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潮汕女祠:丰富传统祠堂文化
发布时间: 2019-06-19 来源: 揭阳日报 作者: 谢若秋

  

  揭阳学宫节孝祠原为清代大型公立节孝祠。


  揭阳玉湖镇浦龙村祖姑祠正门及祠匾。


  婆祠的命名各具特色,如揭东曲溪路篦村“顺敬祖祠”匾额之名来源于祠主的谥号。潮州市龙湖古寨婆祠祠匾“椒实蕃枝”典出《诗经》。


  女祠是我国宗法时代与男祠相对的传统祠堂类别。潮汕女祠有女贤祠、祖姑祠、婆祠(庶祖祠)、节孝祠和祖嫲祠等多个次类。其中,公立女祠有女贤祠和清代各府县奉文而建的节孝祠,余则为民间宗族祠堂(大致分宗祠、支祠和房祠三类)。私立女祠属于支祠或房祠,具有规模形制小于宗祠,坐向和匾额类型多样等特点。女祠的出现,丰富潮汕传统祠堂文化,具有独特的人文内涵。



  潮汕最早的女祠建于明嘉靖以前


  据载,我国殷商时期,已经存在一种类似后世墓祠的建筑——宗(《说文》释:“宗,尊祖庙也。”段玉裁注:“按,当云尊也、祖庙也。”),即“一种是只有一个庙主的单独的先王与先妣、母宗庙”的建于墓茔上的享堂,如商王武丁正妻妇好墓的享堂为“母辛宗”。学者杨鸿勋《宫殿考古通论》载:“‘辛’是妇好的庙号,‘母辛宗’当是纪念、祭祀妇好的宗庙建筑。”所以,商代妇好墓上这座享堂可以看作是我国历史记载最早的女性祠堂。在这个意义上,“宗庙”是一个同义并列结构。在广东省,最早的女祠或为奉祀“岭南圣母”冼夫人的高州市冼太庙(相传建于隋代后期,嘉靖年间重建),潮汕地区最早的女祠或为建于明代嘉靖以前的饶平县百丈埔女贤祠——许夫人祠(俗称娘娘庙,嘉靖三年被广东提学副使魏校以淫祠毁去,近年当地重建为小庙)女贤祠,在明嘉靖以前已经存在。


  明代嘉靖十五年(1536)允许民间立宗祠祀始祖,礼制“松绑”,加上潮汕社会经济的发展,祠堂文化开始进入繁荣期。潮汕女祠继女贤祠之后,在祠堂文化繁荣期依次出现了祖姑祠、婆祠、节孝祠等。乾隆年间《潮州府志》载:“望族营建屋庐,必立家庙。”嘉庆年间《澄海县志》亦载:“大宗小宗,竞建祠堂。”所载为清代中后期潮汕祠堂文化繁荣期的社会现象。究竟潮汕地区有多少传统民间祠堂,又有多少女祠,目前尚未普查统计。据估算,整个潮汕地区的民间祠堂大概超过10000座,其中女祠有30座以上。潮汕女祠除了建于明代嘉靖以前的女贤祠——许夫人祠外,随后有祖姑祠、婆祠、节孝祠和祖嫲祠等纷纷出现在各个城乡中,尤其是婆祠(庶祖祠),在明代揭阳名宦冯元飚为其爱妾黄月容建侣云庵、铸钟铭,先贤郭之奇(庶出)撰《侣云庵记》《月容传》《林外祖母黄孺人七一初度序》《先母太安人徽齐林氏行略》等文章对“庶文化”进行申倡,乃至许国佐为其祖母余贞勉(身份为侍妾)建造榕城西门许氏庶祖祠(追远堂),直接践行婆祠文化等的推动下,潮汕婆祠在女祠中异军突起,后来居上,成为活跃在后期潮汕祠堂文化百花园中的奇葩,与其他女祠共同构成了潮汕祠堂中独特的人文景观,俗语“潮州好婆房”正是这一地方历史人文的一种反映。


  潮汕女祠不仅数量多且类型多


  我国的女祠在陕西、安徽、江西、浙江、福建等省份也有零星存在。如陕西省榆林县相传建于宋代以前的女贤祠——贞女祠(今名孟姜女庙)、安徽省黄山市祁门芦溪村相传建于北宋咸平年间(998~1003)的婆祠“衍正堂”、安徽省歙县棠樾村建于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的女祠“清懿堂”(当地宣称为“全国唯一的女祠”,其实当地还有婆祠——祁门县渚口倪氏宗族“庶母祠”)、江西省赣县白鹭村钟族建于清代道光四年间(1824)的婆祠——王太夫人祠、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建于清代光绪七年(1888)的郑氏十七房女祠(洽礼堂),等等。上述芦溪村的婆祠“衍正堂”建造年代相传是北宋咸平年间,其时潮汕地区的祠堂文化刚刚处于肇始之际,即咸平二年(999)潮州府治肇建韩文公祠,如果芦溪村的婆祠“衍正堂”的有关记载是信史,它与潮汕地区乃至其他省份的女祠比较起来,的确历史悠久,堪称中国女祠(婆祠)中的鼻祖。宁波市镇海区的郑氏十七房女祠则是女人为自己专门建造的女祠,是这些古代女性在祠祭文化上的自觉和自为,的确难能可贵。它是建于郑氏宗祠后院原空地合祀祭厅,勉强说是“男祠内的女祠”,而非独立于男祠之外的专祠,则又“美中不足”。上述潮汕域外女祠主要是庶祖祠(婆祠)和祖妣祠,而祖姑祠和私立节孝祠等则未见提及,或许是因为当地调查不充分之故,在数量和类型上明显不及潮汕同类女祠。对于徽州女祠,有当地论者认为,“真正具有‘岁时合族以祭’意义上的徽州女祠则出现在清代。”这或许是较为客观的评述。


  在潮汕地区,女祠首见肇创于明嘉靖以前的今潮州市饶平县百丈埔女贤祠——许夫人祠(祠主为女贤寓、宋末抗元护宋巾帼英雄、福建东石人许夫人陈淑贞),最早出现的祖姑祠或为汕头市澄海区隆都镇后溪村相传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金氏宗祠(孝思堂),最早的婆祠是揭阳市榕城区建于明代崇祯十年(1637)的许氏庶祖祠(追远堂),而最年轻的女祠则是今揭阳市揭东区白塔镇桐坑村始建于1949年的婆祠——从发庶祖祠(因“土改”未竣工)。与上述域外女祠相比,潮汕女祠中的婆祠数量更多,甚至建造时间更早。其中,建于民国初期的揭阳市榕城区的居祀型婆祠——延庆第,其祭厅还是祠主顺修翁氏出资为自己建造的,祠堂内匾“钱塘阃范”的落款有“翁氏顺修祖婆自捐己厅”字样,祭厅堂号为“聚德堂”,实质上是“第中祠”,与徽州早期女祠的“雏形”——则内(宗祠内另设专祀祖妣神位的灵堂)有点相似。在潮汕地区,与延庆第“聚德堂”相类的“婆厅”(在宅第中专设祭祀庶祖的厅屋)则可谓俯拾皆是,但像翁氏顺修这样建祭厅的自觉行为则极为罕见。而真正居祀型的潮汕婆祠,当为揭阳市揭东区云路镇中厦村建于咸丰年间的婆祠——林氏家祠(淑贤堂)以及普宁市洪阳镇建于清末的婆祠方氏家庙(位于新德安里外,未晋主),这在上述域外地区尚未发现。宁波市镇海区的郑氏十七房女祠,是清代当地女性健在时为自己建造的女祠,具有生祠性质。潮汕女祠,也有个别具有生祠性质(如榕城私立节孝祠——曾母陈氏节孝祠坊、许氏庶祖祠及登岗镇沟内村婆祠——藟叶腾青等),但均为祠主的子孙所建,未见祠主为自己建造的记载或传说。汕头市澄海区有清末祖嫲祠(专祀外曾祖母),域外地区则尚未发现。


  “报本之礼,祠祭为大。”潮汕女祠的出现,是传统孝道和尚贤文化、国家礼制许可、潮汕地区社会发展以及明末揭阳名宦先贤的申倡等因素催生而成的。在我国祠祭文化上,女性从“妣以嫡配”、“阿婆(赤脚)孬入祠”到祖姑、庶系女性可以拥有自己的专祠,出现女祠与男祠分庭受礼,并列而峙,打破了历史上男祠长期一统独尊的局面,说明了我国传统祠祭文化在潮汕等地区产生了某些嬗变,值得人们对其进行关注和探究。


  (编辑:陈悦申)