总工程师,每次试验,他总是亲临第一线。1988年初,核潜艇按设计极限在南海作深潜试验。这是一次重要试验,也是一次最危险的试验。所有参试人员明白,中国只有常规潜艇下潜经验,而核潜艇要复杂得多危险得多。它是一个风险性很大,考验性很大的试验。一张扑克牌大小的面积要承受一吨多海水压力,任何一条焊缝,任何一条管道,任何一个阀门,承受不起海水压力,都会造成艇废人亡的后果,这是一次拥抱死神之旅。1963年,美国有一条王牌核潜艇,叫做"长尾鲨号",在做一次深潜试验的时候,还不到两百米就沉没海底了,160个官兵没有一个生还。在下水之前,乘试人员担心像美国"长尾鲨号"一样一去不复返,思想波动较大,有个别人给家里写了遗书,说:我们要出去执行任务,万一回不来,有这样那样未了的事情,请家里代为料理。


  为了给试乘人员吃定心丸,作为总设计师的黄旭华亲自上艇参与试验。有人劝他不要去,意思是要保护他,万一出事,他可以再造新的。但他说,我要跟你们一道下去!我下去,不仅仅可以稳定人心,可以鼓舞士气,而更重要的是在整个深潜过程当中,如果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的现象,我可以协助艇上及时地采取措施,避免恶性事故的扩大。我是总师,不仅仅要为这条艇负责,更重要的是要为艇上170个乘试人员的生命安全负责。为了确保深潜试验万无一失,黄旭华制定了科学严格的方案,确定先进行180米深度的预潜试验,取得经验后才正式向极限深度发起冲刺。到了极限深潜那天,海面上刮着五级偏东风,浪高一米多,是难得的好天气。当时已经62岁的黄旭华随着核潜艇下潜,试验由浅入深,一个深度一个深度逐渐下潜,170多名参试人员全神贯注坚守在各自的岗位。当接近极限深度的时候,全艇渐渐归于寂静,似乎只感受到巨大的海水压力压迫艇体发出的声音。尽管这声音有些惊心动魄,但黄旭华依然镇定自若。在听取了测试人员各项实测数据的报告后,他决然下达了"继续下潜"的指令。终于,极限深潜的试验成功了,一个核潜艇的新纪录产生了!这是一个足以令党和国家放心的深度,一个足以令全中国人民感到骄傲的深度,一个足以令黄旭华欣慰的深度。在这个极限深度之下,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的耐压艇体结构和通海系统安全可靠,全船设备运转正常!黄旭华,这位世界上首位亲自参与核潜艇极限深潜试验的总设计师,在参试人员热泪盈眶的欢呼声中,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欣喜和激动,在核潜艇当日的《快报》上挥笔写下一首四言诗:"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这首诗,淋漓尽致地说出了黄旭华对核潜艇事业的痴迷和他以身报国的赤子之心,体现出了一种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与革命浪漫主义精神。


  三、舍却亲情以身报国


  同学们知道吗?核潜艇技术是世界上高新尖端技术,列为国家最高级别的机密。因此,1958年,黄旭华从上海调往北京,走前领导只告诉他去北京出差,帮助工作。行李也没有带,一到北京,就被留住了,这一留,30年都没有归家。领导再三强调,一定要确保国家的机密,不能泄露工作单位。要隐姓埋名、默默无闻,当无名英雄。而且进了这个领域,就得准备干一辈子。即使犯了错误也不能走,只能在里面打扫卫生。


  中国核潜艇事业的起步,比美国造出第一艘核潜艇的时间整整慢了3年。更大的问题还在于,以当时我国的工业基础和技术条件,更要比美国的发展慢了近半个世纪。加上其时我国正碰上三年自然灾害以及中苏关系恶化,黄旭华和他的团队所要面对的困难简直无法言表。就说他们第一个落脚的地方吧!那是位于我国北方的一个"两头大,中间小,风沙多,姑娘少,兔子野鸡满山跑"的半岛。岛上的风沙 "一年只刮两次,一次只刮半年",小孩上学经过风口常常会被刮翻在地。岛上的生活物资也十分匮乏,黄旭华他们每天的食谱几乎没有太多的变化,夏天是"早上茄子炒辣椒,中午辣椒炒茄子,晚上茄子辣椒一起炒",冬天则换成"早上土豆炖白菜,中午白菜炖土豆,晚上土豆白菜一锅炖".


  除了物质生活条件的困难之外,为了工作上的保密需要,他们还必须在亲情关系上长期保持一种疏离状态,这也是一个颇为艰巨的考验。黄旭华从10几岁起就因求学长年在外漂泊,大学毕业后开始又留在上海工作,本来就与远在南方的父母较少联系。如今因为奉召参与核潜艇的研制工作,更与家中的父母兄弟切断了联系。30年间,他从未回到老家看望过双亲,他的父母亲也不知道他身在何方,更不知道他在从事什么工作,似乎他已经从这个世界上蒸发了。后来,就连他的父亲和二哥去世,他都没能够回乡奔丧。直到1987年,上海《文汇》月刊刊载了一篇题为《赫赫而无名的人生》的报告文学,不点名地报道了黄旭华主持研制核潜艇的事迹(只提黄总设计师),他将这本杂志寄回家中的时候,他年届90多岁高龄的母亲才从文中提到的他夫人李世英的名字知道了儿子的事情。才知道三十年没有回过老家,被弟妹们误解为不要家,忘记了养育他的父母,不孝的三儿子,竟然成了中国核潜艇总设计师。母亲对儿子三十年一直没有回家的怨愤,在一而再,再而三地被阅读这篇文章时的泪水所洗刷,化成了满怀的自豪。老母亲将儿孙们召集在一起,告诉大家:"三哥(黄旭华排行第三)的事情,大家要理解,要谅解。"黄旭华在央视现场动情地说:"知儿莫若母,母亲这句话传到我的耳朵,我哭了。有人问我忠孝不能两全,你是怎样理解的?我说对对国家尽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行孝。我们核潜艇阵线上广大员工,他们呕心沥血、淡薄名利、隐姓埋名,奉献了人生最宝贵的年华,还奉献了终身。如果你要问他们这一生有何感想,他们会自豪地说,这一生没有虚度。再问他们,你们对此生有何评述,那他们会说,自己是中华民族的儿女,此生属于祖国,属于事业,属于核潜艇,此生无怨无悔!"


  1995年3月的一天早晨,黄旭华忽然接到汕尾打来的急电,里面传来弟弟的哭声:"三哥,妈妈不行了,你快回来吧……"原来,102岁高龄的母亲,不久前先后摔了两跤,导致内脏破裂,治疗无效,生命垂危。为不影响儿子工作,这个百岁老人不愿惊扰千里之外在武汉的儿子。弥留之际,她却在昏昏沉沉呼唤着儿子的名字:"绍强,绍强在哪?"


  下午3时许,黄旭华赶到汕尾老家,蹲在母亲病床前,轻唤了一声"妈",就泪水盈眶。此时,母亲气若游丝,但还是认出了风尘仆仆的儿子,显然很吃惊,虚弱地问:"绍强,谁……通知……你的?"她很想起身好好看看儿子,却全身无力。黄旭华哽咽道:"妈,我很想你……"母亲怕儿子一路劳累,摆摆手,示意黄旭华休息。但过了一会儿,老人对身边的女儿说:"叫三哥来。"这一次,母亲坐了起来,戴上眼镜,嘴角挤出一丝微笑:"你长肥了……"但很快,她再一次陷入昏迷……当医生的妹妹给母亲把脉后,对三哥哭着说"妈妈走了……"


  回到家,前后不过两三个小时,到母亲去世了,黄旭华再也忍不住悲痛,老泪纵横。弟弟哭着大声埋怨:"你不回来,妈妈就不会走……"这句话,让黄旭华顿感万箭穿心般疼痛……


  黄旭华30年抛却亲人与天伦之乐,父亲去世,他回不了家;兄长去世,他回不了家。他用一生无怨无悔的对国防科技事业的坚守,哪怕是在十年动乱时代,他也没有放弃过研究,他白天喂猪接受劳动教育,晚上蹲进草房里搞研究,顶着各种压力和干扰,在昏暗的油灯下计算数据。物质生活的极度匮乏也没有打败他。在那个荒岛,黄旭华清晰的记得他带领同事当"挑夫",利用出差机会,从外地带肉、油、米等食品返岛的情景。最厉害的"挑夫"曾经一个人带回重达150斤的包裹,最壮观的场面是大人小孩浩浩荡荡30多人的接站队伍。黄旭华自豪地说,"大家以苦为乐,互相关心,即使在最困难的日子里,也没有一个人掉队,更没有一个人当逃兵!" 黄旭华带领研究所的设计人员克服常人所无法承受的各种困苦,攻克一个一个的技术难关,使我国第一代两种型号的核潜艇逐渐清晰起来。


  黄旭华,一个里程碑式的名字,是民族之光共和国的脊梁。他带领他的技术团队战胜了无数的艰难困苦,设计和制造出了我国的第一艘核动力潜艇。这艘核潜艇不仅花费的研制时间比美国人整整短了两年,而且在水下潜行的深度和可持续停留的时间都要比美国的深很多、长很多。黄旭华也因此成为2013年度"感动中国"的人物,登上了中央电视台的演播舞台。央视颁奖词是这样评价的: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黄旭华,是一个平凡而闪亮的名字,是时代的丰碑,是我们揭阳人民的骄傲,在中共揭阳市委第六届第六次全体会议上,市委号召要大力弘扬黄旭华等贤德人物的先进事迹和精神品质,形成学习贤德、崇尚贤德、礼赞贤德的浓厚氛围。我们今天在这里举行《民族之光共和国的脊梁——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院士故事宣讲会》,学习宣讲黄旭华的故事,就是一次很有意义的活动。


  黄旭华是大写的人生,也是一本厚重的书。我今天讲述的只是已经95岁高龄的黄旭华老爷爷传奇人生光辉事迹中的点滴。样榜的力量是无穷的!希望同学们听讲后有所启发,见贤思齐,从我做起,勤奋读书,勇攀高峰,树立远大理想,从小立志报国,做永远跟党走的好少年,学好本领为国家为人民为社会做出最大的贡献。建议有阅读能力的同学可找来《黄旭华传》进行深度学习,将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同时,我也建议学校在原有经常组织各项有意义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入黄旭华的时代楷模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


  讲得不妥的请大家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注:本文为宣讲黄旭华院士故事基本材料,各地在宣讲过程可根据不同学校情况适当加进一些有针对性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